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集萃(第40期)
面对林林总总的海量资讯
我们撷英拾萃,快速定位
聚焦城市建设,搜寻国内外前沿热点
每月推出“前沿集萃”栏目
让您利用碎片时间获得最精炼的权威资讯
本期导读
#1
国内新闻
北京市新发布21项地方标准 涉及以旧换新、垃圾分类等
苏州高新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动能
四川:九条“硬”措施深化科产融合
接入绿电实现大规模减碳 一个5A级景区的低碳探索
冰雪“冷”资源变成经济“热”引擎
“链”上合作 央国企聚力“链”接世界
#2
海外资讯
氢动力汽车如何帮助印度实现排放目标
丹麦革命性街区打造5分钟城市
从课堂到职场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劳动力
未来医疗保健服务的优化方向
国内新闻
北京市新发布21项地方标准 涉及以旧换新、垃圾分类等
向上滑动阅览
为贯彻《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推动落实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近日,北京市发布21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16项、修订5项。新制定的《既有建筑外门窗改造及验收技术标准》实施后,将有利于提升北京市既有建筑外门窗功能品质与整体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改善居民居住工作环境。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重点标准情况如下:
一是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北京市以标准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制定《多杆合一建设与管理规范》,遵循“能合则合”原则,对道路沿线各类杆体、配套机箱进行综合整合、并集布设,为后续搭载各类设施预留空间,包括给出宜整合的各类杆体及挂载设备表单,涉及照明设备杆、交通信号控制设备杆、交通违法监测记录设备杆、道路交通标志杆、公共交通客运标志杆、专用设备杆、网络通信设备杆、公共标识杆等,并明确综合箱中可整合包括治安监控、交通监控、光缆交接和无线通信等设备配套机箱。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助力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制定《既有建筑外门窗改造及验收技术标准》,规定了改造评估、改造设计、改造施工及验收等专项要求,例如在改造设计和施工环节,强调施工工艺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采用先进的门窗材料和构造技术,提高门窗安全性、节能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标准发布实施后,有利于提升既有建筑外门窗功能品质与整体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改善居民居住工作环境。
二是助力抓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修订《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增加转运站卸料作业环境及密闭性等要求,完善卫生填埋场封场后场地利用等内容,并明确建立即时通信渠道、设置网络专栏、实施监督员制度等管理规定,包括垃圾应密闭运输、及时转运,封场后应定期监测和评估地下水、渗沥液、填埋气、环境空气和厂界噪声等;应在厂区大门或人员出入口设立信息公示屏。标准发布实施后,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高水平运营,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是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修订《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进一步完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内容和评估结果等要求,增加“老年综合征罹患”“风险事件”等评价要素、等级调整与变更条件,综合确定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结果等级划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5级,并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呈现了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的用具及相关量表,有利于保障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在居家、机构等不同养老服务场景下使用的便利性、科学性、适用性、统一性,对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京津冀3地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是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规范》地方标准,首次从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的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业务管理、会员管理、行业自律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截至2024年4月底,北京市已登记行业协会商会1352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31.4%。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诚信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进而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五是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制定《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要求》《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第11部分:城市综合管廊》等。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消费者报 20241210)
苏州高新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动能
向上滑动阅览
11月20日,2024年苏州高新区(北京)投资说明会举行。会上,30个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集中签约,为苏州高新区未来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苏州高新区已吸引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总部、生物梅里埃亚太基地、阿特斯储能总部、豪雅医疗人工晶状体中国基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此外,苏州高新区今年有8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已实现100%开工;49个市重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中。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结构更优、韧性更足、活力更强。这一蓄势崛起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构筑起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提升产业韧性
项目兴则产业兴,企业强则经济强。一直以来,苏州高新区始终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主引擎,全力招大引强、培优育强。特别是在外资领域,苏州高新区的项目数量与投资额度连年攀升,已累计引进外资企业近2000家,拥有各类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超60个。
在招商引资紧抓增量的同时,苏州高新区坚持把存量提升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功率单管芯作为激光器核心元器件,其功率大小是决定激光系统体积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苏州高新区企业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单管芯,其室温连续功率超过100瓦。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单管芯功率最高纪录。该公司的专利技术覆盖激光行业的核心领域,有力推动了我国超高功率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凭创新实力“出圈”,传统产业的老牌企业也在积极求变,通过工艺装备、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革新,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苏州高新区老牌企业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通过“智改数转”全面颠覆电机行业传统制造模式,建立起电机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新模式,使电机水平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电机工厂总体生产效率提高38%、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5%、生产运营成本降低30%、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3%。
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增资扩产与招商引资并重,以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正是这种固本培元、创新升级的发展思路,使得苏州高新区的产业在复杂形势下,依然能够保持韧性,稳健发展。
激发企业活力
如今,苏州高新区发挥优势,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扶持政策,以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活力,来自科技创新。目前,苏州高新区已成功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高新科创中心、天津大学苏州高新区技术转移基地等一批高质量院所平台项目。同时,高新区6家实验室获批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市级创新联合体A类立项数位居全市第一。
