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全国共迎来902万新生命,而广东一省就贡献了103万,这个数字不仅连续第六年位居全国榜首,更是全国唯一 出生人口突破百万大关的省份。
2023年,广东突破百万的出生人口,而且已经连续18年保持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
然而,面对现实的重压,年轻人的挑战不容小觑,年轻人真的太难了!太难了!
壹
广东连续第十八年成为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广东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270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这一比例凸显了广东在中国人口分布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的人口增长势头尤为强劲。
在出生率方面,西藏以13.72‰的出生率位居全国第一,贵州和宁夏也超过了10‰,而广东的出生人口数量是全国唯一突破百万的省份。
这表明,尽管广东的出生率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出生人口数量使其在人口增长上占据领先地位。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西藏、宁夏、贵州、海南和广东位居前五,显示出这些省份在人口增长上的活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建、江西和浙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生育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
广东的人口增长优势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指出,广东承接了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对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东的经济发展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使得广东在人口增长上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贰
广东省的人口增长快速,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既包括经济、社会因素,也涉及到文化和政策层面。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年轻人在广东工作、生活,自然会增加当地的出生人口。
广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上较为重视后代的延续。虽然现代社会中“丁克”家庭和不婚现象逐渐增多,但在广东,尤其是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生率的提高。
同时,广东的生育观念较为开放,不追求高彩礼,更注重心意和实际条件,这种务实的态度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也鼓励了生育。
广东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人比例高,这部分人群是生育的主力军。
他们的生育意愿和能力较强,对广东的人口增长贡献显著。
与一些经济发达但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相比,广东的区域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差距较小,这使得整个省份的人口增长更为均匀和健康。
确实,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应对激烈的职场竞争,还要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或者结了婚选择不要孩子,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经济压力是不可忽视的。
房价、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不断攀升,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
他们的工资往往被这些基本生活成本所消耗,很难有余力去养育孩子。
正如网友所说,孩子需要吃父母仅有的工资所得,父母得从自己身上出钱还得有精力陪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许多地方,政府提供的育儿支持和福利并不足以覆盖养育孩子的成本。
这意味着,父母需要自己承担更多的经济和精力投入,这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者,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年轻人忙于工作,难以抽出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孩子。
这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也是许多年轻人选择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说:我怕因为没有学区房孩子去不了好学校,我怕家里条件不好补不起课,所以何必让孩子出生受苦……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投资于自己的教育、职业和兴趣,而不是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养育孩子上。
还有,生育问题也是一些年轻人面临的现实挑战。由于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等因素,一些年轻人可能面临生育困难,这也是他们选择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
肆
广东等地的务实态度确实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在广东不追求高彩礼,而是根据经济条件和心意来决定,这种风气有助于降低结婚的经济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组建家庭。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面临着比上一辈更大的生存压力。
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而是生活、工作的各种压力有时候压得大家喘不过气了,太难了!太蓝了!
他们需要在职场上拼搏,同时还要应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不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许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或者不要孩子。
作为社会,我们应该理解并体谅年轻人的这些压力,同时努力改善社会福利体系,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育和养育环境。
声明: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抄袭,侵权必究。
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信息依据来自公开媒体和期刊报道。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