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他们奔赴高光

时事   2024-09-18 10:24   四川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4年艰苦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日寇的侵略野心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让中华民族进入近现代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民族存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壮丽的祖国山河上,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93年时光匆匆。当我们回看这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我们看到了前赴后继的奋勇杀敌,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慷慨捐躯。而在众多抗战“名场面”里,深处内陆的四川高光闪亮:
340多万川军将士三路东征出川抗战,64万多英魂埋骨他乡。从被蔑称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到被誉为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铁血之师,川军用自己的勇气与信念,写就了“川人从未负国”的豪言。
无川不成军。
救亡图存,使命在肩,一群“川娃子”燃烧短暂的生命,成为晦暗时刻的一抹亮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由中国共产党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国内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共同目标。在这样全面团结的时刻,1937年9月,四川娃子从成都出发,兵分三路,出川抗战。从此,川军告别了内战混乱,奔赴抗战前线,保家卫国。
艰难困苦,在所不辞;草鞋兵团,埋骨异乡。作为当时中国军队中唯一以草鞋为制式装备的队伍,穿草鞋、着短裤,拿大刀和步枪是川军最鲜明的特征。这种简单的装备,甚至一度被别的部队嘲笑为“草鞋兵”。古道峻岭,风舞残叶,天地之间,只见川军穿破衣,下着短裤、绑腿、草鞋,奔赴前线。粗衣单被,尽管战备物资缺乏,川军却从未“拉稀摆带”。他们拼热血、用巧智,纵使挨饿受冻,一如既往洒热血,甚至埋骨异乡。
血铸川军,勇赴国难;捐身大义,书写高光。淞沪会战打响川军抗日第一仗。川军第43军26师官兵英勇顽强鏖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全师4000多人,此役后仅剩下600多人。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坚持了三昼夜,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同时为孙连仲部赶到台儿庄设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一战,川军第41军122师以全师伤亡5000余人的惨烈代价,奠定了台儿庄大捷的基础,也打响了川军的威名。
三百万壮士出川,十室九户无儿郎。14年抗战,川军在诸多战役中留下热血印记:包括淞沪会战、滕县保卫战、广德保卫战、珠影山大捷、李家宅阻击战、死守马当要塞、独山阻击战……此外,川军还参加了长沙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大小战役28个。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图据视觉四川
川军儿郎在前线英勇杀敌时,家乡人民也走到了抗战的“前线”。
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四川各地方和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组织动员群众踊跃参与,把全川人民的爱国激情汇成汹涌澎湃的抗日洪流,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显示出国难当头、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
全面抗战开始时,工厂、学校、机关以及人员大量向内地涌入,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就是重要目的地之一。一时之间,天南海北的方言与口音聚集川内,在华西坝上、在青衣江畔、在翠屏山下,共同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宣示着抗战必胜的信心。
四川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解了战争的燃眉之急。从1941年至1945年,四川田赋共征收谷物8228.6万石左右,占当时全国征收谷物总量的1/3以上。而由于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被日寇占领,四川承担了国民政府30%以上的财政支出,最困难时期甚至达到50%。随着抗战的持续,四川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但在家国大义面前,很多农民仍坚定地把粮食交出去支持前线,自己吃着苕藤树叶,甚至观音土。此外,四川上下还积极开展义卖、捐款等活动,穷尽一分一毫,挺起战场之上不屈的民族脊梁。
四川人积极投身国防建设,让抵御日寇的“堡垒”更加坚固。1937年冬,成都扩建北郊凤凰山机场,2万余民工被征调;1939年初,成都新建西郊黄田坝机场,1万余民工被征调;1939年、1945年新建和扩建成都西南邛崃桑园机场,8万余民工被征调……此外,四川民工还先后修建或扩建4个战略轰炸机机场、5个驱逐机机场,抢修川陕、川黔、川滇、川湘四条公路干线……当1944年6月美军B-29轰炸机首次从成都平原起飞,轰炸日本八幡的制铁炼钢基地,使日本遭受巨大打击时,随机美国记者罗伯特赞誉那些参与建设的中国民工:“人力之大,为两千年前修筑长城以来的仅见。”
四川安定的环境让文明的灯火不熄,一代大师们在这里成长与升华。伴随着众多高校西迁四川,相对安定的巴蜀大地一时间群星璀璨:朱光潜在这里谈美,顾颉刚在这里治史,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四川的古建筑中发现古老的中国,马一浮和熊十力在四川的山水之间“为往圣继绝学”……那些经历了被侵略与抗争的一代学人,最终又从祖国的西南回到天南海北,而那些在四川的日子,也最终成为他们关于学术、关于生活的佳话,被代代传说。
大后方意味着大责任与大担当。而抗战时期血与火的淬炼表明,四川无愧于大后方的地位,她用万众一心与同仇敌忾,让“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方略成为可能,也成了最终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重要前提。
北风吹起,芦花飞舞漫天霜。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硝烟散尽是曙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下,川军将士喊出豪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安县一位青年出征前,其父亲寄来死字旗,上面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朴素话语,震撼人心。1940年7月24日,日军出动32架97式重型轰炸机,目标直指成都。当轰炸机机群飞到成都上空时,一架中国战机出现在日机编队上空。它像一头野狼,冲入32架轰炸机机群中。这位驾驶飞机的李姓飞行教官的日记里面,只有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14年抗战,四川为前线输送了340多万青年,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当兵打仗;全国的抗日军人,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川军在抗战中共计伤亡64万余人,居全国各省军人伤亡数量之首。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表达着对民族大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仰,以及对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决心。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
《新华日报》刊发社论《感谢四川人民》资料图  摄影/C视觉 吴枫
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经历血与火的淬炼,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国难当头,危机面前,四川娃子用热血、青春和生命,赢得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口碑,践行了“川人从未负国”的誓言,也让所有人见识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华民族所迸发出的顽强斗志与坚强决心。他们身上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至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93年山河巨变。有幸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应当遗忘那些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英雄,不应当遗忘那14年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豪迈与悲壮。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来源:天府新视界
撰文:成博 边钰

编辑:易贝羽
校对:陈琳

审核:宋强

投稿邮箱



2476538783@qq.com


来稿请注明单位和联系方式


本平台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管理

四川党的建设
传播党的声音 凝聚向上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