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长津湖的摄影家张崇岫去世,享年95岁

乐活   2024-09-07 20:30   北京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安徽省文联离休干部张崇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6日21时在合肥溘然长逝,享年95岁。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奖者张崇岫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现场观看展览。温沁 摄


张崇岫,男,汉族,安徽巢县人,1929年10月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1988年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济南军区文化部摄影记者、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10月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3年,张崇岫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1949年5月28日清晨,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早上。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战士持枪在外白渡大桥边执勤。张崇岫 摄


1950年,东海前线大练兵。张崇岫 摄


他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战地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拍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英勇作战的英雄群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十分珍贵的历史瞬间,留下了永久的影像见证。那些凝结着鲜血与智慧、勇气与精神的摄影作品,代表了中国战地摄影的高度和水平。他不怕牺牲,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记录留存的不朽画面,更是展现中国军队伟大英雄主义气概的艺术珍品,这些在战火中熔铸、穿越历史烟尘而豪迈气质不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永远仰望的精神高地。


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某部冲锋时受到敌人火力压制,战士们呈战斗队形,在雪地里匍匐向敌军前沿阵地运动。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张崇岫 摄


一直以来,张崇岫坚持将镜头对准炮火硝烟的战场一线,对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特别是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拍摄的大量浸染着硝烟的摄影作品,既有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也有细致入微的战争情节,每一幅图片都蕴含着精神和力量,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极高。其摄影作品引发摄影界和专家学者对我国军事摄影的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作品先后在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黄山国际摄影节等展出,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安徽省档案馆等组织和机构收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国内媒体集中刊发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及相关新闻,《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等摄影专业媒体均曾进行大篇幅专题报道。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的战士们,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后,冒着风雪发起了冲锋。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冒着猛烈的炮火,强攻美陆战1师的山头阵地。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将士们露营在冰天雪地。张崇岫 摄


1942年年仅13岁的张崇岫参加了新四军,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成为部队摄影记者,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随军作战两年多时间里,张崇岫冒着枪林弹雨,跟随战士们冲在最前线,拍摄了2000余张战地照片。长津湖战役,他一共用2部相机、不到3卷胶卷,与指战员们一起出生入死,拍下了战士们英勇作战直至献身的画面。现在回看这些照片,仿佛当年战役就在眼前,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机枪手掩护战士们向元山咸兴港前进。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围困下碣隅里美陆战第1师主力。被困之敌利用野战空军机场,紧急空运转移1000余名伤员,并得到大量作战物资补充。志愿军坚决阻敌激战数日,因冻伤减员严重,阵地被突破,美军侥幸突围南逃。图为志愿军某部攻击长津湖地区美军机场。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在激烈的炮火中,顽强阻击敌人。张崇岫 摄


他的作品《涉江追击敌人》《胜利会师》曾被收入中国第一套志愿军主题邮票画面中。2019年,张崇岫的战地影像才开始大面积出现在公众视野。2020年12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在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展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而热烈的关注。



1951年5月16日下午5时40分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8连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疯狂的阻击,冲向昭阳江对岸。张崇岫 摄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在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 ,1套4枚。其中(4-3)借鉴了张崇岫的两幅摄影作品。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张崇岫 摄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在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1套4枚。其中(4-4)借鉴了张崇岫的两幅摄影作品。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这位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的摄影家,用青春、热血与智慧,以不畏生死的勇气记录下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珍贵影像,他拍摄到的大量人民军队战斗史上的近距离画面和战斗细节荡气回肠。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从两侧的高地扑下公路。张崇岫 摄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冲去。张崇岫 摄


1951年5月16日至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12小时内经大小战斗13次,前进约30公里,歼敌500余名,缴获汽车70余辆,及时占领了五马峙合围要点,截断了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向砧桥方向之退路,为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张崇岫 摄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并肩作战的中朝部队在东线山区胜利会师。张崇岫 摄


挖掘红色影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张崇岫以其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娴熟的摄影技术,留下极具战争氛围和敌我激烈冲突的珍贵瞬间,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留下独特而重要的一笔,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他在枪林弹雨中直击一线的战地摄影作品,仍然做到了拍摄时焦点精准、构图精妙、曝光准确,引发了专家学者对军事摄影的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张崇岫的战地摄影作品,足以比肩世界最优秀的战地摄影师,价值毫不逊色。


1951年6月初,朝鲜阳德,第五次战役接近尾声,中朝部队胜利会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女战士与朝鲜人民军女战士女战士们高兴地跳起舞来。张崇岫 摄


1951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阳德地区休整,宋时轮(左二)在驻地附近与抢修公路的战士们交谈。张崇岫 摄


1952年秋,在朝鲜兴高山修筑工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的战士们正在缝补军鞋。张崇岫 摄



1959年,淮海战役胜利十周年,当年淮海战役的战场已成为大片良田,安徽宿县旗,现在还保存在中国人民民兵在新耕的田地捡拾很多国民党士兵遗弃的枪械、刺刀和钢盔等。张崇岫 摄


张崇岫,一位曾经离战火最近的战地摄影记者,他的作品能把作战中的志愿军和美军收录到同一个画面里,世所罕见,极为难得。他说过,“搞摄影,胆子要大。我在战场拍摄的时候,一边按动快门,一边躲子弹,只有贴上去,才能拍出好照片”。他曾写过这么一句话:“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死亡者和他们没有姓名的墓碑。”他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对所有我方参加这场战争战士的尊重、骄傲和自豪,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影像记录历史,英雄流芳百世。张崇岫就是在战火中接受洗礼的摄影英雄。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么订阅报纸




  •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支付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