活力,来自人才聚集。苏州高新区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近三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数量)实现翻番,位居全市前列。此外,高新区加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推出五大类115项服务,积极推进“1+2+X”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累计投用人才公寓1.7万套。
活力,来自不断扩大的“朋友圈”。苏州高新区坚持领导带头外出“敲门招商”,实行全员招商“挂图作战”,推进产业、科技招商公司市场化转型、专业化运行,绘制产业链图谱,紧盯龙头项目,精心策划一批招商推介活动,着力招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的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为了让优秀企业、优质项目、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苏州高新区出台了《苏州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4》,明确了5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旨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企业满意度、提振市场信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做优“来了高新最高兴”营商服务品牌,让企业舒心搞生产、安心谋发展。(科技日报 20241203)
四川:九条“硬”措施深化科产融合
向上滑动阅览
12月5日,四川省科技厅近日印发《科技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九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九条措施》),从支持企业牵头承担产业技术攻关任务、加快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建设运行等九方面拿出“硬举措”,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四川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九条措施》提出,尽快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聚焦人工智能、氢能、商业航天、核医疗、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四川支持链主企业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以重大科技项目牵引产学研融通创新。对通过四川省推荐承担2024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按照项目实际国拨经费10%的比例,省级财政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助,用于项目成果在川落地转化。
为充分发挥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创新优势,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四川自2022年开始实施“聚源兴川”行动。该行动实施以来,财政经费累计投入3.2亿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余项。《九条措施》明确,将“聚源兴川”支持范围从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大学,拓展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天府实验室,以及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支持50个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和产业化,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补助。
为加快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建设运行,《九条措施》提出,对中试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含)的,省级财政按照其投资额10%的比例,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补助,用于创新能力建设;成果来源于企业的中试项目,按照不超过80%的比例,给予单个最高1000万元分担中试费用。
此外,按照《九条措施》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减免科技型企业用房租金和服务企业情况,作为年度评估的重要指标,评估为优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后补助支持。四川还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与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技术转移等科技创新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省级创新券按照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费用30%的比例,给予单个企业最高10万元补助。(科技日报 20241210)
接入绿电实现大规模减碳 一个5A级景区的低碳探索
向上滑动阅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湖南长沙,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的橘子洲,是国家5A级景区,一度也是碳排放大户。从系统绘制橘子洲的碳足迹,到利用“风”“光”等清洁能源为岛上设施提供电能,再到将橘子洲的低碳探索拓展到全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湖南大力推动橘子洲的绿色转型,让低碳生活可知可感。
12月初,湖南长沙。晨光熹微中,橘子洲迎来当天第一批游客。通勤小火车在地铁口和各景点之间来回穿梭,书店、饭店、文创店开门迎客。
湘江之中的橘子洲,是长沙的地标,也是国家5A级景区。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橘子洲游客年接待量由800万人次增至约1690万人次。
“顶流”橘子洲,一度也是碳排放大户。如今,湖南正努力将橘子洲打造成“零碳岛”,推动绿色发展。
寻 碳
景区的碳足迹怎么绘制?
从无人机视角往下看,橘子洲是一片绿洲。
乔木、灌木、竹林和草地,覆盖了橘子洲的绝大部分面积。零星的建筑点缀其中,只从树缝中露出屋顶。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双碳研究院院长李科介绍,作为一座江岛,橘子洲本身有多大的固碳作用,过去从未仔细测算。而橘子洲每年巨大的游客量,到底会释放多少碳,更需要精细化评估。“没有这两个关键数据,就无法评估橘子洲的碳排放水平。”李科说,要实现“零碳”,就要先绘制这里的“碳足迹”。
最清晰的“足迹”,是直接排放。“游轮和汽车消耗的汽柴油,是能直接计算的。”李科说。橘子洲100多辆环岛小火车中,有20辆是柴油车;两艘湘江游轮也是烧柴油的,再算上旅游大巴、环卫车辆,排放源不少。综合测算,橘子洲每年消耗柴油约219.3吨、汽油约40.8吨。
间接排放则隐蔽得多。在橘洲零碳数据中心,大屏幕上,全岛用电量等相关数据实时更新,实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橘子洲月均用电量达86.4万千瓦时;2023年,全年用电量约为1008.2万千瓦时。“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电力部门,也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浩康解释,在核定橘子洲的碳排放时,必须把外购电力计算在内。
怎样才能知道生产1度电需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这就需要参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杨浩康说。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其中,湖南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每千瓦时0.5138千克二氧化碳。“意思是,在湖南,每消费1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5138千克。将这个参数与橘子洲每年消耗的电量数据相乘,就可以得出电力带来的碳排放总量。”杨浩康说。
“电力消耗、汽柴油排放,甚至游客排出的二氧化碳,都需要考虑在内。”李科介绍,经过湖南省双碳研究院测算,2023年,橘子洲全岛碳排放量约为5994吨。
相比排放,橘子洲自身的固碳能力却只有这个数字的“零头”。根据湖南省林业局的调查,橘子洲自身固碳能力不到100吨。两个数字相减,2023年橘子洲的净碳排放量约为5900吨。
如何抵消这么大的缺口,成为橘子洲迈向“零碳”的关键。
减 碳
湘江的“风”和“光”,如何点亮橘子洲的灯和景?
岛屿减碳,我国有不少成功样本。“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海南博鳌东屿岛,都有成功尝试。”李科说,但是,橘子洲不能简单照搬。
橘子洲不是海岛而是江岛,形状狭长、面积较小,风能、太阳能资源也没有优势。这里是城市地标,又是5A级景区,无论是布局大型风力发电机还是大规模太阳能电池板,都不现实。
“只能通过把绿电送上绿洲的方式。”杨浩康介绍,过去,橘子洲所用的电力主要由电网统一供给,不全是绿色电力。如何就近高效、平价接入绿电?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将目光瞄准湘江流域的“风”和“光”。
橘子洲向西,有长沙宁乡的能创麦田分散式风电场;橘子洲向南,有位于湘潭的大唐黄土咀光伏电站。通过绿电线路,两个电站的绿色电力可以直供橘子洲。
一个选风电,一个选光伏,背后也有讲究。“‘风’‘光’两种类别的新能源,可以实现较好的交叉互补,提高电力供给稳定性。”杨浩康说,同时,橘子洲开展柔性配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岛供电可靠性,未来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可以实现即插即用接入。
今年8月开始,绿电点对点输送成功,橘子洲实现大规模减碳。此外,橘子洲自身也开展绿色转型,在减碳、固碳上下功夫。
江风袭来,吹动一串串“花瓣”。这些看起来像现代雕塑的装置,实际上是一种微型风力发电机。
微风能发电,道路也能发电。草坪前的光伏步道,白天积累太阳能,夜晚自动亮光,实现光伏发电、照明与储能有机结合。
岛上部分凉亭和公交站屋顶甚至部分墙面也暗藏玄机。特殊外观的光伏瓦片和光伏墙面看起来与普通琉璃瓦和落地玻璃窗无异,既不影响整体风貌,又能为户外屏幕、充电设备等岛上设施提供电能。
健身单车区域,游客只需轻踩单车踏板,就可以为前方大屏幕供电。“本来以为是普通动感单车,没想到还可以发电,最近每天早上我都来这里,既锻炼,又作贡献。”正在锻炼的长沙市民王泽新说。
“橘子洲的光伏瓦片、光伏幕墙、光伏步道以及各项微发电装置,预计年发电量将达2.1万千瓦时,减排水平相当于10多亩森林一年的固碳能力。”李科说。
同时,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直接排放上作出全面优化。今年10月开始,橘子洲小火车已经全部纯电化运行。橘子洲对上岛车辆合理限流,推动观光游轮电动化,同时逐步推动岛上建筑节能改造。“我们建立起碳排放模型后,橘子洲能耗结构和用能量的变化、树木种类的更新和增减,都将在橘洲零碳数据中心直观呈现。未来还将因地制宜,优化岛上植被,进一步提高固碳能力。”李科介绍。
当前,橘子洲通过绿电降碳、新能源替换、植被固碳等措施,已经实现碳的近零排放。
零 碳
如何从聚焦一座岛,到跳出一座岛?
