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 OSS技术白皮书(一)

文摘   2024-03-20 12:00   北京  


编者荐语:



在数字化浪潮中,6G时代已悄然临近,OSS技术作为推动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6G OSS技术白皮书》深入剖析了6G时代OSS技术的核心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并对当前OSS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演进方向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展望。今天,我们推出的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前言》与《全球6G研究现状》部分,具体介绍6G愿景与需求、典型业务场景、潜在关键技术及网络架构。本书致力于为广大通信从业者、技术研究者以及关注通信产业发展的朋友们提供参考,助力大家深入了解和掌握6G OSS技术的最新动态。

6G OSS技术白皮书(一)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持续演进,移动通信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5G时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从传统通信业务提供者转变为促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的赋能者。第6代移动通信系统(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空天地海立体覆盖等能力的跃升,具备泛在互联、普惠智能、多维感知、全域覆盖、绿色低碳、内生安全等典型特征,实现从服务于人、人与物通信到支撑智能体高效联接的跃迁,全面引领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业界普遍预期6G将在2030年实现商用[1]各主要国家已陆续布局和启动了6G相关研究工作,全球6G技术竞争已经拉开序幕。截至2022年底,各大国际标准化组织、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相继发布了超过30本6G预研白皮书。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等主要标准化组织面向6G的标准化工作有望在2023年启动。目前,业界对于6G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愿景需求、典型业务场景、潜在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但是对于网络必要组成的6G运营支撑系统(OSS)尚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研究。


OSS系统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支撑。现有5G OSS系统实现了网络配置管理、业务编排、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重要功能,并针对上述功能引入了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以实现5G网络大数据处理和网络智能化[2]。6G 网络将实现空天地一体组网、通感算融合业务,需要6G OSS系统对包括地面蜂窝网、卫星网络、高空平台等多种物理网络和通感算多种资源的一体化运维管理,支持6G基础网络的技术演进。当前5G OSS系统的智能化能力水平,难以满足6G更加复杂、庞大的网络系统所需的“规、建、优、维、营”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6G OSS必须通过高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孪生化能力,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全自智运维,支撑6G典型业务场景运营。此外6G OSS系统还需要在环境、社会、治理(ESG)领域发挥更大的社会责任,在面临紧急情况和灾难时充分发挥6G空天地一体化组网和通感算业务融合的优势,支撑6G成为绿色、高效、安全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


本部白皮书基于亚信科技及各产学研伙伴在5G OSS系统上的研究和建设基础,通过对当前6G研究现状和OSS标准化进展的分析,提出了6G时代OSS的总体愿景,研究探索了6G OSS系统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功能架构,给出了从5G OSS向6G OSS系统的演进方案。希望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二. 全球6G研究现状

2.1 6G愿景与需求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移动通信网络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到2030年,社会服务均衡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社会发展绿色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将驱动移动通信网络由通信基础设施向数字基础设施转变,推动5G万物互联到6G万物智联的发展。


中国IMT-2030(6G)推进组提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1]的6G总体愿景:6G将与先进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成为服务生活、赋能生产、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将充分利用低中高全频谱资源,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无缝覆盖;将提供完全沉浸式交互场景,支持精确的空间互动,满足人类在多重感官、甚至情感和意识层面的联通交互;通信感知和普惠智能不仅提升传统通信能力,也将助力实现真实环境中物理实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智能体高效互通的新型网络,具备智慧内生、多维感知、数字孪生、安全内生等新功能;将实现物理世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高效智能互联,打造泛在精细、实时可信、有机整合的数字世界。


北美Next G联盟(Next G Alliance)6G路线图报告提出6G愿景的6大目标[3]:强调在所有条件下的可信、安全和弹性;增强数字世界体验提升生活质量和创造更高经济价值;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分布式云和通信系统增强动态性、提升性能和弹性;AI内生的网络为应用提升鲁棒性、性能和效率;与能源效率和环境相关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到2040年IMT碳中和的目标。


