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牢记嘱托,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时事   2025-01-21 15:21   云南  

新年伊始,彩云之南万象更新,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2015年,同样在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1月,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深厚感情,踏上云岭大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对云南提出“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云岭大地各族儿女,两次考察云南,多次给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回信,指引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殷殷嘱托,凝聚起奋进的力量。十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奋力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谱写了云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是矗立在云南宁洱民族团结园,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誓词。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图源:普洱市委统战部


70多年来,这段民族团结誓言深深镌刻在云岭大地,激励着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云南省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始终是党的深情牵挂。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云南省委坚持“团结第一、工作第二”方针,派出访问团、工作队到民族地区“做好事、交朋友”,实施“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等政策,引导云南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50年10月10日,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到云南省丽江地区访问,当地政府在黄山岗草坪举行欢迎会。图为参加欢迎会的少数民族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缩小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云南民族工作,始终心系云南各族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20年两次考察云南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他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云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巩固,一手抓民族地区发展,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

完善省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省对州(市)的综合考评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法规;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视频解读。云南省民宗委提供


实施示范区建设人才支撑工程,大力选拔和使用“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一大批优秀干部成为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

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巩固了云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全村已实现脱贫。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我们努力推动旅游环线与机场、茶博园、大地茶海、热海形成旅游联动,串联古寨乡旅示范、农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三大片区,打造古寨乡旅、农旅休闲、民宿、温泉休闲、现代农业等多元业态。”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近年来,村里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至2万余元,村集体年收入也跃升至80余万元。

1月14日,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党组织领办的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召开2025年分红大会。图源:云南日报


三家村的幸福蜕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共奋进,“一步跨千年”——

在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怒族、佤族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如今,他们又实现了从千年贫困向全面小康的一次伟大跨越。

云南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制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

实施四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5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445个示范乡镇(街道)、5768个示范村(社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群众增加收入与增进“五个认同”相结合。

共富裕,“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云南有一组数字十分亮眼:全省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124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民航机场达15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1个;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至97.61%;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3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50.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3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8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通了5G网络的普洱市景迈山上,玉班(左)和丈夫在直播售卖自家生产的茶叶。本报记者 丛蓉摄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全面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3年底,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31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270元,回乡参与建设和创业人数增加1.6万人。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更加强烈。

共守护,“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如果把洱海比作琴,那么环洱海生态廊道就是弹奏美妙音符的琴弦。“这里随手一拍就是美景。”游客赵丹沿着环洱海生态廊道散步,沿途欣赏清澈的湖水、盛开的海菜花、错落的水杉林,每一处都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山水如画、生态宜居已经成为云南的鲜明标识,各族群众守护绿水青山,让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托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为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稳中向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推进,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5216万亩,其中民族地区2283万亩。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等4处国家公园被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数量居全国第三。以“美丽云南”建设为牵引,各族群众更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七彩云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伴随着开场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2024年5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启动仪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启幕,一个个精心准备的节目,表达了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最深切的热爱和最美好的祝愿。


▲1月13日,云南启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图为小学生在云南民族文化宫参观。纳梦月摄


“我们在文艺演出中强化价值引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融入文艺作品中,以群众能听懂、愿接受的方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迪庆州民族宗教委主任王国华说。

七彩云南,各族人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近年来,云南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重点工程,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创新实施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将各项工作都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立心铸魂,文化认同不断增进——

临近春节,腾冲市和顺古镇游人如织。600多年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西洋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腾冲市和顺古镇考察。他来到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感受当地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

和顺古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和顺图书馆、大马帮博物馆、艾思奇纪念馆等,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革命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时代新风。

“我们精心准备讲解内容,确保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村党员、志愿者、‘草根名嘴’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讲解员。”和顺镇镇长钱文彩说。


▲ 和顺古镇艾思奇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


为推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深入推进“文化兴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持续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率先出台繁荣发展新时代民族文学的指导文件;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建成24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命名304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水乳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日益形成——

几年前,彝族妇女陈忠芳一家6口人,从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的大山里,搬迁到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开始新生活。这些年来,丈夫在江苏务工挣钱,她在家照顾年迈的父亲和上学的孩子。“幸福卯家湾,日子比蜜甜。”陈忠芳说。


▲ 大理市三和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心跳舞。


“互嵌融居模式浇开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事处主任熊娟说。

卯家湾安置区有回、彝、苗等10多个民族群众1337户5649人。立足安置区实际,鲁甸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红黄绿”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为抓手,探索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心理互嵌“5个互嵌融居”模式,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代表讨论社区事务。本报见习记者 魏妙摄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重在基层、重在平时。云南创新实施“石榴红”工程,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成为旅游促“三交”的重要典范,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促“三交”工作,在易地搬迁中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格局不断深化。

齐心协力,守护好神圣国土——

红旗飘展何连绵,连绵边关八千里。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肩负着为国守边、筑牢西南安全稳定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

行走在边境线上,处处可见青山绿水掩映的美丽村庄,家家户户国旗飘扬。与缅甸接壤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辖6个自然村,其中上龙乃自然村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最近处仅200米,护边责任重大。

“守好祖国的边境,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这是我们每个边民的责任和义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说,“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们村修公路,发展林果、蜜蜂、蔬菜产业,成功蜕变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示范村、样板村。”

龙乃村是云南省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强边固防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云南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更加健全,8个边境州(市)“雪亮工程”作用进一步发挥,守边固边成为边境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今日之云南,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彩云之南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文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郑涵月采写、拍摄)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 | 李翠 丛蓉

制作 | 封煜靖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云南卫视
云南卫视节目发布和观众沟通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