今年8月以来,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成了市民参观打卡的新去处。体验厅二楼是橘洲零碳数据中心,这里汇聚了整个橘子洲景区用能、交通、餐饮等碳中和的第三方实时数据,让人完整了解橘子洲实现“零碳”的具体过程。杨浩康介绍,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通过声光电设备互动、沉浸体验、体感交互等,让参观者直观感知“零碳”生活,“橘子洲一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他们能从这里体悟到低碳理念,就是一种有效科普。”
11月8日,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暨第三届零碳城市峰会发布《零碳岛屿评价标准》和“零碳中国”标准试点,橘子洲位列首批三个试点岛屿之一。橘子洲积累的岛屿低碳、能源利用、低碳科普等经验,融入“零碳中国”的标准体系。
作为一个岛,橘子洲可以通过接入绿电等形式实现“零碳”建设。那么,一个街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城市,能否同样通过增加绿电占比等方式实现低碳目标?
如今,湖南正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目前,长沙地区已试点接入15座中压分布式光伏、8230个台区15310座低压光伏,实现了对分布式新能源的可观、可控、可测、可调。低碳生活,正变得可知可感。(人民日报 20241210)
冰雪“冷”资源变成经济“热”引擎
向上滑动阅览
为加速厚植冰雪优势,释放冰雪红利,多地正密集出台一系列促进冰雪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助推冰雪“冷”资源变为经济“热”引擎。
今年以来,冰雪经济以磅礴之势席卷全国,相关产业融资规模不断攀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大幅上扬,“冰雪热”一浪高过一浪。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蜂窝”)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地“冰雪”“赏雪”相关热度近一周(11月27日至12月4日)平均涨幅超过50%,“滑雪”平均热度涨幅超过100%。其中,冰雪之都哈尔滨成了冬季旅游热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哈尔滨作为世界闻名的冰雪旅游胜地、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冰雪文化城市,在全国冰雪经济的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了解,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雪景观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而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则将于2025年2月7日至2月14日在哈尔滨举办。
近日,深入哈尔滨、大庆等地,实地探访亚冬会比赛场馆、中央大街、数字龙江智算中心等,试图立足“尔滨”看全国,寻找冰雪经济的“流量密码”。
新技术护航冰雪产业
作为“老工业基地”,哈尔滨正依托人工智能、算力、5G-A等新技术展现“新气象”。
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综合馆(以下简称“综合馆”)内看到,运动健儿们正为亚冬会紧张备战,多部仪器正通过视频同步采集着数据,场馆内以5G-A、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的智能设备已调整完毕,未来将应用于亚冬会赛事。
“哈尔滨正在持续引入新技术以打造冰雪新经济。我们已经在综合馆以及旁边的速滑馆部署了5G-A网络,采用双链路等机制确保网络延展性。”黑龙江联通哈尔滨分公司网络优化中心副经理张君毅表示。
据了解,5G-A和AI技术将在赛事指挥、媒体转播等环节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网络运营商还与企业联合实施了立体组网及天空一体化演练,结合毫米波技术,增强冰雪场景下的网络综合能力。
马蜂窝数据显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近一周(11月27日至12月4日)热度环比上涨150%。中央大街客流量持续增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2024雪季,哈尔滨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0%,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500%。
大量游客同时联网,给通信基站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新型通信网络技术为这座冰雪之城搭建起了坚实的“通信桥梁”。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游客频繁地拍照、上传视频,现场直播不断。对此,网络运营商在热门景区铺设了5G-A网络,确保游客手机网络的畅通。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市场经营部三级经理阚莹莹指着街道上的新型基站表示:“新技术正加速中央大街等场景数字化转型,黑龙江目前正在全省上线5G-A‘套餐’,促进冰雪经济和智慧旅游发展。”
自哈尔滨承办亚冬会以来,哈牡高速铁路沿线累计新开通5G基站323个,亚布力滑雪中心增补5G基站9个,实现信号升级。此外,亚冬会执委会办公场所及多数热点景区均完成5G-A网络部署,集成大模型算法。
“围绕通信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布局,不仅是黑龙江对智慧冰雪赛事、旅游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是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的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这一冰雪‘热效应’正从哈尔滨自北向南加速辐射至全国多地。”中科(黑龙江)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栾红燕表示。
“冰雪热潮”已蔓延全国
从北国的“冰雪奇缘”到南方的“滑雪新潮流”,“冰雪热潮”已蔓延全国。
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初发布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7年,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冰雪运动更加广泛开展,我国冰雪竞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
另据了解,随着近年来全国多地相继推出支持性政策,力促冰雪产业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例如,黑龙江围绕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冰雪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的《黑龙江省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增长点,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
“哈尔滨持续做强冰雪装备园区,扩大产业虹吸效应,完善冰雪基础设施,培育冰雪新型业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冰雪实践之路。”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哈尔滨外,作为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北京也积极将相关场馆盘活。其中,“冰丝带”“雪飞天”等场馆已举办了多场国际级和国家级的雪上赛事。
江苏等地虽冰雪资源有限,但通过引进技术和参与产业,推动冰雪发展。广州举办冰雪主题及室内活动,湖北、贵州融合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发展冰雪旅游,山东威海、福建等地在冰雪装备制造业上下功夫。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则升级基础设施、结合当地特色,探索冰雪经济新模式。
“当下,多地正通过整合冰雪旅游、文化和体育等多种业态,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冰雪产业链,冰雪经济的市场潜力有望得到全面释放,中国正在打开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冰雪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多重利好的持续推动,我国“北冰南展”趋势愈发明晰,冰雪产业已经成为了多地的“香饽饽”,这一发展势头也吸引了众多“新玩家”涌入赛道,带动融资市场“热”起来。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冰雪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近十年间累计增长近5倍。在2.5万家相关企业中,产品实现出口的企业数量已达数千家,相关上市公司超30家。
在投融资市场,北京岁月桔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冰雪赛道历年来累计发生融资行为59起,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相关融资数量和规模明显增多。冰雪产业生态链条持续扩容,“冰雪+”消费新场景纷纷涌现。