由包括中国移动、美国蜂窝电信公司(US Cellular)和沃达丰公司(Vodafone)等全球主要运营商在内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NGMN)联盟发布的《6G驱动力和愿景白皮书》[4]指出:引入新的人机界面,将用户体验扩展到多个物理和虚拟平台以满足各种使用情况;使用地面和非地面网络,提供跨陆地、海洋和天空的覆盖;确保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严格限制下,以成本和能源效率提供具有极为多样化要求的异构服务,以实现可持续性和碳中和的目标;确定适当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框架,以支持价值创造和交付、资源分配优化、可持续部署和运营等。各大通信设备厂商也就6G网络愿景和需求发布了各自的观点。爱立信在其白皮书中提出6G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对可信任网络、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便捷生活,以及探索新型未知应用的需求,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数字、物理世界的信息交互[5]。华为在其《6G-无线通信新征程白皮书》[6]中则认为6G将跨越人联和物联,迈向万物智联,推动各垂直行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三星的6G愿景是为人类和机器提供更高阶的连接体验,包括身临其境的XR服务,以及高保真和数字孪生服务[7];而诺基亚认为6G将扩展和改变现有网络功能,融合人类、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以释放我们与生俱来的人类潜力。[8]


全球学术界也积极参与6G愿景与需求的研究探讨。2019年芬兰奥卢大学在其发布的《6G泛在无线智能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研究挑战》[9]首次将泛在无线智能作为6G的关键愿景。2020年,英国萨里大学提出将支持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实现无处不在的覆盖作为6G的新战略愿景[10];同年,中国的东南大学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发布了《6G研究白皮书》[11],提出“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强安全” 的6G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愿景: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用于提供深度全球覆盖;sub-6 GHz 频段、毫米波、太赫兹、光频段在内的全频谱资源充分挖掘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人工智能将与6G无线通信网络高效融合以实现更好地网络管理与自动化,并提高下一代网络的性能;包括物理层与网络层安全在内的强安全或内生安全。


综上所述,全球对6G愿景已形成基本共识。6G将通过全频谱、全覆盖、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和普遍智慧,超越连接,实现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


6G典型部署场景将分别具有高流量、高密度、高移动、高精度、高智能、广覆盖等特征。典型部署场景下的6G关键性能需求,将主要包含体验速率、峰值速率、流量密度、空口时延、同步和抖动、连接数密度、移动性、可靠性、覆盖、感知/定位精度、AI服务精度等,满足Gbps体验速率、千万级连接、亚毫秒级时延、7个9的高可靠、厘米级感知精度、超90%智能精度等关键性能需求[12]


图2-1:6G网络关键性能需求

2.2 6G典型业务场景

全球通信标准化及行业组织面向6G的典型场景的讨论已经逐步清晰,6G将在5G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三大典型场景持续增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面向新需求和新技术的新场景,其中普惠智能服务、感知通信融合等特性将被纳入6G的新场景中[13.14]


超级无线宽带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的演进和扩展,涵盖了更加多元的人机交互,不仅将极大提升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通信体验,也将在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无缝覆盖。典型应用包括沉浸式XR和全息通信、远程多感官呈现及互联、工业机器人触觉反馈和控制。此外,语音服务的独立支持是沉浸式通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场景将具有极高的数据速率,以及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系统容量。它涵盖了从密集城市热点到农村的所有类型的部署。这些场景均对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系统容量、频谱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环境数据的采样密度非常高,将使用网络上的可靠计算来负载计算复杂的处理和渲染,或实时远程访问渲染的图像。此外,6G网络还需要提供低时延和高稳定性以保障用户体验。


极其可靠通信将在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URLLC)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能力,包含对传输可靠性和可用性具有非常严格要求的通信,如IMT-2020之后的极端 URLLC(时间敏感、信任等)。该场景还用于连接性以外的服务,例如可靠计算、精确定位或连接对象描述、数据分发、AI原生RAN设计和其他网络平台功能,对数据速率、延迟、抖动灵敏度、功率限制、设备连接密度等其他特性的要求因所考虑的用例而异。对于某些应用,能够提供可预测的性能差异至关重要。典型应用包括机器人协作、无人机群和各种人机实时交互操作、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手术、以及智慧能源、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等。此类应用普遍要求更低时延和更高可靠性,其中机器协同交互类的应用对抖动、时间同步、稳定性等确定性指标也提出了极高需求,因此需要网络同时具备中高速数据传输和超高精度定位的能力。


超大规模连接将在5G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的基础上,拓展全新的应用领域和能力边界,重点是需要物联网和移动宽带连接能力,大量传感器不仅连接部署数量大,而且地理分布广泛,这将对覆盖范围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延长电池寿命、扩展覆盖范围和低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超大规模连接的对象将包括部署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场景的各类设备和大量传感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建模、推演、决策等环节与物理世界交互,可能需要支持高精度定位、高可靠和低延迟等能力。与5G中仅支持大规模设备的低速率传输相比,6G超大规模连接设备的传输速率将从低到高不等,且业务需求差异化明显,需要网络提供多样灵活的性能支持。


