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计:5366字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编者按
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研讨会2024年10月10日在北方民族大学召开。这是民族(地区)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具体举措。在会议上,边巴扎西同志强调了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是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必然要求;其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最后是民族(地区)院校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落实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方面,边巴扎西同志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明确研究方向、加快理论探索、推进成果转化、建立学科生态;二是优化调整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真正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增进共同性上来;三是持续优化文理结构,做优人文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加大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四是全面优化课程安排,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系统梳理整改强化差异性的课程,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
边巴扎西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编者注
本文是边巴扎西同志2024年10月10日在北方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经国家民委主要领导审定。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在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
正 文
召开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研讨会,是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民族(地区)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的具体举措。
一、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
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事关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崭新篇章。民族(地区)院校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
一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通起来,既全面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也系统把握其中的科学方法,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要在落地见效上下功夫。要结合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成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落实到办学治校实践中,推动学科专业调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三要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对治校模式、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检视,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院校办学治校的生命线,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地区)院校
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刚落幕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是落实主线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的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曾在一个时期内,一些学校在办学治校中存在过于突出民族因素,在对少数民族问题研究中过于强调差异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于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如果不从政治上认识这些问题的重大全局性,不从党的民族工作新要求上认识这些问题的时代紧迫性,不从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使命上认识这些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不从学科根源上解决基础理论、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深层次问题,学校未来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第二,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是理论构建的必然要求。学科关系理论根基,以什么样的理论为基础,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根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构建的过程就是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民族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过程。
第三,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是民族(地区)院校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院校学科专业形成了文重理轻的格局。各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就业率最低的6个专业大类中,有5个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现在一方面人文学科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理工农医等学科少数民族人才急缺,用工难,找不到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新时代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民族(地区)院校必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
三、落实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
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作为民族实体、政治实体、文明实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单独哪一个学科就能完全支撑的,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民族等多个学科路径进入。国家民委成立学科调整专班,中央民族大学牵头整合委系统内外专家力量,突破单一民族学学科的知识局限,按照交叉学科范式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复支持中央民族大学按程序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与民族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华民族学内容有交叉,放在共同体学下,就是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各学科综合研究;而民族学是交叉学科中的一个,“中华民族学”是用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力量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关键要在“第二个结合”上下功夫。一要明确研究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甚至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实践。二要加快理论探索。要全面梳理古今中外能够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基础理论构建的思想资源,加强理论创新,更加清晰地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核心内涵与基础理论,构建独立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三要推进成果转化。用好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已有重要成果,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史》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新完成的课程讲义。四要建立学科生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是人文学科新的增长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院校、民族地区高校都要敏锐洞察机遇,主动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科奠基工作。
二是优化调整民族学。“民族学”概念源于西方,最初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历经燕京学派改造,又引进苏联民族理论,后受到西方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族群理论等影响,过去主要局限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研究,因无序扩张导致学科外延泛化,挂靠了不少二级学科。当前国务院学位办对民族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进行了规范,学科调整进入深层次阶段。新时代民族学必须根据铸牢主线要求,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从“少”和“西”转向“马”和“中”。在一级学科层面,中央民族大学正着力打造新《民族学概论》,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在二级学科层面,新民族学下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三个二级学科,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要调整。中央民族大学打造了100门课程,大家可以进行试讲,也可以共同参与建设。在教学科研实践方面,国家民委将对以往设立的平台、项目等进行梳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民委人文社科基地的评估。各校要开展好有组织科研、教学,真正将教学科研的重点转移到增进共同性上来。
三是持续优化文理结构。过去民族(地区)院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加之长期形成的办学传统、师资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了“文重理轻”的格局。按照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院校大力发展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的部署要求,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经过3年调整,理工农医教育学类学科专业数量和在校生占比整体接近50%,个别高校已经超过60%。学科专业结构正从“文重理轻”向“文理并重”“文优理强”转变。下一步要持续优化文理结构。一要做优人文学科专业。要办好特有、一般高校不设的学科专业。比如少数民族文献学等“冷门绝学”人才的培养,办好“零起点”班。二要建强理工学科专业。有基础的学校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基础薄弱的学校要关注区域发展需求,特别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尽快培育起理工类优势学科。当然短期内更多是比较优势。三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要立足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占比。加大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专技人员,让每个毕业生都有“一技之长”。国家民委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启动首批委属高校“一校一院”试点项目,建设理工农医类大学院,在经费、人才、平台、项目、招生计划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打造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试点成熟后也会将共建院校纳入其中。
四是全面优化课程安排。过去民族(地区)院校开设了一些突出差异性内容的课程。国家民委正对委属高校进行逐一调研督导。绝不能一边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口号,一边在上强化差异性的课程。这是涉及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各校必须高度重视,起底排查、彻底整改。一要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民族(地区)院校要将“概论”打造成看家课、金课,下大力气建强师资队伍、配套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和育人实效,国家民委将继续予以支持。二要系统梳理整改强化差异性课程。要对照培养方案和课程表,一门一门梳理。既要看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也要实地听课、现场督导,坚决整改不符合铸牢主线的内容。三要加强铸牢课程思政。要精心设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人文类课程,让每名教师都有铸牢的意识,每门课程都有铸牢的内容,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过系统的铸牢教育,真正培养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发布情况
1.原文刊于《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引用请据原文并注明出处。
2.篇幅有限,为方便微信阅读,注释、参考文献从略,请以正式出版刊物为准,原文详见知网。
3.引用格式:
边巴扎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在民族(地区)院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2024(6):5-8.
刊物简介
《民族教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本刊是我国民族教育领域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高水平理论学术期刊,2021年已先后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9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目录以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热忱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投稿网址:https://mzjy.cbpt.cnki.net/
央视频/ 强国号/校园号/视频号
微博/抖音/头条/B站/快手
关注@西北民族大学
投稿
huluanyingjun@qq.com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编辑:林 菲
责编:王尚功
编审:范武杰
主编:韩 瑛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