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受邀报道震海会:来!思想跨年,解谜2025四大拐点

文化   2024-12-28 18:56   广东  

文汇讲堂作为媒体支持的《破浪·追光》震海会思想跨年演讲31日晚将在闵行举办

2013年8月25日,著名时政评论员、时任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教授做客第64期文汇讲堂,带来了《国力上升时期的精神成熟》主题演讲。

2024年12月31日晚,创下“香港全球化中心”和“震海会”两个品牌的邱震海将带着思想跨年演讲《破浪•追光 - 2024-2025年:不确定时代里的确定性机遇》来到跨年演讲的第五个城市上海——他曾求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城市和新闻起点(文汇报社)之地,为此他诚邀文汇讲堂作为媒体支持,共襄思想之宴。

为何独特?

曾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的邱震海博士始终不忘作为学者的“解惑”之责,在“说真话、说实话、说人话”的原则下为数百上千万人解读经济走向及其背后的国际风云和政经趋势之余,他自2019年12月于杭州首次举办的跨年演讲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标识度。

2019年邱震海提出“每一个世纪的20年代都曾累积世纪中叶冲突爆发基础”的判断,三周之后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秩序进入重组时代。此后三年,“浪花·历史十字路口的坐标”“激流·浪尖上的中国”“洞见2023”跨年演讲相继举办。2023年底,数百万观众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参与,在深圳共同见证了“惊涛·一个大动荡时代的转折点”的深度剖析,与科技、财经以及海峡学者共同于“惊涛骇浪”中寻找2024年转折的答案。

今年,香港全球化中心和震海会团队更将内容与形式全面升级,此次与大象新闻合作,剖析2025以及未来十年的“关键变量”,透过思想启发洞察,通过思考激发行动。

谁来讲?

比以往的跨界演讲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邱震海将携手比自己平均年轻20岁的中青年顶尖学者,即80后为主力群体,领域则聚焦科技界、经济界、文化界、思想界。这样的主讲者必然带来四跨——“跨世代、跨时代、跨领域、跨文化”。通过透视2024年中国青年人行为方式的微妙变化,研究中国消费趋势的最新发展,为大家揭示2025年的产业机遇,最终将这些复杂而抽象的变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建议,为广大企业家、财富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众多身处变局中的朋友们提供思路上的启发。

讲什么?

2024年从国际政治的波谲云诡到技术变革的疾风骤雨,从经济周期的深刻调整到个体消费行为的重构,所有的变化都指向一个关键主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属于我们的确定性?

今年跨年思想演讲,将聚焦全球四大拐点:

1. 历史的拐点:随着特朗普三周后重返白宫,中美博弈进入新一轮深水区,全球经济格局与地缘政治版图都将迎来巨变。特朗普2.0时代可能引发的“海啸效应”如何左右地缘冲突与经济周期的震荡?

2. 科技的拐点:从生成式AI彻底改变传统行业,到基因编辑技术重新定义生命本质,科技革命正在颠覆既有的社会规则与商业模式。面临全球科技拐点,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如何重塑社会?

3. 文明的拐点:面对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思想觉醒,社会治理,观念重构,人类文明如何在科技的冲击中用全新思维与行动模式应对时代的挑战?

4. 我们的拐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内卷”到“外卷”的深刻转型,在社会浪潮转型的冲击下,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怎样才能跳出“术”与“策”的层面,从新的视角定义未来?

如何参加?

扫码预约跨年思想演讲

除了线下近千人面对面外,由震海会和大象新闻客户端共同主办的冠名跨年演讲在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客户端、B站等全网十几个平台同时直播。

“我们并不是为了回答每一个问题,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勇气。”邱震海先生如是说。

从31晚八点至元旦零点三十分,思想演讲伴你跨年,破浪而行,追光向前,祝每一位爱思考的你在时代的风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64期文汇讲堂主讲嘉宾邱震海人物视频介绍文字】

邱震海:“第二种忠诚”

“第二种忠诚”,2013年多媒体人物小传纪录片封面

2007年起的每周三晚,《震海听风录》,讨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012年起的每周日《寰宇大战略》,邀请各路嘉宾齐聚演播室,共论中国短期、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每次激烈讨论或唇枪舌剑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事评论员邱震海都有种冲动,他的耳边会被中文、德语、英语各种思维所裹胁:中国人成熟吗?中国人怎样才能成熟?中国人距离法德当年作出“煤钢联营”的理性有多远?这是新闻人的职业惯性,也是学者的深思,更是“第二种忠诚”使然!