普惠智能服务是6G 新增典型场景,智能服务是未来IMT网络提供的新的超越通信服务,用于支持AI驱动的应用程序以及设备内AI功能。它的特点是将AI原生功能整合到未来的IMT网络和应用程序中,依托网络对需要进行高效分布式智能学习或推理的智能化服务提供集成化的通信和AI算力,由网络内生的大量智能体共同执行复杂的AI训练和推理任务,提高网络整体的性能和效率。普惠智能服务需要网络提供可靠的计算、分布式学习和推理能力、多功能性和可用性的保障。此外,实现原生可信的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也是该场景的重要目标与关键基础条件。


通信感知融合是6G新增典型场景,感知和通信的集成将提供高精度定位、环境重构、成像等多元化能力,极大促进超高分辨率和精度的应用需求,如超高精度定位、高分辨率实时无线地图构建、基于设备甚至无设备的被动目标定位、环境重建和监控、手势和动作识别等。这一场景增加了新的性能维度要求,例如对距离、速度、角度的感知分辨率、感知精度、检测概率等,其指标需求因应用而异。

2.3 6G潜在关键技术及网络架构概览

为实现未来6G网络“人、物理世界、数字世界”智慧连接的美好愿景并满足极致的性能需求,当前各研究机构针对6G网络提出了23项潜在关键技术[1.3]按照技术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6G无线技术:太赫兹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分享技术、超大规模MIMO技术、延迟多普勒域波形技术、先进调制编码技术、全双工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语义通信技术、智能超表面技术、全息无线电技术、轨道角动量技术。


6G网络技术:空天地一体组网技术、确定性网络技术、分布式自治网络技术、可编程网络技术、服务化RAN技术。


6G融合技术:通感一体化技术、网络内生AI技术、数字孪生网络技术、算力网络技术。


6G安全技术:内生安全技术、区块链无线接入网技术。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6G关键业务场景和DOICT技术融合演进的需求,6G BSS架构将围绕“数智化运营能力和领域流程优化”进行设计,通过架构的演进,高效支撑6G时代运营商生态建设,提升客户业务体验满意度和数字业务创新的敏捷度。

16G潜在关键技术


6G无线技术


6G无线技术包括太赫兹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延迟多普勒域波形技术、超大规模MIMO技术、智能超表面技术、全息无线电技术等。


太赫兹通信技术可作为现有空口传输方式的有益补充,将主要应用在全息通信、超大容量数据回传、短距超高速传输等潜在应用场景,同时借助太赫兹通信信号进行高精度定位和高分辨率感知也是重要应用方向[1]


可见光通信指利用从400THz到800THz的超宽频谱的高速通信方式,具有无需授权、高保密、绿色和无电磁辐射的特点,可见光通信技术比较适合于室内的应用场景,可作为室内网络覆盖的有效补充[1]


延迟多普勒域波形技术将信号的数字域处理和分析由时频域迁移到延迟多普勒域,利用延迟多普勒信道的稀疏性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通过延迟多普勒域到时频域的转换获得发送信号的时频域分集增益对抗多普勒引起的载波间干扰,有望提升6G高移动性场景下的传输速率[7]

超大规模MIMO技术是MIMO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天线和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升推动天线阵列规模持续增大,超大规模MIMO技术可在更多样的频率范围内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广更灵活的网络覆盖、更精细的定位精度和更高的能量效率。而且分布式超大规模MIMO有助于构造超大规模的天线阵列,使网络架构趋近于无蜂窝形式的无定形网络,促进实现均匀一致的用户体验,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降低系统的传输能耗[15]


智能超表面技术(RIS)采用可编程新型亚波长二维超材料,以软件控制的方式对无线传播环境主动控制,在三维空间中实现信号传播方向调控、信号增强或干扰抑制,可应用于高频覆盖增强、克服局部空洞、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速率、绿色通信、辅助电磁环境感知和高精度定位等场景[7]


智能全息无线电(IHR)是利用电磁波的全息干涉原理实现电磁空间的动态重构和实时精密调控,将实现从射频全息到光学全息的映射,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空间复用能力,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超高容量和超低时延无线接入、海量物联网设备的高精度定位和精准无线供电以及数据传输等[14]


除了以上五种技术外,语义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分享技术、先进调制编码技术、全双工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轨道角动量技术等也都是6G潜在无线关键技术。此外,无线网络云化也是6G重要演进方向之一,可以满足6G无线网络深度融合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等多样化能力的需求,是构建开放、灵活、高性能的6G无线网络,实现6G无线网络按需服务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