值得关注的是,冰雪产业迅猛发展之际,产业运营痛点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从整体产业发展来看,尚需应对人才匮乏、地域资源分布不均以及非雪季运营困难等问题。
“我国冰雪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仍待完善规则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产品国产化并提升附加值。”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表示。
当前,国内冰雪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且分散,高端领域面临资金和技术壁垒。在林伯强看来,冰雪产业链发展需引入多元资本,激活优质资源,鼓励民资和外资参与,并推动产业链在国产化和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
另据了解,冰雪装备、赛事、文旅等相关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相关细分产业,并与通信、科技企业联合引入AI等新技术,共同攻克难题。相关企业不仅迎来订单增量“快速跑”,也在加快推动雪装备、雪文化“出海”。
例如,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赛事运营方面,公司正在针对技术难题引入新合作方,通过打造赛事IP等方式,推动冰雪产业发展;三大运营商则在多地打造“黑科技+冰雪”数字馆,并与当地企业联合打造算力中心集群,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AI底座。(证券日报 20241213)
“链”上合作 央国企聚力“链”接世界
向上滑动阅览
从降碳减排的先进技术,新型高端复合材料,到代表制造业巅峰精度的工业母机,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厂……一大批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展品纷纷亮相,每一处都彰显着科技进步的辉煌成就。这是在刚刚闭幕的,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上看到的场景。
为期5天的展会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和机构相聚盛会,中外参展企业为寻求创新发展“更优解”,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其中,央国企更以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引领链上创新力持续释放,成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稳固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引领 释放创新力量
“这是中国中化自主研发的民用航空轮胎,首条装配空客A320飞机的国产子午线轮胎刚刚于11月21日试飞成功。”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中化已具备为中国商飞、空客、波音多种机型提供轮胎的能力,研制的产品实现中国商飞、空客、波音三大主机厂主力机型全覆盖。
民用航空轮胎是民用航空产业链上的关键配套部件,关乎飞机起降安全。近年来,中国中化基于热力耦合构型优化、关键橡胶材料模量匹配优化等创新技术,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民航子午线轮胎,带动了近百家上下游“链上朋友”协同发展,以创新技术引领拓宽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空间。
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蓝花“婉翠”、酸甜爆汁的樱桃番茄“小酒窝”、荣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南晶香占水稻……在绿色农业链展区,作为中国农业投入品品类最全、农业产业链条最长、服务农民覆盖面最广的农业企业,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的展台集中展示了在农业创新链、种植产业链及农产品价值链方面的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展团驻足参观。
“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创新链,坚持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依托先正达全球资源,高效贯通产学研全链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协作,打造开放合作的科技链、研发链。”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焦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博览会绿色农业主题活动上发表致辞表示,中国中化及旗下先正达集团要让更多好产品、好技术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丰富百姓餐桌。
全链畅通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近年来,央国企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通过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建设协同发展的“共赢链”。
在第二届链博会的展区清洁能源链,记者发现十余家能源和电力领域的央国企齐聚盛会。
“能源和电力链长企业非常认可首届链博会的宣传和展示效果,继续高规格参与第二届链博会。除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领军企业将继续参展外,华润电力、东方电气集团等知名企业也加入了链博会大家庭。”清洁能源链展区负责人介绍说,十几家能源和电力央国企特意增加了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展示内容,以“源网荷储”为基础,展示清洁能源从供给到消纳的全周期产业链,展示出清洁能源链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实践。
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展台,记者看到了前不久点火成功的国内首台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下称“G15”)。据了解,G15机组功率为16.5兆瓦,热效率大于35%,相较于同功率的火力发电机组,一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5万吨,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过2.2万度,可满足2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
“G15的成功研制离不开产业链上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G15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具有高技术门槛,在研制上我们联合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300多家企业一起完成,其中有39家是专精特新的一流企业。”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商务经理刘江告诉记者。
链上合作 聚力向“新”发展
中国贸促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届链博会共举办69场主题专题活动和370多场对接洽谈等活动,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10多项,涉及金额1520多亿元,比首届增加1.3%;其间,吸引线上线下观众人数超过20万人次,比首届增加约三分之一。
“本届链博会实现了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办展理念,实现了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的目标。”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通过参加链博会,中外企业和机构相互奔赴、彼此成就,拓展了合作共赢发展新空间。
业内专家指出,链博会上的央国企展现出各自在技术创新引领、支持上下游合作协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是其融通产业链创新链的“缩影”,将有力推动科技共创、产业共融、生态共赢。
中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粮集团将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做好积极带动全球伙伴优势互补、绿色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与角色担当,与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家企业及上亿农民开展深入合作,有效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稳链、固链、强链,维护全球农粮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经济参考报 20241209)
海外资讯
氢动力汽车如何帮助印度实现排放目标