钻研德语,心系新闻

1980年九江中学毕业照,最后一排左起第四位为高二的邱震海

1982年,在华师大演德语话剧

1987年,同济留校任教,参加运动会(中戴眼镜者)

 高中时代的邱震海就有一个新闻梦,期盼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出来的无冕之王。然而阴差阳错,1980年的9月,18岁的邱震海从上海九江中学毕业,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德语专业的新生。

徜徉在华东师大美丽的丽娃河畔,邱震海热衷于社会活动,曾主演德语话剧;因为燃不起对政治教育这些公共课的兴趣,他常常逃到图书馆独自遨游。由于旷课过多,大四时他险些没拿到学士学位。

多少年后,当年的特立独行在知天命年的邱震海身上仍然凸显:在节目中,他的立场常常引起争议,有人批判他“亲日”。但他明白,这是出于对民族性的批判式反思,听来刺耳,却是由于理性的思考。

1984年,邱震海考入同济大学硕士,继续深造德语。同济有着深厚的德语教学传统,但在当时仍是一所工科院校,与文艺气息浓厚的华东师大迥然不同,邱震海起初并不适应,但多少年后回忆就读过的三所中外大学,恰恰是同济令他最为难忘。正是在这里,邱震海重拾曾经丢下的新闻梦。1985年,他与同学一起创办了研究生杂志。再后来,同济校报招学生记者,只录取了4个人,而他是其中唯一的研究生。硕士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他留在德语系任教,同时也兼任了外语电台负责德语广播的副台长,新闻梦在此延续。

远赴德国,重塑自我

德国几乎重塑了我

1990年,在同济当了三年德语教师后,邱震海获得了公派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之后他又在德国的图宾根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在此期间,他也为多家国内外媒体撰稿,其中包括担任《文汇报》的驻德记者。

旅居德国七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德国几乎塑造了我”。虽然在语言上,德语科班出身的他完全没有问题,但欧洲与中国的差别还是让他感到震惊:首先是物质上的巨大差距,而更令他震撼的,则是德国的自由民主。

攻读博士期间,邱震海同时拿到了两个基金会的奖学金,一个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另一个是自由民主党。因奖学金要求,他需要参加自民党的党代会。在会场上,他见到的是与国内开会完全不同的景象:会场乱糟糟,参加党代会的人走来走去,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甚至可以互相吵架,讽刺领导人。这让他反思何谓自由和民主?是有组织的民主,有纪律的自由。他思考:任何自由民主都是相对的。

德国人的思辨、逻辑性也给邱震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德国人的理性,也容易显得死板和机械,加之德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极度热爱和对外来文化的深深恐惧,也让邱震海有了危机感:德国不该也不能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她固然先进发达,但却不属于自己的文化,借鉴德国经验,促使中国强大才会有真正的归属。

回归本土,反思民族

七年后,决定离开德国

博士毕业后,邱震海离开德国,留下40万字著作《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许多人认为他疯了,放弃了争取德国永久居留权的机会。但对他来说,他的志向远不是做一位从事中德贸易的德籍华人,“东亚发生的一切远比欧洲更能激发学者型记者的梦想。”

香港的自由气息和华洋交融的特点吸引了他。初到香港,邱震海继续为媒体撰写国际时评。但他很快发现,香港读者的兴趣点与内地很不同,港人对国际问题并不关心。这使邱震海稍感沮丧,转而去一家公司任职,并兼职给《信报》写专栏。

随着专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香港、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欧洲的媒体都开始引用他的文章,他也从公司回到学院,开始在大学里教授公关和新闻。此时,凤凰卫视主动伸出橄榄枝,请他担任评论员。

屏幕上,邱震海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尤其以分析欧洲事务见长,更重要的落点是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去寻找中国的位置。他的话题逐渐延伸,扩展至中国周边地区安全、中国外交定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海问题和朝核危机等领域,在多年的“时事技术活”之后,他开始对人们在新闻事件背后的认知水准感兴趣,开始追寻中国内部转型和外部崛起之间的关联,他自己把这种爱国情愫称为“第二种忠诚”。

中国人成熟了吗?

谙熟欧洲史的他认为,中国的现状有点类似上世纪一战前欧洲思想界的混乱状况,这种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上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的种种悲剧。中国人需要从中汲取经验,不应再重复这样的历史。“第二种忠诚”迫使他发出更多的扣问,也不畏更多的反对:面临转型,如何让国人走向集体精神成熟?

(第64期文汇讲堂现场嘉宾简介ppt文字稿  谢怡华 李念撰稿于2013年8月,此系首次刊发,人物经历至2013年8月)

文:李念
图:海报为震海会提供,PPT制作为袁圣艳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邱震海
香港全球化中心(CGHK)和【震海会】创始人、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用“说真话、说实话、说人话”带您了解经济走向及其背后的国际风云和政经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