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特邀报告嘉宾介绍
2024 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
115th Anniversary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2024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5周年纪念会
大会特邀报告
2024/9/27 9:30-18:00
上午场
2024年9月27日 9:30-12:30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时空智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8年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2012年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名誉会员”。
徐义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项目,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专家指导组组长。兼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候任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AGU VGP Fellows Selection Committee 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委委员,国家航天局第一届嫦娥五号月样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探月工程四期领域科学家;Frontier in Earth Sciences副主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s和《中国科学》编委。长期从事地幔岩石学和深地科学研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东亚大地幔楔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表论文300余篇,Google引用29000余次,曾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研奖等,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国际地球化学学会(GS/EAG)和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报告题目:地理学的前沿与热点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等。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Change、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刊物收录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为国家提供咨询报告10余项,入选高被引学者,国内外引用6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05,2020),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陈嘉庚科学奖-地球科学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想科学奖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等,荣获“科技盛典CCTV2019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朴世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朴世龙,北京大学副校长、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全国政协常委。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担任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2017),Global Change B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葛全胜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美丽中国建设与地理学发展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物候学研究,发表SCI论文260篇(其中NSP及其子刊13篇)、著作5部、资料集3部,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的报告40余份。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现任国家“全球变化应对”研发专项总体组组长、新疆第三次科考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首席科学家。
下午场
2024年9月27日 14:00-18:00
慕凯华
欧洲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Trends and trajectories in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ichael Meadows,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s currently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 at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but retains a research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where he was Head of Department from 2001-2017. Meadows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more than 300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including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Geology, and Science Bulletin. He recently co-edited two major review volumes: Research Directions, 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Modern Geography (Springer, 2023) and Geography of the Anthropocene (Istanbul University Press, 2024). Meadow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broadl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more specifically concer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recent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changes. Meadows is an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the Society of South African Geographers,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 the African Academy of Science, Academia Europaea and of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He is also Fellow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and Honorary Fellow of the Royal Scottish Geographical Society. He is recipient of the 2024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s Marloth Medal for "highly distinguished, multi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s to the furtherance of science".
刘丛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地球关键带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刘丛强,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主要从事表层地球系统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等项目负责人,在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侯德封”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贵州省“黔灵科技贡献奖”获得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Patricia Ehrkamp
肯塔基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Political Geographies of Citizenship
Dr. Patricia Ehrkamp is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nd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She currently serves 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and as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journal Political Geograph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immigration, citizenship, refugee geopolitics, and 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Her recent NSF-funded research on the geopolitics of trauma examines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and its govemance in the admission and resettlement of Iraqi refugees in the US. A previous externally funded project analyzed how communities of faith in the U.S. South are engaged in the complex, racialized, and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immigration and belonging. As a political and feminist geographer, sh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spaces of everyday life in these processes. Her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among others, in the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Urban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Space & Poli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and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Dr. Ehrkamp holds a M.Sc. from the Universität Bonn in Germany and a Ph.D. in geograph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关美宝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环境与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关美宝,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教授、崇基学院院长、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会士、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会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国际城市信息学会会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曾获得AAG杰出学术成就奖(2011)、威尔班克斯地理学变革研究奖(2021)、应用地理学专业组的最高荣誉勋章(2022)。发表500多篇国际研究期刊文章及书籍专刊,在20多个国家发表了超过400场主题演讲和受邀演讲,主持和共同主持50多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欧盟研究资助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等资助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健康、城市中的交通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可持续城市、人类流动、大数据分析及地理信息科学等,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斯坦福大学2022年全球顶尖科学家名单地理学领域位列全球第四,在Research.com “2021年全球科学家”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领域位列全国第三,在“2023年全球学者终身学术影响力排名”地理学领域位列全国第一。
樊 杰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地理学创新发展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等。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生态小组组长、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地理》主编。是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科技咨询委委员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专家组组长、住房城乡部人居环境专家委副主任等。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创建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方法,主持研制我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并持续主持评估优化工作,在Nature Energy、Earth's Futur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城市规划科技领军人物奖。参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上发言。
史培军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报告题目: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与综合防治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合作召集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同时担任全球变化人文因素 (IHDP)/未来地球(Future Earth)核心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 (IRG) 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 (UNISDR) 亚太科学技术顾问组共同组长、《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 (英文版) 主编、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团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国家创新群体负责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重点专项等6项国家科技项目,在Nature、Nature子刊、PNA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信作者论文276篇,出版第一作者专著(含地图集)25本,论著总他引2.4万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二),部级科技奖4项(均排名第一)。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综合灾害风险研究。
鹿化煜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亚洲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
鹿化煜,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平台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0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理学报》、《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期刊编委。主讲本科生课程《地理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等。从事季风气候演化、地貌过程、更新世人类行为与环境研究,在黄土高原、国内外沙漠、青藏高原、阿拉伯海、北太平洋野外海上科学工作考察上百次,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室建设和测试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被引用18000余次(H指数67)。培养研究生60余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010, 二等列3)、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017, 一等列1)、国家教学成果奖(2023, 二等列2)等、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2020列2; 2021列1; 2022列2)等。
李 新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增强地理复杂系统预报与决策能力:数据同化与强化学习的结合
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理学会会士。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以遥感和数据同化为手段,以寒旱区流域为研究单元,开展数据-模型-观测综合集成研究。设计并组织完成黑河遥感实验,发展了定量遥感尺度转换和真实性检验方法,实现了遥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深度结合;开展陆面数据同化新方向研究,发展了非线性滤波算法和代表性误差估算方法,建立了高分辨率多源遥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论著被引用28000多次,h-index 82,是科睿唯安交叉领域高被引学者,入选爱思唯尔等高被引榜。历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能水交换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水未来研究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任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期刊的编委;《遥感学报》和《地理科学》副主编。
美编:张昊辰、虞闻敏、李世寒
责编:徐志伟、鹿化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UJK1KA51KtXnzIz4jc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