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从“消失的村庄”到幸福家园

时事   2025-01-21 15:21   云南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6.5级地震突袭云南昭通鲁甸,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上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98亿元。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乘坐飞机直接前往昭通,一下飞机,就转乘汽车一路颠簸前往鲁甸县。灾区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得如何?灾区群众还有哪些要求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牵挂。

在地震中满目疮痍的鲁甸大地如今已是美丽如画  鲁甸县委宣传部供图
抵达鲁甸后,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废墟察看灾情,听取了当地干部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介绍,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他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这一年的春节,因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而成为鲁甸人民乃至全省干部群众极温暖而鲜明的记忆。时隔十年,当年的殷殷嘱托已经成为现实,如今的鲁甸,在奋斗汗水的浇灌下,幸福的花朵在废墟之上绽放,经受了地震考验的人们面朝未来勇毅前行。如今的昭通,从“锁钥南滇”走到了“昭明通达”,一串昭通“小肉串”走遍海内外串起了幸福和富裕;一个苹果从太空归来甜到了千家万户心里;一只“高原精灵”黑颈鹤月下的舞姿醉了万千来客;一座白鹤滩水电站澎湃的波涛彰显“大国重器”之威……
纵观云岭,2015年,云南将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四大片区、革命老区和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增加投入和项目支持,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扎实推进兴边富民工程。2020年底,云南宣布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2021年,相关工作重点转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等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8%,群众脸上多了些笑容,手头也更加宽裕。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5元,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增长较快,增收渠道更加多样。
十年涅槃  建设美好家园
2014年“8·3”鲁甸地震后,昭通市文化部门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红旗社区”搭建文化活动室,构建灾区精神文化家园,罗江珍是精神文化家园建设项目负责人之一。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罗江珍记忆犹新:“当时原本的甘家寨已经没有了,躲过灾难的群众先搬到鲁甸县城边的太阳湖,后又转移到小寨,在救灾帐篷里安顿下来,心情悲痛,精神萎靡。”怎么抚平大家内心的伤痛,成了摆在罗江珍和其他文化志愿服务者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大家利用跳绳、象棋、羽毛球拍等数十套健身器材以及上千册图书,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转移受灾群众的注意力,让大家把目光放在灾后重建和未来生活上面。2015年春节前夕,罗江珍还和同事们一起为甘家寨“红旗社区”的村民们手写了春联,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建设新家园。
后来,以“红旗社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示范点为引领,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和巧家县包谷垴乡也开展了省、市、县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并以“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命名,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024年7月19日,罗江珍再次回访了甘家寨,看到村民们都有了新的生活,家家户户庭院整洁、花草繁茂,她内心无比欣慰。当年在帐篷里颤颤巍巍画下“人、国旗、石榴、硬币”以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王立文老人已经年近80,他向罗江珍要当年那幅画的照片,以便时时欣赏,牢记恩情;当年在救灾帐篷里看书的孙婷小朋友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上了高中,写得一笔好字;当年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毛天美在帐篷里开始学着认字,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现在开了一家小吃店,靠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
如今甘家寨的幸福生活
产业致富  奋斗换来幸福生活
现在的甘家寨,医院、学校齐备,统一规划建设的抗震房给群众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一颗“小花椒”香飘海内外。据了解,龙头山镇是鲁甸县种植花椒较早的地区,2014年全镇种植花椒2.8万亩,产值1.8亿元。十年来,当地稳步推动花椒产业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截至2024年7月,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5440吨,年产值3.4亿元,花椒产业收入占群众总收入的 21%。此外,当地还积极发展特色精品果蔬产业、畜牧业、旅游产业。2023年,龙头山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66亿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长14.3%。
甘家寨的村民们在照片墙前幸福合影
龙头山镇的美丽蝶变是昭通产业发展的缩影。统计数据显示,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有185.07万脱贫人口和24.63万“三类对象”。长期以来,昭通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四个不摘”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底的9899元增加到2023年底15465元、年均增幅达15%以上,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全省前列,脱贫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鲁甸县龙头山镇小小花椒树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树。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产业、就业两个支撑。昭通农特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中国“筇竹之乡”。为做好产业支撑,昭通将不低于65%的衔接资金用于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主体培育、延链补链,同时创新出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兴昭富民卡”等金融政策,在全力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做优花椒,做特小众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提升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出台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等政策,在持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同时,统筹落实好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返乡群众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昭通成功承办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
联农带农  振兴路上风景美
为进一步实现富民强省,推动各族儿女共同迈向现代化,近年来,云南一方面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抓牢联农带农工作,努力让各族群众的口袋更加殷实、生活更加舒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群众增加收入与增进认同相结合依然是云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在传统产业等“赛道”,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摸索出了“622联农带农”模式:如在蓝莓种植中,村(社区)党总支抱团组建村集体企业,整合分散的资源,搭建起农户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同时为农户购买苗木、改造棚膜、建设水肥系统;农户投入土地、大棚、农资用品,并进行日常管理,成立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苗源、技术指导、市场销售。最终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让村集体和群众真正成为蓝莓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不同于以往“农户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打工得工资”的传统模式,“622联农带农”模式将村集体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收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各方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农户精耕细作,蓝莓的产量、品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凭借优质产品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林果产业蓬勃发展,然而当地人口不足10万,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林果企业劳动力短缺,用工难问题突出。发现这一资源错配问题后,当地提出了创新搭建“幸福里”社区新型用工平台的工作思路,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在企业端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形成“一人一企、一企一策”服务专员工作机制,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在就业端以村小组为单元进行网格化管理,动态精准掌握村民每家每户的就业情况,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岗位、后勤服务、技术培训等,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截至2024年底,“幸福里”社区已累计吸纳产业工人4771人,为企业提供用工27.84万人次,发放产业工人工资4088万元。
在新兴产业“赛道”,近年来,随着云南以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工业“新三样”强势崛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长为全国绿色铝产能最大的州(市),被誉为“中国绿色铝谷”。文山州富宁县以“链主”企业云南神火铝业为抓手,按“上游采选冶、铝精深加工、再生铝利用”的思路,“以链招商”“以商招商”,汇聚吸引了10多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铝材一体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云南打造“光伏之都”的向阳之路上,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均被规划为重点发展区或具备发展潜力及配套能力的地区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过往,我们携手并进奔小康;未来,我们齐心协力谋振兴。大山深处的千家万户逐渐富裕起来,云岭厚重的土地成为游客的诗与远方,承载起云南人自己的人间烟火。从昭通鲁甸“消失的村庄”到幸福家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到“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云南一路行来,且行且奋斗,且行且幸福。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5年第1期


云南卫视
云南卫视节目发布和观众沟通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