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糖脂、类固醇、非酯化脂肪酸或称游离脂肪酸等。血脂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是能量的来源和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血脂临床最常做的检查项目之一,检测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以及绝经期后妇女内分泌代谢改变等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也有重要作用。
TC、TG、LDL-C、HDL-C为临床血脂检测基本项目,ApoAⅠ、ApoB、Lp(a)等项目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血脂检测项目,其他如FFA、磷脂、LP(a)等项目的临床检测也日益受到关注。
我国普通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mmol/L(mg/dl)]
分层 | TC | LDL-C | HDL-C | 非HDL-C | TG |
理想范围 | - | <2.59(100) | - | <3.37(130) | - |
合适范围 | <5.18(200) | 2.59~3.37(100~130) | - | <4.14(160) | <1.70(150) |
边缘升高 | 5.18~6.22(200~240) | 3.37~4.14(130~160) | - | 4.14~4.92(160~190) | 1.70~2.26(150~200) |
升高 | ≥6.22(240) | ≥4.14(160) | - | ≥4.92(190) | ≥2.26(200) |
降低 | - | - | <1.04(40) | - | - |
注:TC为总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为甘油三酯。血脂项目的不同单位间相互转换系数TC、HDL-C、LDL-C为1 mg/dl=0.025 9 mmol/L,TG为1 mg/dl=0.0113 mmol/L (来源: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
影响血脂检测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临床因素及样品因素,应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检验前因素对血脂检测结果的影响,对结果的临床解读才有意义。详情见:血脂检测的影响因素汇总
1. 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TC)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TC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评估和预测价值不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精准,是常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
TC升高可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痘、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时。此外,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等也都可使血液TC升高。妊娠末三个月时,可能明显升高,产后恢复原有水平。
由于TC主要由 LDL和HDL两种脂蛋白转运,而两者在脂类疾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相反,故TC值并非越低越好。TC降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吸收不良、女性月经期、巨幼细胞贫血等。
2.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又称三酰甘油(TG),TG构成脂肪组织,参与TC、胆固醇酯(CE)、合成及血栓形成。
TG 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TG升高多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酗酒、痛风、梗阻性黄疸。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TG降低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性α或β脂蛋白血症等。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表示的是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结合的总胆固醇以其量来估计HDL水平。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是颗粒直径最小、密度最大的脂蛋白。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HDL-C低于0.9mmol/L(35mg/dl)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HDL-C大于1.55mmol/L (60mg/dl)被认为是冠心病的负危险因素。
TG升高常伴随着HDL-C的降低,严重营养不良者伴随血清TC明显降低,HDL-C也低下。HDL-C降低还可见于急性感染、糖尿病、肥胖、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但也需注意,HDL-C水平过高(如>2.07 mmol/L)被定义为过高HDL-C,与全因死亡增加相关。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致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来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调脂治疗首要干预靶点(Ⅰ类推荐,A级证据)。
LDL-C升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厌食及孕妇。
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5. 载脂蛋白AⅠ(ApoAⅠ)
载脂蛋白AⅠ(ApoAⅠ)由肝和小肠合成,是组织液中浓度最高的载脂蛋白,是HDL的主要载脂蛋白。
血清ApoAⅠ与HDL-C水平常呈正相关,其临床意义大体相似,ApoAⅠ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家族性高TG血症患者HDL-C往往偏低,但ApoAⅠ不一定低,不增加冠心病风险。而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ApoAⅠ与HDL-C均会下降,冠心病风险增加。
ApoAⅠ升高主要见于妊娠、雌激素疗法、运动、饮酒。
(ApoAI) 降低主要见于I和IIa型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感染、血液透析、慢性肾炎、吸烟、糖尿病、药物治疗、胆汁淤积阻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6. 载脂蛋白B(ApoB)
载脂蛋白B(ApoB)是反映血液中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的总数量,与血清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两者临床意义相似,当有血清LDL-C升高时,血清 ApoB也升高,甚至在还未出现高胆固醇血症时ApoB已升高,ApoB和LDL-C同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ApoB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
ApoB升高还见于I和IIb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病、妊娠、胆汁梗阻、脂肪肝、吸烟、血液透析、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ApoB降低主要见于I型高脂血症雌激素疗法、肝病、肝硬化、药物疗法及感染等。
7. 载脂蛋白E(ApoE)
载脂蛋白E(ApoE)是一种多态性蛋白,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过程,其基因可以调节许多生物学功能,与脂蛋白代谢有密切相关性。主要存在于CM、VLDL、IDL和部分HDL中。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脂代谢紊乱疾病的风险评估,亚型高脂血症的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协助诊断及危险性评估。
近年来研究发现,ApoE 及其单核酸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冠心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肝病、人类长寿等有关。
8. 脂蛋白 (a) [LP(a)]
脂蛋白(a)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特殊大分子脂蛋白,表面由胆固醇及磷脂包裹,嵌有亲水性载脂蛋白,脂蛋白(a)可以进入并沉积在血管壁上,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清Lp(a)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适度体育锻炼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
血清脂蛋白(a)的参考值:10~300mg/L
正常人群中Lp(a)水平呈明显偏态分布,且有地域和种族差异。虽然个别人可高达1 000 mg/L以上,但80%的正常人在200 mg/L以下。通常以300 mg/L为切点,高于此水平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Lp(a)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尚缺乏临床干预疗效的研究证据。
此外,Lp(a)增高还可见于各种急性时相反应、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妊娠和服用生长激素等。
在排除各种应激性升高的情况下,Lp(a)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9.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是低密度脂蛋白中颗粒较小密度较大的亚组份。近来研究发现sdLDL与普通LDL相比,其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更强,已被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成人治疗组列入新发现的重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协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
SD-LDL升高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痘、慢性肾衰竭、库欣综合征、2 型糖尿病 SD-LDL 升高,增加患 2型糖尿病的风险。老年男性和女性 SD-LDL 与2型糖尿病发展相关,SD-LDL 高水平的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倍,SD-LDL 是评价冠心病风险的重要指标,SD-LDI升高使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3倍。
SD-LDL降低见于无 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SD-LDL与高 TC在代谢上关系密切,而高 TC 常伴有低 HDL-C。当高TC、低 HDL-C和SD-LDL 增多三者同时存在时,临床上将此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表型或者脂质三联征。
10. 磷脂(PL)
磷脂(PL)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物质,血液中的磷脂主要包括卵磷脂(磷脂酰胆碱)、溶血卵磷脂、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
PL增高常见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蛋白血症、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慢性胰腺炎、卵磷脂-胆固醇基转移酶 (LCAT) 缺乏症等。
PL降低常见于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营养障碍等。其他 PL 及其主要成分的测定,对未成熟儿 (胎儿) 继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1. 游离脂肪酸(EFA)
游离脂肪酸(EFA)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促进炎症反应、加速AS进程,有助于反映机体脂质代谢、糖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状态。
EFA常用于评估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风险因素,协助重症肝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情的评估。
EFA生理性升高见于饮食、运动、应急情况。
EFA病理性升高见于糖尿病(未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肝疾病、褐色细胞瘤、急性胰腺炎、库欣综合征、肥胖、肢端肥大症等。
EFA病理性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垂体功能减低。
血清中FFA含量极微,因为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需要对 FFA的水平做动态观察。
参考文献[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胡成进,陈英剑,公衍文.检验结果临床解读(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向延根,潘建华,吴佳玲.临床检验手册(第1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