向上滑动阅览
印度正朝着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宏伟目标迈进,氢动力汽车是实现其交通运输领域脱碳的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
交通运输业约占印度碳足迹的8.4%,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实现电气化,尤其是卡车和公共汽车等重型车辆。这些车辆需要较长的行驶里程并能承载较大的负荷,而电动汽车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氢能电池汽车提供了一种清洁、高效的替代方案。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气是一种零排放燃料源,是长途和重型运输的理想选择。
与传统电动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具有多项优势。氢动力汽车的行驶里程长,加氢时间短(通常仅需几分钟),可以在停机时间最短的情况下为商业车队提供支持。此外,氢气的高能量密度使这些车辆能够承载更大的有效负荷,克服了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量限制。对印度来说,氢能将是减少交通相关排放的关键。
喀拉拉邦在氢能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
喀拉拉邦是印度西南部的一个邦,以其郁郁葱葱的景观和先进的环保政策而闻名,在氢能交通运输的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喀拉拉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720万吨,其中近一半来自交通运输领域。现在,喀拉拉邦已成为印度电动汽车应用的领先者,5.2%的乘用车和13.5%的两轮车都是电动汽车。目前,该邦正在进一步推动其绿色雄心,探索氢动力汽车,包括公共汽车、卡车甚至船只。
该邦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为印度率先采用氢能奠定了基础。喀拉拉邦绿色氢谷计划由新可再生能源研究与技术局(ANERT)牵头,是转型产业集群计划的最新成员之一,旨在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氢生态系统。该计划将使喀拉拉邦成为其他各邦的典范,并展示氢能在各个行业减少排放的潜力。
在客运方面,喀拉拉邦公路运输公司(KSRTC)运营着5,600多辆公共汽车,是该邦最大的公共交通车队,该公司率先将氢动力公交车纳入其运营。此举不仅促进了公共交通中清洁能源的使用,还为其他邦在减少交通排放方面树立了重要榜样。
在货运方面,喀拉拉邦正在将氢动力重型卡车纳入其货运部门,为柴油卡车提供更清洁的替代品。这些车辆能够长途行驶并运载重物,是喀拉拉邦绿色交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运方面,喀拉拉邦科钦市水上地铁项目正探索将氢动力船作为喀拉拉邦综合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为水上交通提供零排放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推进该邦的清洁交通议程。
喀拉拉邦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伙伴关系和宣传活动来解决氢能应用的障碍。为配合印度国家绿色氢能使命,喀拉拉邦为加氢站提供补贴,为氢气生产提供税收优惠,并为绿色氢谷计划提供支持。通过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喀拉拉邦正在扩大其氢动力车队,并通过绿色氢能卓越中心促进相关研究。
印度扩大氢动力交通规模
氢动力公交车、火车、重型卡车和船舶代表着向零排放未来的转型,是印度清洁能源系统的基石。采用氢动力汽车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创新并投资于对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它还为应对城市空气污染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而城市空气污染是印度日益发展的城市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然而,实现这一潜能需要克服一些关键障碍:
首先是基础设施缺口,广泛的加氢站网络对于氢动力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然而,建立这些加氢站的成本达到了每个站点约200万美元,是一项重大挑战。相比之下,建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成本约50,000美元,要低许多。
其次,氢气生产成本很高。生产绿色氢气的高成本仍然是其广泛应用的重大障碍,主要是由于电解槽技术的成本和规模经济的需求。目前估计,绿色氢气的生产成本在每公斤3.5美元至5美元之间,而与传统燃料竞争的盈亏平衡成本低于每公斤2美元。
最后是技术成熟度问题。氢燃料电池系统,特别是重型车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需要进一步提高耐用性和效率,以确保其可靠应用和大规模部署。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产业集群层面的合作是关键。喀拉拉邦绿色氢谷计划最适合扩大氢气生产规模、加速部署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促进创新。如此,喀拉拉邦地区就可以充分发挥氢能的潜力,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其气候目标。
前进的道路
全球氢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投资氢技术和基础设施。喀拉拉邦的开创性努力使其成为这一全球运动的关键参与者,为建立更清洁、更环保的交通系统做出了贡献。通过与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合作,喀拉拉邦不仅推进了其氢能雄心,还支持了全球为建立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所做的努力。
喀拉拉邦在氢能交通领域的持续创新可以指导其他邦克服基础设施差距并扩大绿色交通计划的规模。印度要实现其氢能目标,加强政策框架和有针对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喀拉拉邦在氢能交通方面的经验很可能会为国家层面的努力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更广泛地推动实现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1206)
丹麦革命性街区打造5分钟城市
向上滑动阅览
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领域陷入争议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近年来,“15分钟城市”这一无伤大雅的概念却在网络论坛、愤世嫉俗的政客中以及牛津等英国城市的街头引发了愤怒。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城市规划师卡洛斯·莫雷诺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虚假的臆断,即15分钟城市是某些不正当的全球人口控制议程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更舒适的社区。
如果“15分钟内可获得所有基本便利设施”这一概念足以引起如此强烈的敌意,那么猜疑者们又会如何看待“5分钟城市”呢?幸好,他们没有注意到丹麦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地方:诺德海文,哥本哈根的一个新兴社区。否则,他们今天若来这里,可能会感到失望或改变主意。
有人可能把诺德海文看成是某种具有新世界秩序的乌托邦,人们只是假装快乐,因为他们被5G信号塔或其他东西洗脑了。但更有可能的解释是,当你把一切都做得很好时,这就是城市建设的样子:人性化、方便行人、建筑风格多样、符合环保标准、拥有大量滨水区。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人们也乐于在这里闲逛、购物、骑自行车、遛狗、慢跑,甚至在公共海滩的冷水中游泳。这里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安静,但这并不是因为没有人,而是因为这里几乎没有燃油车,那些滑过的汽车都是电动的。
这才是5分钟城市概念的真正基础。安博规划顾问公司的拉尔斯·里曼说:“这里不欢迎汽车”,该公司与Cobe和Sleth建筑事务所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在2008年赢得了诺德海文设计竞标。诺德海文曾经是一片工业用地,位于市中心东北部的一个2平方公里的半岛,作为自由港运营了一个多世纪。但随着哥本哈根人口的增加和知名度的提高,市政府决定重新开发这些码头区,在未来40年内为4万人提供住所,为另外4万人提供工作场所。如今,诺德海文的人口约为6000人。
里曼表示:“如果回到过去,当你做城市规划时,你会问:‘道路通向哪里?汽车如何从A点开到B点?那是你的首要任务,然后我们会在道路边设置自行车道,在旁边设置步行区等等。在这里,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问:‘步行城市是什么样的?街道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步行时喜欢什么样的体验?’在交通方面,从一条新的地铁线路开始,然后是自行车道。最后,就变成:‘好吧,现在我们有了步行、骑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所有基础设施,还有汽车的空间吗?’”
