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晓玲,回呛柯建铭!

文摘   2025-01-05 18:03   江苏  
文丨陈景圣
台湾的政治局势再度陷入混乱,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博弈,已经不仅仅是选举角力那么简单。台当局近期掀起的“罢免潮”,正是在民进党面临无法撼动的选举失利阴影下的产物。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日前放言要罢免国民党现有的41席区域民代,紧接着又威胁要罢掉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韩国瑜。这一系列举措,无非是民进党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让自己在“宪政”框架下继续保持政权稳定。而国民党则毫不示弱,通过翁晓玲的回呛,一方面抨击民进党“无法接受失败”的政治操作,另一方面提出了“修宪”议题,试图利用“罢免赖清德”的话题来反击民进党的政治恶行。此一“罢免”风暴,表面上是关于民主程序的讨论,实则深藏的是台湾当前的宪政危机和日益加剧的政治对立。
柯建铭这一番话,无疑是在为民进党的政治失败寻找替罪羊。面对选举的失利和不断增多的民意反对,民进党选择了通过“罢免”这种极端手段来挽回局面。作为民进党核心成员,柯建铭的言辞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扬言要罢掉41席国民党区域民代,言下之意就是“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这种所谓的“宪政危机”解决方式,充分暴露了民进党对于台湾民主制度的轻视。既然自己无法通过选票赢得支持,那么就通过罢免权来清除政敌,直接逼迫对方下台。其操作之低劣,令人不禁质疑民进党对于台湾宪法精神的真实态度。
面对民进党的挑衅,国民党毫不示弱,翁晓玲提出要“罢免赖清德”,直指民进党根本不敢面对选民的真实意图。翁晓玲的言辞中充满了讽刺和愤怒,她明确表示,“罢免赖清德”应成为解决台湾当前宪政危机的重要手段。按照台湾现行的相关规定,罢免台湾地区领导人需要经过民代提案,成立后才交由民众投票表决。这一规定本身就带有严重的不公平性。既然台湾地区领导人是由民众直选产生的,为什么民众不能直接行使罢免权呢?翁晓玲质疑,这一制度是否是为了保护执政者的权力,而剥夺了普通民众直接监督领导人的权利。换句话说,台湾的“宪政危机”,正是这种不平等、不合理的制度下滋生出来的。
台湾“宪政危机”并非空穴来风。正如翁晓玲所言,目前对县市首长、民意代表的罢免,是由民众通过连署来提案的。然而,为什么对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罢免,却要求由民代提案,而不能交由民众自己发起?这种做法,无疑是在人为制造制度上的不公,让民众在行使权利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道这就是“民主”的本质吗?台湾的民众明明有权通过选票选择自己的领导人,为什么不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他们在不满意时有权罢免这个领导人?这其中隐含的政治不平等,是台湾宪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翁晓玲提出的“修宪”建议,虽然在现实操作中面临巨大的难度,但无疑触及了台湾政治生态中的根本问题。如果台湾民众能够通过修宪,获得对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直接罢免权,那么民主的真正意义才能得以实现。因为这不仅仅是对现行制度的一次挑战,更是对民进党在权力斗争中“以权谋权”行为的有力回应。通过让民众直接决定是否罢免领导人,可以避免政治人物在没有民意支持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掌握绝对的权力,甚至在选举失败后仍然能够通过“权力操作”继续执政。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不应该让“罢免”成为滥用政治手段的工具,应该让“罢免”成为人民行使权力、保护民主的基本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台湾的“罢免潮”并非简单的政治斗争,而是民进党在无法通过正常选举程序获得民众支持后的政治冒险。在民进党操控下,台湾宪政危机愈加严重,政治斗争愈加极端。而台湾人民,正是这场政治风暴的最大受害者。民进党通过“罢免潮”将民意完全边缘化,将民主制度转化为一场无休止的政治游戏。而国民党所提出的“修宪”建议,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如果能够真正实施,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民众对于政治体制的信任,让人民在面对执政党失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局面。
然而,台湾的“宪政危机”并不会随着一场“罢免潮”而消解。它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政治腐化和体制问题。民进党通过这一系列“政治清算”手段,不仅仅是在削弱对手的政治力量,更在不断侵蚀台湾的民主根基。每一次的“罢免”背后,都是一场对宪政与民主的深刻危机。民进党通过政治手段制造的这一切,最终可能会让台湾变得没有选择、没有声音、没有真正的民主。
台湾的“宪政危机”并非遥不可及,它正是在每一次“罢免潮”中、每一次对民主原则的践踏中,逐渐侵蚀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应该明白,最终的受害者将是台湾的民众,民主的真正意义,也许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逐渐消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