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黑话烂梗”,规范网络用语

民生   2024-11-15 21:00   内蒙古  


“完了,芭比Q了”

“雨女无瓜” “尊嘟假嘟”

“栓Q”“xswl” “2333”

“你个老六,我真服了”

 ...... 

不知何时起,

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

开始满嘴跑梗,

作文里的网言网语,

也让老师哭笑不得。

网络用语或黑话出现在小学生的口头禅里,
甚至是作文、美术作业、课桌涂鸦上
近日,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
部署开展
“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
编造网络黑话烂梗,
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在“有梗”已成为
年轻人间的“幽默认证”、
“玩梗”更是“社交硬通货”的时代,
为何要对黑话烂梗动真格?
其实,
从玩梗到烂梗,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01



从玩梗到烂梗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网络时代,万物皆“梗”,言必带“梗”。

梗,在很多时候活跃了网络氛围,让年轻人在虚拟交往中淡化了身份差距和社会背景差异,用相同的语言体系打成一片,也催生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网络视听节目和作品。

一些热梗,丰富了网络语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网络语境。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都出自网友的创作。近年来的“逆袭”“躺平”“隐形家务”等词语,在网上“火了一把”后,更逐渐走入词典,融入日常生活。

但是有很多粗制滥造的“黑话烂梗”,没有内涵、甚至带有恶意和攻击性,却成了“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了“流量密码”,频频在一些网络热搜上“霸屏”。

比如,“你个老六”“丸辣”“细狗”……这些烂梗,内容空洞,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自行车”“家教”“喝茶”……这些黑话,隐晦表达、含沙射影,成为滋生低俗的温床。

“造梗”和“玩梗”,本是年轻人将现实生活境遇连接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情绪表达,但当这种特有的表达变得低俗化和负面化,不仅扭曲了语言文字的本义,还有可能为违法犯罪活动打掩护,对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梗”变成了“烂梗”和“滥梗”,“梗”就不再是一种娱乐,而是危害了。

02



如何好好说话?

网络黑话是个新现象,黑话不是。

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介绍,作为一种社群语言变体,黑话也称社群隐语,是古已有之的普遍语言现象。

而之所以在社群语言变体里归纳出黑话或隐语的概念,是因为有些社群带有一定的隐秘和保密性质,不想被外人所知。这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产生了新的类型——网络黑话。

之所以要整治,是因为网络黑话产生了破圈现象,不分场合,不分人群,不分交际目的地滥用,甚至用这些黑话来引流。

语言的根本功能在于沟通,而网络黑话烂梗的流行让“好好说话”有点难。打扫网络空间,清理“黑话烂梗”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把好监管的关。网络监管部门要当好“把关人”角色,出台规范、加强引导,为公众筑起“防火墙”。

10月11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10月11日,网信中国公众号发文《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另外,网络平台是网络黑话烂梗的“原产地”,网络平台应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识别模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过滤或筛查系统,从源头上规范网络语言。网络自媒体也要加强自我约束,要杜绝网络黑话烂梗的使用,不能为博取流量而牺牲语言的“尊严”和“脸面”。

其次,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和学校也是保护其受“网络烂梗”侵害的重要防线。拯救被“梗”住的表达欲,需要家长们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深度阅读、一起聊聊天,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让孩子的语言输出更为生动和完整,体验多样化的表达。学校也应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增强重视,及时观察学生的语言状态,做好家校沟通,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图片来源:即梦AI生成

再者,要加强个人自律,增强网络文明意识,追求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和价值观。

寻回语言的美。汉语言的美在音韵、在词汇、在意境,只有寻回语言的美,才能形成语言文字领域的“良币驱逐劣币”效应,让“黑话烂梗”失去流行的土壤和动力。

03



标本兼治
让语言的城市更繁荣

网络之所以丰富多彩,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其开放、包容、时新。

治理网络黑话烂梗,也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不一棒子打死网言网语,而是祛除胡言乱语,辅以引导,标本兼治。

去年,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的一场班会在网络上火了。班会上,语文教师朱文洁举例说明“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以此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用语。孩子们从一开始兴奋喊出“Come on the way ABC”“完了,芭比Q了”等黑话,到最后坚定承诺要学会思考。整个过程,老师娓娓道来,学生乐于接受。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从热词中驱散负能量的寒霜,才能让语言的城市更繁荣。

有人说,
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
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
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拒绝消极“黑话”,
用智慧之光驱散“烂梗”,
让网络空间回归风清气朗。
来源:网信海淀
编辑:杜晓东
初审:杜晓东
复审:丁月军
终审:徐步兰

活力武川
传递县委宣传声音 鼓舞干部群众士气\x0d\x0a展示经济发展亮点 彰显地域特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