早在15分钟城市流行之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会在每个地铁站周围画出半径为400米的圆圈,“5分钟”标签即源于此。Cobe建筑公司的项目总监鲁恩·博瑟鲁普在他的办公室里说道:“这就是你在五分钟内可以步行的距离,在这样的圆圈内,你将拥有住宅区、办公楼、学校和幼儿园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你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如零售店、咖啡馆等。”碰巧的是,他的办公室就在诺德海文的一个改建仓库。建筑师们喜欢这里,丹麦超级巨星比亚克·英格尔斯也在码头上建造了他的新总部。
当然,减少汽车使用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丹麦几十年来一直引领这一潮流。在2009年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后,哥本哈根承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城市”,最初目标是到2025年达成,但由于过于乐观的碳捕获核算与其他原因,此后几年这一目标不断推迟。尽管如此,该市已经实施了绿色举措,如集中区域供热、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计划,自2005年以来已减少了75%的排放量。不过,诺德海文是碳中和的。除了交通之外,这里新建筑的设计都符合最高的环保标准,有些建筑是由旧建筑改造而成,比如引人注目的17层高的“筒仓”公寓和圆柱形的波特兰塔,它们最初分别是用来储存谷物和水泥的筒仓。
不过,这不仅仅关乎环境可持续性。“这也关乎社会可持续性,”城市和港口发展公司的总经理安妮·斯科夫布罗说道。这是一家政府拥有的城市和港口管理机构,拥有并管理诺德海文。她带我参观街区时说:“作为常人,我们从与他人接触的想法中得到启发。在丹麦,你需要在早上去吃一些丹麦糕点,这很重要,见到邻居也是一件好事,这也是这里设计的一部分。”
她补充说,一个更社会化的社区也更安全。就像我交谈过的几乎所有人一样,她对15分钟城市的非议感到困惑:“天哪!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斯科夫布罗穿过与大多数机动车道一样宽的自行车道,向我展示了诺德海文的主干道奥胡斯加德是如何在一个方向上与城市的其他部分相连,在另一个方向上通向步行小巷、小公园和庭院的。这里的商店显然是高档的,如设计工作室、小型精品店、自行车店,还有面包店、咖啡馆、餐馆,上面是四五层的公寓楼。再往下还有历德和内托超市,但没有星巴克、麦当劳或飒拉等连锁店。斯科夫布罗表示,这并非偶然,“当我们出售这些地块时,我们买回了所有的底层,这样我们就可以设计和决定我们想在那里开设什么样的商店,以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设计公司Briq的彼得·伯·安德森表示,专注于商业组合是这一方案的关键部分。该公司协助制定了诺德海文的城市战略。他表示,对于新城市,政府通常会投入交通、文化、公园和游乐场,然后将其余部分交给市场力量,“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这些新城区一诞生就没有灵魂”。相比之下,在这里,他们“策划”了零售组合。“我们列出了最适合哥本哈根每个空间的入围者名单,并邀请他们,然后这些人进来,代表他们接受了共同创建这个社区的理念。”例如,对于自行车店,他们选择了Pas Normal Studios,这是一个时髦且昂贵的当地品牌,没有实体店。现在,它的商店已成为该市公路自行车爱好者的聚集地,同时内部还经营着一家咖啡馆和一个社区自行车俱乐部。
斯科布罗说,要实现5分钟城市就意味着要将多种用途融入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栋建筑只提供单一功能。她带我走进奥多大厦,这是由一栋1918年的商人住宅改建而成的。现在,它是一家设计展厅和“概念店”,楼下是一家餐厅和咖啡馆,楼上是一家精品酒店。再往前走是当地的地标建筑Konditaget Lüders,一楼是历德超市,还有你见过的最井然有序的回收中心,中心有一家免费的废品商店,楼上是一个多层停车场,屋顶上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儿童游乐和健身区。无论何时,都可以看到慢跑者在建筑外部的楼梯上跑上跑下。这里甚至还有一个内置秒表,让你可以计时爬升。
我在Konditaget Lüders的屋顶上遇到了私人教练夏洛特·科萨格·温瑟和她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朋友汉娜·加德正在举重。她们都住在几百米之外,不到五分钟的路程。六年前,她们从哥本哈根郊区搬到这里,通过这里的体育俱乐部相识。加德说:“我的家乡在一个很好的社区,但那是一个无聊的地区。”
温瑟说:“这里并不无聊,常有很多事情发生。人们都抱有好意。我们家有十几岁的孩子,想搬回城里,并被这里的社区氛围所吸引。这里三面环水,所以人们来这里要么是因为他们住在这里,或是为了其他目的。他们不会像在哥本哈根其他地区一样开车经过。所以,你会觉得自己和这里息息相关,如果你住在这里,你就有一定的责任,你不能只是碰到人就匆匆离开,这里的人会和你进行眼神交流。”
她们说,除了运动,这里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如读书俱乐部、编织俱乐部、聚餐、“周五下午的饮酒俱乐部”。我交谈过的许多当地人都很自豪甚至夸耀自己在这里生活得多么幸福。年长的居民卢恩喜欢他的现代公寓和海景。他希望有更多的绿地可以遛狗,“附近有我需要的一切,商店、地铁、电影院,这很好。”
“夏天,这里是哥本哈根最受欢迎的地方,”学生克拉拉兴奋地说道,她正坐在海滨与朋友聊天。她说,冬天这里有点安静,但市中心乘地铁只有几站路程。我听说,公共游泳区在夏夜很受欢迎,这导致当地居民关系紧张,以至于诺德海文现在聘请了管理员来控制噪音水平。
我在诺德海文文化中心发现了一种更新颖的社区形式,一个由非营利基金会运营的全新多功能社交空间。它每天举办公共午餐和晚餐,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在共用的长桌上用餐,费用为125丹麦克朗,约合14英镑。这里还可以用来举办活动,如研讨会和音乐会,并向艺术家和客人出租房间。在我漫步的那个晚上,大约有50人参加宾果游戏之夜,奖品来自当地商店。总经理斯科特·科福德说:“诺德海文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点像文化沙漠。这里有很多餐馆、酒吧和商店,但没有一个开放的地方供人们聚在一起。”
诺德海文的创始人拉斯穆斯和费利西亚·诺加德是可持续房地产开发商,他们自告奋勇,要创造一些能给人们带来归属感的东西。活动和烹饪由大约30名“文化创造者”组织,这些人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来自丹麦各地,住在享受补贴租金的公寓楼。
如果说5分钟或15分钟城市的概念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它可能导致专属区域的产生。对于住在诺德海文的人来说,一切都很好,但正如高档设计商店所暗示的那样,这里并不便宜。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昂贵的地方之一,这里房价比哥本哈根平均水平高出20%。该地区尤其受到外籍家庭的欢迎,一所漂亮的新私立国际学校于2017年开业,采用了蓝绿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有计划在它旁边建造一所大型的公立学校,并在两者之间共用运动场,但目前,中学的孩子们必须到诺德海文以外的地方上学。
这并不像猜疑者们所警告的那样,但5分钟城市是否正在形成一个封闭式社区?斯科夫布罗承认:“这确实存在危险,但也是为什么社会住房是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解释说,社会住房租金通常为私人出租住房的60%至70%,而且是固定的,这样核心劳动者就不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无法负担。哥本哈根的全市政策是30%的社会住房,诺德海文的社会住房比例不到20%,但这一比例预计会有所提高。