6G网络技术


6G潜在网络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空天地一体组网技术、服务化无线网技术和分布式自治网络技术等。


空天地一体组网技术将地面网络、不同轨道高度上的卫星(高中低轨卫星)以及不同空域飞行器等融合而成为星地一体的移动信息网络,通过地面网络实现城市热点常态化覆盖,利用天基、空基网络实现偏远地区、海上和空中按需覆盖,具有组网灵活、韧性抗毁等突出优势[15]


服务化无线网技术将传统集成单体基站解耦为控制面和用户面服务,通过服务化接口实现功能服务之间的交互与能力开放,以按需组合的方式提供更灵活或更精简的网络服务能力,助力提升网络对全行业的适应能力[16]


分布式自治网络技术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在内的6G网络体系架构,对于接入网,应设计旨在减少处理延迟的至简架构和按需能力的柔性架构,研究需求驱动的智能化控制机制及无线资源管理,引入软件化、服务化的设计理念;对于核心网,需要研究分布式、去中心化、自治化的网络机制来实现灵活、普适的组网。分布式自治的网络架构涉及去中心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控制和管理、需求驱动的轻量化接入网架构、智能化控制机制及无线资源管理设计等多方面关键技术[14]


此外,确定性网络技术、可编程网络技术也是6G潜在关键网络技术。


6G融合技术


目前,潜在的6G融合技术有四种,即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网络内生AI技术、数字孪生网络技术和算力网络技术。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的设计理念是要让无线通信和无线感知两个独立的功能在同一系统中实现且互惠互利。一方面,通信系统可以利用相同的频谱甚至复用硬件或信号处理模块完成不同类型的感知服务。另一方面,感知结果可用于辅助通信接入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通信效率。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经过散射、反射的通信信号获得环境物体的形态、材质、远近和移动性等基本特性,利用经典算法或AI算法,实现定位、成像等不同功能[14.17]


网络内生AI技术将AI模型内生于移动通信系统并通过无线架构、无线数据、无线算法和无线应用等呈现出新的智能网络技术体系。6G网络内生AI可分为内生智能的新型空口和内生智能的新型网络架构。内生智能的新型空口将打破现有无线空口模块化的设计框架,实现无线环境、资源、干扰、业务和用户等多维特性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实现网络的自主运行和自我演进;内生智能的新型网络架构利用网络节点的通信、计算和感知能力,通过分布式学习、群智式协同以及云边端一体化算法部署,使得6G网络原生支持各类AI应用,构建新的生态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体验[18.19.20]


数字孪生网络(DTN, Digital Twin Network)是一个具有物理网络实体及虚拟孪生体,且二者可进行实时交互映射的网络系统[21]。在此系统中,各种网络管理和应用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网络虚拟孪生体,基于数据和模型对物理网络进行高效的分析、诊断、仿真和控制。同时,数字孪生网络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服务为业界提供端到端或部分网络功能的孪生服务,使能移动网络创新加速,以降低电信行业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数字孪生网络系统通过物理网络和数字网络实时交互数据,相互影响,可以帮助实现更加安全、智能、高效、可视化的智慧6G网络[22]


算力网络技术将云边端多样的算力通过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与协同,实现计算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及协同感知,达到算力服务的按需调度和高效共享。算力网络的管控系统将由网络进一步向端侧延伸,通过网络层对应用层业务感知,建立端边云融合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实现算力资源的无差别交付、自动化匹配,以及网络的智能化调度,并解决算力网络中多方协作关系和运营模式等问题[14]


6G安全技术


6G内生安全技术的架构应奠定在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信任模型基础之上,具备韧性且覆盖6G网络全生命周期,内生承载更健壮、更智慧、可扩展的安全机制,涉及多个安全技术方向。融合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的6G安全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支持安全内生、安全动态赋能;终端、边缘计算、云计算和6G网络间的安全协同关键技术,支持异构融合网络的集中式、去中心化和第三方信任模式并存的多模信任架构;贴合6G无线通信特色的密码应用技术和密钥管理体系,如量子安全密码技术、逼近香农一次一密和密钥安全分发技术等;大规模数据流转的监测与隐私计算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高通量、高并发的数据加解密与签名验证,高吞吐量、易扩展、易管理,且具备安全隐私保障的区块链基础能力;拓扑高动态和信息广域共享的访问控制模型与机制,以及隔离与交换关键技术[17]


