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物联网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数十年如一日奋进在教育一线,倾注毕生心血与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我要学,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学”的初心和使命,矢志追求教育的力量,启迪更多人的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人物简介 /Profile/
杨慧中,中共党员,教授,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现担任江南大学关工委青年教师导师、无锡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秘书长。
数载寒窗,逢山开路
1955年,杨慧中出生在江苏无锡,初中毕业后,因出色的数学功底和优异的在校表现,她被分配到无锡树脂厂成为一名仪表工。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需要专业知识,这让她萌发了继续求学的念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厂里设备升级,杨慧中获得前往上海高桥化工厂学习的机会。在这里,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其博士生导师的张素贞教授,这位年轻的老师为她打开了自动化领域的大门,第一次看懂带控制点的流程图,第一次熟悉控制图形符号,杨慧中继续求学的念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中愈加强烈。在工作间隙,她通过自学和上夜校等方式补习了高中文化,1982年,她终于如愿考上了江南大学职工班(无锡市职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虽然是班里年龄最大、基础最弱的学生,她却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1977年树脂厂团干部合影
1981年夜校毕业合影
1984年在江大老校园
职工班毕业后,留校做政治辅导员的她常常在想,如何更好地在专业上引领学生?“我要学,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学”,带着这样的信念追求,她报考了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的助教进修班,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她的身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来回切换。2001年,她终于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业。近三十年的求索向学路,从一名普通学徒工成长为大学教师,她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求学传奇。
1992年左右与学生干部合影
2001年博士论文答辩合影
2001年博士毕业照
相沿成习,薪火相传
2001年杨慧中博士毕业后,正值无锡轻工大学和江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江南大学,在学校、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她担任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走上了“双肩挑”的道路。在担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她深感学术氛围和学科平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为师生们铺设一条更为顺畅的学术之路。面对当时学校学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她带领团队对内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对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先后成功举办中国控制会议、中国过程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这中国控制界的三大盛会;成功申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实现了学院“自己培养博士”的目标。
党政联席会议
研究生工作研讨会
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杨慧中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她将主要精力倾注到学生培养方面。35年的执教生涯,她一共培养了119名硕士,12名博士生,她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全情投入、尽心教导。每一年,她都会抽出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去骑行、去果园采摘、去参观无锡文化景点……一本本用照片定制的日历记载了杨老师与学生的温情瞬间,是漫长岁月里师生情谊的珍贵载体。杨慧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学生徘徊迷茫时的指路明灯。她的一位硕士生,在拿到国外读博Offer后因多重原因犹豫是否放弃继续求学时,是她的那句:“好机会不常有,既然遇到,就不应该轻易放弃。”让这名学生做出了继续求学的选择,后来也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
与学生合影
与硕士毕业生合影
与学生骑行
跬步千里,后继有人
退休之后,杨慧中常常思考能够为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再做些什么?机缘巧合下,她担任了无锡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建立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和交流的桥梁,努力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她不辞辛劳地奔走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举办学术报告会和技术应用竞赛等,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技术切磋的平台。同时,她大力推动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三年时间,无锡自动化学会评价实现令人瞩目的“三级跳”,从最初的年检不合格,逐步提升至合格,再到四星学会,最终成功获评五星学会。
参加物联网工程学院关工委会议
参加工装自控30周年厂庆
参加无锡市自动化学会第一次理事会议
杨慧中还是学校首批关工委青年教师导师,她用真诚与热忱,迅速成为青年教师的好朋友与知心人。她积极主动地走进青年教师群体,倾听他们的困惑与诉求,倾囊相授自身教学经验、人才培养经验等,助力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她以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立志用执着坚守与创新思维去培养时代新人。
与青年教师交流
图片 |
杨慧中
文字 |
刘安琪、陈如思
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审核 | 孔丽丹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