另一个美中不足的是交通,这是整个诺德海文计划的支柱。最初的计划是沿着一条环绕半岛的线路规划七个地铁站,但现在已经缩减到只有四个,其中两个已经开通。博瑟鲁普指出,这意味着5分钟概念所依赖的400米半径范围会减少,尽管诺德海文的车站仍然比城市其他地方的车站更近。
目前,诺德海文仅完成了约25%。该地块的大部分仍是工业区,包括集装箱港口和仓库。但近期将出现一些吸引人的新亮点。其中一个是半岛北部海岸的一个大型公园,预计将在两三年内开放。另一个是隧道工厂,诺德海文中部的一个大型建筑群,曾用于制造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海底隧道部分。现在它正在被改造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热点”,类似于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虽然空间如此巨大,但似乎还没人想出具体该如何利用它。
尽管这些想法引人关注,但诺德海文没有人夸大其词,声称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斯科夫布罗说:“它的基础是非常传统的欧洲城市设计”。她认为,归根结底,许多现有欧洲城市的部分地区也可以归类为“5分钟城市”。换句话说,未来的城市越来越像过去的城市,远在汽车和单一的现代主义接管之前的过去。只不过现在我们可以拥有干净的交通、安全的街道和舒适的三层玻璃公寓,但人们仍然与邻居进行眼神交流。(The Guardian 20241210)
从课堂到职场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劳动力
向上滑动阅览
传统的四年制学位曾被视为通向事业成功的黄金门票,但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可持续技术主导的时代,这一学历正在被重新思考。
这种转变的证据令人信服。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如今进入小学的儿童中65%将从事尚不存在的工作类别。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在2023年报道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传统学位的热情正在下降。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更为明显,例如,在马来西亚,许多年轻人被财务独立和数字成功的承诺所吸引,纷纷投身于社交媒体行业。
全球公司正在适应这种转变,在劳动力发展方面更看重技能而非学位。谷歌的学徒计划等行业倡议优先考虑实践经验,使来自非传统背景的参与者能够在亚马逊和微软等顶级公司获得职位。
然而,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它还要求人们具备文化适应能力、数字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通过平衡技术培训和跨文化能力,为此类劳动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模式。相应地,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在全球环境中脱颖而出。
这种转变凸显了教育体系需要与劳动力需求同步发展。通过将适应性、跨文化能力和数字技能融入课程,我们可以培养一支随时准备应对互联互通、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的劳动力队伍。
重新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教育
随着全球数字革命重塑各行各业,新的教育模式对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全球技能差距至关重要。从加州的硅谷到尼日利亚蓬勃发展的科技领域,TikTok和YouTube等平台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行业创造了传统教育可能难以应对的机遇。
在西非马里共和国,Kabakoo学院利用人工智能辅导和社交媒体提升年轻人的技能。在这个80%以上的就业都是非正式工作的地方,这项计划让参与者的收入增加了44%。同样,韩国也将人工智能纳入其国家课程,目标是到2025年让学生和教师掌握新兴技术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将学徒制与严谨的学术研究相结合,已成为全球劳动力发展的典范。该体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2%。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将混合课堂计划扩展到400多所学校,初步结果显示就业率显著提高。
缩小全球技能差距
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普遍存在。例如,尽管南非教育基础设施完善,但青年失业率仍徘徊在30%左右。这凸显了将技术能力、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行战略融合的必要性。
在中国,青年失业率上升导致了“烂尾子女”现象的出现。大学毕业生被迫接受低薪工作或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这反映了教育成果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凸显出迫切需要进行改革,让年轻人掌握与当前经济形势相关的技能。
各国政府正采取创新的方式来促进劳动力发展。例如,马来西亚的“国家培训周”在绿色技术和数字创新等领域提供免费的技能提升项目。
在中东和北非,自动化可能会影响卡塔尔等国家高达52%的工作活动,这凸显了劳动力转型的紧迫性。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包括对技术和培训的64亿美元投资,而阿联酋的“国家程序员计划”旨在培训10万名程序员,这表明了该地区致力于弥合技能差距的决心。
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
在劳动力发展方面,学术机构和行业之间的合作正从最佳实践发展为必然选择。
马来西亚Quest国际大学的全球合作伙伴计划通过体验式学习机会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印度,印度理工学院(IIT)与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创新中心,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研发成果。在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的“早期繁荣伙伴关系”计划将大学和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应对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航空航天材料等挑战。
这些合作的目标都是将理论教育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
协调全球教育转型
教育转型必须兼具创新性和包容性。虽然数字解决方案大有可为,但我们必须确保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都享有平等的机会。从现在开始接受教育转型,我们可以培养出能够引领跨界创新并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一代人。
主要优先事项必须包括:以包容性的监管框架承认替代学习途径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利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为得不到充分服务的社区提供创新方案和资金来源;提供能获得全球认可的技能认证,确保途径灵活且经济实惠;对学习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强调可访问性和可负担性。