区块链无线接入网(B-RAN)是一种由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去中心化、可信任的无线接入范式。区块链无线接入网络在支持频谱共享、协作传输、多跳数据传输、设备对设备通信等的同时,可以在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建立可信的物理链接。由于其分布式的特性,区块链无线接入网络能从本质上支持处于前沿的联邦学习,利用网络效应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通过通信、计算、缓存和控制单元的集成和协调,向整个网络提供智能服务[23]

2. 6G潜在网络架构


随着6G关键技术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全球6G推进组织均提出了6G网络架构的演进建议。


中国IMT-2030提出分布式自治的6G网络架构[24],如下图所示,具有分布式、定制化特点的6G网络架构不仅可以抵御DDoS攻击和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也可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策略。去中心化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式,也让终端用户获得了个人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提供DaaS数据服务,结合智慧内生的网络 AI,提供AIaaS智能服务。同时,IMT-2030提出6G智能内生网络体系框架,从下到上依次为异构资源层、功能和编排管理层以及能力开放层,旨在构建一张人机物智慧互联、智能体高效互通的智能网络,最终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6G总体愿景。


图2-2:分布式自治的6G 网络架构愿景


图2-3:6G智慧内生网络体系框架


欧盟5G PPP Architecture Working Group提出了包括基础设施、网络服务与应用的端到端6G网络架构,如下图所示,主要遵循能力开放、基于AI的自动化、灵活拓扑、可伸缩、弹性和可用性、服务化开放接口、网络功能解耦与简化原则。同时,欧盟启动Hexa-X 6G无线网络计划,并提出智能6G网络架构,强调6G网络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可编程等技术的应用[25.26]


图2-4:欧盟5G PPP 6G网络架构


图2-5:欧盟Hexa-X智能6G网络架构


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发起成立北美Next G联盟,推动北美在6G及未来移动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并提出了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 MTN)、网状和侧链RAN拓扑结构、基于服务与分布式NAS(Non Access Stratum)的网络架构、网络解耦、分布式云平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网络和设备中的应用等6G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加速推进北美市场的6G网络技术研发、部署和商用[27]


图2-6:Next G基于服务与分布式NAS的网络架构


除了各大6G推进组织,业界各主要运营商和设备厂商也各自提出了6G网络架构的研究思路。中国移动针对6G网络设计了“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包括网络本体、管理编排体、数字孪生体三大实体,网络本体的逻辑层又分为资源与算力、路由与连接、服务化功能、 开放使能“四层”,同时增强传统控制面、用户面功能并引入新的数据面、智能面、安全面,共同组成“五面”[16]。SK Telecom与NTT docomo联合发布的《6G共同需求》白皮书提出Open RAN将成为6G的默认形态以及网络云原生、网络自动化对6G的更高要求[28]。华为认为6G网络架构应该注重网络原始AI、面向任务连接、多模信任架构和以用户为中心定制服务的设计范式[6]。爱立信对于6G网络架构的研究则侧重基于无蜂窝 MIMO技术开发由“分布式无线电、计算和存储架构”组成的新型无线接入网络[5]。亚信科技研发了业界首套算力网络全栈软件基础设施产品[29.30],并针对6G通感算业务一体化运营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算力内生网络架构[31],可利用智能化通算调度编排决策机制,实现6G通算业务质量保证同时提升网络系统资源利用率,降低6G网络能耗。


2.4 6G潜在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概览对6G OSS的影响


6G潜在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不仅带来6G网络性能的提升,同时也对6G OSS的技术发展和架构演进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面向6G网络新架构和新技术的网络运营能力提升需求


空天地一体组网技术要求6G OSS系统需要支持空基、天基、地基网络的网络协作融合和空天地一体组网的网络编排。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等技术将使无线网络通信业务相关参数数量大幅增长,对于RIS系统的动态调控以及RIS与MIMO结合的波束赋形为6G OSS中针对网络基础覆盖的规划和优化工作带来了新的可选维度。而服务化接入网和分布式自治网络技术也要求6G OSS需要支持6G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全栈服务化架构和分布式组网架构的网络运维。因此,6G OSS网络运营的广度、维度、深度均有更高要求,运营复杂度构成巨大挑战。

·面向6G网络泛在智能的OSS内生能力需求


6G网络将智慧内生、安全内生和数字孪生作为潜在关键技术,这也要求6G OSS系统需要具备网络智慧内生的端到端管理能力和OSS自身的内生AI能力、数字化孪生网络能力以支持网络规建优维的自智网络演进,同时6G OSS系统自身需要具备内生安全能力以确保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并支持网络内生安全功能的运维支撑。如何实现由网络外挂式的人工智能、安全向内生转变,由网络仿真向数字孪生转变,是6G OSS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面向6G网络通感算一体化业务的编排管理需求


