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计:2521字 15图 1视频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铸魂 强基 赋能
化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着力培养有扎实学识、有过硬本领、有理想信念的新工科化工应用型人才。
化工学院前身为数理化系,1993年成立化学系,2004年更名为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五个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拥有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质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表界面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现有在校学生2382人,其中本科生2244人,研究生138人。教职工96人,其中专职教师74人,教授14人,副教授37人;博士45人,硕士2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
党建引领 凝心铸魂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双融双促。学院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事业发展全过程,紧紧围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时代教育领域党建工作新要求,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良性循环。学院党委成功入选第二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凝“青”聚力,助力人才培养。学院团组织着力建设思想引领“主阵地”,服务青年“连心桥”,凝聚青年“桥头堡”,通过丰富多样的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汇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有效提升团组织工作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1个团支部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团委获得“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连续多年获评学校“五四红旗团委”。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双碳”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深化“挑战杯”竞赛改革,参赛学生人数和获奖率居学校前列,多次以团体总分第一名捧得“挑战杯”。创新性打造与双创比赛功能互补的“大学生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主动落实高校产学研用要求。2024年,学院4个项目、2名教师在第二届甘肃省青年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以“石榴籽”校园文化工程为抓手,连续13年组织承办“校园绿色文化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加强互学互鉴,联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团委赴甘南州开展“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联合兰州石化消防支队团委开展共青团互学互鉴实践活动,“沉浸式”感受石油化工事业发展,增强专业认同和使命感。
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学生教育管理向“铸牢”主线聚焦,始终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配齐建强辅导员、班导师队伍。以制度机制建设推进“五育并举”,制定《化工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2023年学院获批学校“三全育人”示范院培育单位。
以本为本 固本强基
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优秀队伍、聚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一级学科入选国家民委、甘肃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被认定为甘肃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化工微专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局面。学院5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课程,14门课程获批为校级一流课程,21门课程获批为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了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3门校级MOOC;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14部,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有力推动了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创新。
深化教研改革,创新教学范式。学院1个项目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1名教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教师荣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师德标兵称号,2名教师获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师。
近3年,学院教师累计获得教学类竞赛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励1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我校首位。
2024年麦可思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100强高校榜单,学校进入前百强名单,在新工科赛道中,化工学院取得的4项国家级奖励位列全国十二强。
提质培优 蓄势赋能
科研平台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建设推动教学水平提升,搭建学生参与科研的平台。近五年,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7项、中央高校科研项目49项,其他项目(含横向项目)50余项,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培养研究生200余人,发表高水平论文22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多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并实现产业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以赛促创,打造“双创”新高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4)参赛项目数139项,占全校参赛项目的15%,参与人数1112人,占全院学生人数的51%。
近年来,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的国赛铜奖8项、省部级奖60余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国家级奖项18项,大学生化工实验技能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国家级奖项8项,其他学科竞赛国奖20余项。在教育部规定的A+赛事中获奖数目在全校名列前茅。同时,全院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6项,其他级别项目200余项,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成功申请专利10项。
多措并举,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学院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精准就业帮扶、强化激励措施,制定《化工学院促就业工作实施办法》,开展就业启动会、暖心活动及毕业生座谈,访企拓岗等活动,构建多元化促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与学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40余家,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总体在8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王静、2019年度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张传芳等杰出校友。
迎评促建 以评促强
下一步,化工学院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碳”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央视频/ 强国号/校园号/视频号
微博/抖音/头条/B站/快手
关注@西北民族大学
投稿
huluanyingjun@qq.com
来源:化工学院
制作:王和洁
编辑:陈言姁
责编:王尚功
编审:范武杰
主编:韩 瑛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