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行、载货、婚嫁……曾几何时,在东方水城苏州,纵横水网中穿梭的一叶扁舟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具,承载浓郁的水乡文化气韵。
“太平船王”
走进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的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展厅中摆放着一系列制作精美、造型逼真的船模,其中不仅有展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渔船、太湖三帆船、苏州婚船,还有古代远洋航行的郑和宝船、中国帆船耆英号……
这些船模均出自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海林之手。今年66岁的徐海林是土生土长的沈桥村人,自小长在船上,靠船谋生,以船为家。近30年间,他用双手打造了200多艘船模,被誉为“太平船王”。
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
徐海林:在我小时候,船是村里人最重要的谋生工具,捕捞水产、运货拉人……那时候,看谁家日子过得好,就看他家有几条船。我16岁就做木匠学徒,修船、造船,靠自己的手艺撑起一家人的生计。随着社会发展,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的手艺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1997年,我看到电视新闻说,苏州市要抢救老房子,这给了我启发,船是不是也应该抢救保护一下?
怎么做?真船太大了,没地方放,那就把它缩小。从那时起,我就用自己的手艺研究制作船模。我把河道里的真船等比例缩小,不仅还原船只样式,还尽可能还原船上的每一个零件,让船模具备真船功能。好多专家看了我做的船都说,这不是普通的船模,而是仿真船模。
由于手艺高超,徐海林很快便打响名声,外市外省,甚至海外,都有人慕名邀其制作船模。近30年间,徐海林制作了100多种、200多艘船模。其中,“郑和宝船”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徐海林:文化馆里的老物件都是我从上岸渔民家中收来的。这些物件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但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舟船文化记忆。
2019年,相城区将一座废旧的五金加工厂修缮一新,改建成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这个约150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大师工作室、仿真船模展示厅和古船展示厅3个空间。
徐海林:我经常会跟来参观的孩子、青年人讲船上的钉钉子精神。建成一艘船,需要很多钉子,这些钉子单看都很普通,在船上却发挥各自作用,缺一不可。这就好比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你的岗位很普通,但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复刻“姑苏繁华”
无独有偶。在距沈桥村10多公里外的相城区北桥街道盛北社区“匠心工作室”,57岁的“船痴”唐国中以《姑苏繁华图》中的古船为原型,复刻了10艘精致的仿古船模。
半月谈记者看到,这些船模制作精巧,不仅复刻了船只外形,还对船舱内的楼梯、桌椅,甲板上的绞索、沙袋、灯笼等细节做了精妙还原,甚至每一扇窗户都能独立打开。
唐国中复刻的《姑苏繁华图》中的船
唐国中:我在水乡长大,从小就喜欢捣鼓手工。20多年前,我偶然结识了一位船模爱好者,点燃了童年时的梦想。
这位朋友是做西洋船的,我却更偏爱中式船,特别是苏州的船。沙船、福船、鸟船、乌篷船……苏州的船有几千年历史,以前人们婚丧嫁娶、郊游赏春,甚至出门买菜都要撑船。
和徐海林的手艺人出身不同,唐国中将自身定位为船模爱好者。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凭借兴趣和热爱默默钻研。
唐国中:我认识的一位上海船模发烧友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制作了一系列船模,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就想到了《姑苏繁华图》,这幅12米多的长卷呈现了200多年前苏州的繁华,其中绘有400多艘船只。我筛选了其中10艘最具特色、最完整的船只,进行复刻。
画作是二维的,寥寥数笔,我要在脑海中将其转换成三维的立体模型,然后画出图纸。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为船只的尺寸寻找佐证。一艘船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再加上细节刻画才能完工,制作这10艘船模,我花了近3年时间。
当唐国中复刻的《姑苏繁华图》船模在盛北社区亮相时,艳惊四座。在社区支持下,这个暑假唐国中开设了手工课、科普课,倾囊相授。
“把爱好变成专业,我觉得挺好”
虽然已届七旬,眼神没有原来那么好了,但徐海林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船模事业,甚至他的儿子、孙子也在他的感染下,参与到舟船文化传承中来。
徐海林:我最大的愿望是将舟船文化馆升格为博物馆。现在扬州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有中国漕运博物馆,上海有中国航海博物馆。苏州水系发达,阳澄湖、太湖、大运河串连起众多板块。在历史长河中,船对苏州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一座舟船博物馆,苏州当仁不让。
唐国中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多位欧洲船模爱好者慕名前来与他交流。
唐国中: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在参加中法文化集市的时候,我发现老外对西洋船模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我做的中国船模。我的想法就是通过制作船模,把中国的舟船文化传播出去。《姑苏繁华图》里的船只我会继续复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