6G网络通感算一体化要求网络同时具备物理-数字空间感知、泛在智能通信与计算能力,网络内的各网元设备通过通感算软硬件资源的协同与共享,实现多维感知、协作通信、智能计算功能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6G OSS具备针对通感一体化业务、通算融合业务产生的通感算资源的编排与调度能力。一方面如何应对编排对象复杂度指数级增长的挑战,另一方面如何打通现有条块分割,真正形成一体化调度,将是6G OSS编排管理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面向6G网络对外赋能和社会责任的需求


IMT 2030和5G PPP Architecture Working Group提出了6G网络能力灵活开放等特征,需要通过6G OSS对网络能力进行统一服务化的开放管理,实现6G网络能力按需灵活开放,从而为行业数智化转型赋能,同时6G OSS也需要助力6G网络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面向6G网络与新型IT技术融合的需求


6G网络架构和业务类型的丰富使网络数据规模更加庞大,网络运维操作更加复杂,6G OSS需要结合数据治理技术提升数据管理效率与数据应用价值,引入RPA技术全面实现6G网络规划、建设、维护、优化与运营的超级自动化,同时6G OSS还需支持6G网络向全栈服务化的演进。因此,6G OSS必须面对更广泛技术革新的挑战。

参考资料

[1] IMT-2030(6G)推进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2021.6
[2] Ouyang Y, ZHANG Y, GAO T, et al. The next decade of telecommunicatio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2021
[3] NEXT G ALLIANCE, “Roadmap to 6G”, 2022.2
[4] NGMN, “6G Drivers and Vision”, 2021.4
[5] Ericsson, “6G – Connecting a cyber-physical world”, 2022
[6] 华为, 6G无线通信新征程》,2022
[7] Samsung Research, “6G The Next Hyper Connected Experience for All”2020
[8] Nokia, “Technology innovations for 6G system architecture”, 2022
[9] University of OULU, “Key driver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6G ubiquitous wireless Intelligence”White paper 6G Flagship research program, 2019
[10] University of SURREY, “6G wireless an new strategic vision”,2020
[11] 尤肖虎等,6G研究白皮书——6G 无线网络:愿景、使能技术与新应用范式,2020.8
[12] IMT-2030(6G)推进组,《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2022.7
[13] ITU-R M. IMT. Report “Future Technologies Trends Towards 2030 and Beyond”,2022.7
[14] IMT-2030(6G)推进组,6G网络架构愿景与关键技术展望白皮书》,2021
[15] 中信科移动,《6G 场景、能力与技术引擎白皮书》,2021
[16]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2022
[17] University of OULU“WHITE PAPER ON 6G NETWORKING”2020.6
[18] 6G ANA论坛,《6G网络原生 AI 技术需求白皮书》,2022.1
[19] Ericsson, “An intelligent platform: The use of O-RAN’s SMO as the enabler for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in the RAN domain”2021.11
[20] TM Forum,“A WHITEPAPER ON autonomous networks”2022.9
[21] 亚信科技,算力网络白皮书,2022年;
[22]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于数字孪生网络的 6G 无线网络自治白皮书》,2022
[23] 紫金山实验室,《区块链赋能 6G 移动通信白皮书 体系架构与技术原理》, 2021.6
[24] IMT-2030(6G)推进组,《面向 6G 网络的智能内生体系架构研究》,2022
[25] 5G PPP Architecture Working Group“The 6G Architecture Landscape”2022.12
[26] Hexa-X, “Initial 6G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and enablers”, 2022.
[27] Next G Alliance“Next G Alliance report: 6G Technologies”2022
[28] SK Telecom, NTT docomo, “6G Common Requirements”, 2023
[29] Y. Ouyang, A. Yang, X. Ye, B. Cheng, M. Wu.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for Computing Force Network: PCT/CN2022/095280[P]. PCT, May 26th, 2022.
[30] Y. Ouyang, B. Cheng, M. Wu, A. Yang, X. Y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Computing and Network Convergence Orchestration, arXiv:2209.10753, Sep. 22st, 2022.
[31] 亚信科技,算力内生网络白皮书,2022

亚信科技新技术探索
亚信科技的ICT前沿技术观点与行业洞见。展现亚信新技术与产品行业实践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