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上要用海里?
在描述陆上距离时,我们会使用“公里”。然而在描述海上距离时,我们通常看到的却是“海里”这个距离单位。为什么海上要用“海里”来描述距离,而不用“公里”呢?一起来看看吧。
“海里”发明的历史渊源
在陆地上,人们可参照周边的物体,然后通过对比,测量长度、距离、速度等数据,这就是参照物的作用。在海面上,参照物要如何寻找呢?
海上的岛屿、礁石、航标等物体相比茫茫的大海,可谓是沧海一粟,遇到的概率十分渺茫,并不适合用来当做参照物。事实上,人们在海上也并非时刻保持静止,由于洋流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海上的运动是不固定的、无法判断的。因此,人们很难得知海上的航行速度和距离。
那么,就需要寻找一种参照物,它既需要相对固定,又得兼顾遥远的距离,智慧的古人将航海与天文联系到了一起。十六世纪,随着世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航海家愈发对此深入探索,并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之后,经纬度的概念出现,人们通过航海仪器测量出了海域所在的经纬度,并提出了“经线圈”的概念。
把北极到南极用曲线连起来就是一条经线,两条相对的经线合起来就是一个“经线圈”,每一圈是360°,人们将“经线圈”平均划分成360份,每一份为1°,再将每份平均分成60份,每一份为1分(即1°等于60分)。再后来,海里的定义应运而生,海里(n mile)是指地球椭圆子午线上纬度1分所对应的弧长。
“1海里”到底是多远?
假设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那么“经线圈”长度为地球赤道周长4万公里。根据海里的定义可以计算出,1海里=4万公里÷360÷60≈1.852公里。
然而地球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意味着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区域,1海里的距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赤道区域,1海里大约是1.843公里。而在两极区域,1海里大约是1.862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各个区域对“1海里是多少公里”的定义就出现了不同。但一般来讲,人们普遍采用的是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上通过的标准,1海里就是1.852公里。
“海里”在航海保障上的应用
划分灯塔等级
中国沿海灯塔的分类分级,是按照灯光射程、结构高度等来确定的,其中灯光射程的单位就是海里。
一级灯塔的灯光射程应≥22海里;
二级灯塔的灯光射程应≥18海里,<22海里;
三级灯塔的灯光射程应≥15海里,<18海里。
作为航速单位
航速指各类船艇的航行速度,“节”是表示航速的速度单位,舰船在单位时间内所航行的里程,以海里/小时计算,简称节,1节即代表着航速为1海里/小时。不同的船型航速不同,海巡艇的航速普遍集中在10-20节之间。
音响航标作用范围
在IALA(国际航标协会)“关于海上建筑物标示的建议”中提出了相关使用要求,其中规定了音响航标的有效范围不低于2海里。
AIS船台作用距离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船台是工作在VHF(甚高频)海上频段的船舶广播设备,可在无需船员干预的情况下连续、自动发出信息。通常情况下,AIS船台的作用距离为20-30海里。
来源: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福州航标处
编辑:深圳港集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