要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就必须大胆地重新构想我们如何教育和赋能全球劳动力。不作为的代价是经济停滞和社会不公,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今天,通过采用创新、包容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开启一个更加繁荣、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1216)
未来医疗保健服务的优化方向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医院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22年,医院在全球医疗市场中的份额已达到约40%,市值超过3.9万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44%,市值有望达到5.19万亿美元。作为医疗行业的核心力量,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院在未来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护理资源已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需求增长”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会面临高达1000万名医护人员的短缺。同时,慢性病预计将在同年导致84%的死亡率,这不仅会增加住院的需求,还会延长住院时间,使医院承受更大的压力。患者需求和服务能力之间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除了追求数量增长外,转型也迫在眉睫。
整合的护理生态系统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间的平均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荷兰的4.3天到日本16.5天不等。在欧洲,尽管过去二十年间情况有所改善,但平均住院时长仍维持在略高于7天的水平。时间延长不仅增加医疗成本、占据医院容量,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护理需求的增长,这一问题将变得更为严峻,现状显然难以持续。
未来,医院将把更多护理服务转移至院外,以此应对这些挑战。医院不仅仅是独立的医疗机构,更成为了数字化整合医疗网络中的核心枢纽。药房、家庭医生诊所、门诊诊所以及居家护理人员,都将通过安全的云平台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医疗服务体系。
远程医疗服务使家庭医生能够通过线上咨询处理更多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转诊,减轻医院负担;越来越多的服务将转向门诊进行;借助远程监测、虚拟检查和可穿戴健康设备,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康复治疗,从而为有紧急护理需求的患者预留宝贵的床位资源。
实时数据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医院的容量压力。医院集群将成为这个整合系统的关键部分,它们围绕中心枢纽运作,使用高级分诊系统评估患者状况,并引导患者前往最合适的地点。只有最紧急的情况才会被送往医院。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这一功能,它创建了设施、设备和患者流动的动态虚拟模型,帮助医护人员实时观测,以优化治疗方案。实时数据支持下的资源规划将得到强化,护理也将变得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智慧医疗下的患者新体验
智慧医疗带给患者新的就医体验。自2019年以来,数字健康市场每年以接近2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00亿美元,而2019年的规模仅为1750亿美元。
借助数字工具,患者可以通过简便易用的应用程序实时查看自己的医疗记录,简化沟通,从而更高效地管理预约和治疗过程。患者将享受到更加流畅的护理体验。跨部门的数字化赋能不仅优化了患者的就诊路径,还简化了工作流程,确保操作更加顺畅,等待时间显著缩短。诊断测试、咨询和治疗等环节都得到了优化,大大减少了患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医院访问次数、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风险,数字健康医疗为患者提供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更加高效的护理模式。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
AI与机器人辅助护理
预计到2029年,医疗领域中的人工智能(AI)规模将以每年超48%的速度增长。AI与自动化技术将逐渐简化并承担医院的日常任务,从而减轻医生和护士的行政负担。
例如,基于AI的环境监听技术已经在诊所中应用,用于自动转录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大型语言模型生成文档,将原本耗时的任务缩短至几分钟。通过节省时间,医生可以与患者进行更加有意义和平等的互动,从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感。
除了处理日常任务外,AI还为急诊室提供关键决策支持,帮助加速诊断和治疗过程。在结肠癌筛查方面,AI提高了影像的准确性和诊断精度。而在手术过程中,AI机器人辅助外科团队实现更高的操作精确度和控制力。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护理不仅将更加高效,而且更加人性化,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
护理创新的动态反馈机制
医院每天处理和产生大量数据。然而,大约97%的医院数据未被利用。通过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帮助后期预测疾病趋势、提高治疗效率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同时,数据也是连接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关键,创造协同效应,从而改善结果。这解锁了一个强大的反馈循环机制,在机制运行过程中,护理指导创新,创新反过来提升护理质量。
基于数据的质量提升与持续改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患者在接受护理时意外受到伤害的概率为1/300。虽然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但这表明该情况急需改进。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对于实现社会福祉至关重要。
未来,护理质量将变得更加透明。标准化指标和基准将追踪结果和表现。公共报告系统将比较行业内的医院表现,费用报销将与质量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技术、流程或患者护理的进步带来实际益处。
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未来的医院不仅仅是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其目标更为远大——设立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标准。政府、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的医疗领导者有责任创造一个创新蓬勃发展的环境。共同塑造现代医疗保健的时机就在眼前。我们需要各方合作,携手进入“智能时代”。(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1219)
往期推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