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来源:作者:
产业之战。
作者 I 杨继云 杨文静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北京刚刚落地一个重磅项目。
近日,燕东微与京东方A发布公告:双方联合多家北京国资,共同向北京电控集成电路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电集成”)增资199.9亿元,用于投资建设总额330亿元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这是2024年迄今北京最大的一笔融资。透视下来,背后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北京电控、天津京东方、亦庄科技、中发基金、亦庄国投、北京国管、国芯聚源等。
如此一幕,既是北京发力新兴产业的缩影,也是全球半导体竞赛的写照。
阵容豪华
一笔200亿融资诞生
更多细节流出——
根据相关公告,除二者外,此次增资方还包括北京亦庄科技有限公司(亦庄科技)、北京中发助力贰号股权投资基金(中发基金)、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亦庄国投)、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管)、北京国芯聚源科技有限公司(国芯聚源)等。
上述多方拟联合向北电集成增资,规模达到199.9亿元。资料显示,北电集成成立于2023年10月,交易前是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电控)的全资子公司。
这一次,芯片老厂燕东微出手最阔。燕东微的前身是我国第一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之一的878厂,如今已是国内晶圆制造老牌公司,也是北京集成电路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企业。燕东微表示,向全资子公司燕东科技增资40亿,燕东科技进而拟向北电集成增资49.9亿元,交易完成后将持股24.95%。
此外,亦庄科技持股比为20%,亦庄国投、北京国管持股比分别为12.5%,天津京东方创投与国芯聚源持股比为10%。
说起来,交易各方联系紧密——公告显示,京东方、燕东科技、国芯聚源、北电集成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北京电控,而北京电控由北京国管100%持股。交易完成后,燕东科技拟通过与天津京东方、亦庄国投及北京国管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实际控制北电集成。
200亿大额融资落地,按照公告,北电集成将作为项目建设主体,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30亿,规划产品主要为显示驱动芯片、数模混合芯片、嵌入式MCU芯片等,规划项目产能达5万片/月,并在2025年四季度启动设备搬入,2026年底实现量产。
正如燕东微公告:“基于北京电控以‘芯屏’为核心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显示产业的需求带动和装备产业的供应保障作用,以京东方等IC市场为牵引,以燕东微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能力为基础,辅以北方华创装备及工艺开发能力,将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
为何落地北京?
纵观下来,北京亦庄在此次交易中令人印象深刻——根据公告,亦庄科技、亦庄国投合计出资65亿,同时栽桐引凤,这一次北电集成的生产线项目也将在亦庄落地,力图2031年达产年收入83.40亿。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亦庄”,地处北京市东南部,北临南五环,京沪高速穿区而过,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起步于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如今正聚力建设四大国家战略任务产业集群,其中就包含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自2002年引进中芯国际国内首条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经开区已经形成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华卓精科、集创北方为龙头,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零部件及材料全链条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汇聚集成电路重点企业200余家,2024年上半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园在此拔地而起——去年11月,亦庄新城的马驹桥着手打造全国领先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零部件基地,整体占地3300亩,预计投资超过700亿元。
除了亦庄,北京半导体版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中关村。此次参与投资的中发基金,正是由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关村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今年8月,规模85亿的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北京海淀区,主要围绕北京市集成电路核心关键点做投资,而基金管理人正是中关村资本。
彼时一同发布的还有《中关村科学城集成电路创芯引领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文件提出一系列两年规划——到2026年底,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并形成2-3个引领带动效益显著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集群。
如此一幕,并非偶然。
早在2014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推进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就包括打造中关村软件城、设立一批相关产业投资基金等等。
创投兴,则产业聚。此后10年里,这里走出了一批影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量级公司,如京东方、北方华创、华卓精科、集创北方、燕东微、圣邦股份、智芯微电子等,缔造一个庞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全球半导体竞赛,打响了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征途。
回望2014年,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催生了大量芯片需求,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意味着电子信息的安全和未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正是在这一年发布。这也是我国发力集成电路的开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省区四大集群。
正如前文提到,北京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设备业、材料业等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并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此外,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基地,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封装测试企业占全国一半以上,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韦尔半导体、华大半导体、东芯半导体、格科微、思特威等头部企业都来自于长三角。
今年7月,上海成立450亿元规模的集成电路母基金,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等领域,令人印象深刻。
而以广深为主的珠三角则在最近几年里迅速追赶。半导体圈历来流行着一句话:“全球60%的芯片销往中国,中国60%的芯片消耗在珠三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珠三角在集成电路市场的需求一直占据全国40%以上,这也催生出强大的生产能力,粤芯半导体、华为海思等更多项目跑了出来。
近年来,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地区亦后来居上。就在这个月,成都刚刚披露69家单位共109个集成电路项目拟获得支持;而武汉未来科技城也在近年入驻了科磊半导体等一批世界顶级半导体企业……越来越多城市加入了这场新兴产业竞赛。
我们把视野拉到全球,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迎来产业格局调整和创新范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不少国家等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回首十年前,中国贫瘠的芯片土壤一度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今,一切悄然改变。
尽管如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对海外芯片的依赖,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浪潮下,无数资金投入、无数人才涌入,一批国产半导体企业顽强生长起来。他们,正是中国进入下一场技术革命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