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消费直通车11月11日报道,七年前驻马店一男子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微创手术,两个微血管吻合装置价值三万多元,复查时发现未使用。如今后续来了,医院工作人员称,涉事医生诈骗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9名患者被收取了“微血管吻合装置”的费用(植入类医疗器材),却在事后的X光拍片检查中未发现使用痕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患者关涛的收费清单中显示有吻合器一项、拍摄的X光片中却未见,此外还有其使用的吻合器合格证2018年1月,木工王海森在郑州市区一工地做工时,被电锯打到左手,导致拇指关节以上部位被切掉,出血不止,工友将其送入郑大一附院急诊科。 王海森记得,手术于晚间进行,早上醒来时疼痛难忍,询问医护人员为何不用药,得知已欠下了3万元的医药费。费用明细显示,手术材料费共计5.4万元,其中“植入类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显示,使用的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花费了33600元。因觉得费用太高,王海森于手术次日办理了出院手续。他表示,自己没有仔细看过住院消费清单,并不知道“微血管吻合装置”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在自己询问医护人员,“为何手术费这么高时?”被告知“用了两个支架。” 王海森称,他出院约1年后,有人曾找到他告知,这个价格昂贵的进口器材,在手术中并未使用,当时他没有相信。直到2021年12月9日,有人再次联系他,建议他可以拍个片子看看。当天,王海森便在老家开封尉氏县人民医院拍摄了X光片确认,手术部位未见“微血管吻合装置”。 2021年12月22日,王海森就此联系其当时的主治医师王福建询问。王福建向他解释称,没有安装,所以拍X光片不会显示,当时使用该医疗器材后,发现血管未通畅,便舍弃了该器材。但对于王海森“没用上,为何收取费用?”的追问,王福建未给予明确答复。患者王海森从郑大一附院调取的“植入类医疗器材登记表”王海森的遭遇并非个例。2018年5月,河南许昌市民关涛骑车回家途中摔倒,右手手腕处被玻璃扎破,送入郑大一附院手术,手术中同样被使用了“微血管吻合装置”。关涛记得,他在住院期间,就曾接到一位河南兰考籍患者的电话,告诉他去拍片看一看自己的“微血管吻合装置”是否安装。当时他还以为是骗子,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直到半个月前,因手术后自己的右手食指、中指触感未恢复,关涛到医院拍片复查,才发现装置未安装。关涛称,“微血管吻合装置”是手术费中最贵的一样器材,占据了治疗费用的一半。 记者调查发现,至少有9名由王福建手术的患者有着与关涛、王海森同样的遭遇。近日,记者先后陪同其中6位患者到郑大一附院调取病历,发现其中4位患者的“植入类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显示,所使用的为同一产品。另2名患者病历中无登记表。产品合格证显示,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63461834,系美国一家公司生产,总代理商为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 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一销售经理表示,血管吻合装置为植入型医疗器材,内有不锈钢针,属不可降解物质,患者拍摄X光片会有显示。记者了解到,2019年,一位在郑大一附院治疗,同样使用了该产品的患者于近日拍摄的X光片显示,其手术部位可见一绿豆大小的光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前文所述9名患者中,张喜军、王小鹏投诉医师王福建未使用“微血管吻合装置”拿到了相应的退款。2021年12月23日,张喜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8年4月,他因左臂被电锯割伤,到郑大一附院手术,4万元的住院费,当天手术后就全部扣完,他查看单据才发现1个“微血管吻合装置”占了16800元。 出院大约半年后,张喜军接到了一位兰考患者家属的电话,告知其术中未使用吻合装置。两人一同向监管部门反映此事。张喜军称,几天之后自己便接到了王福建电话,在医院签订“手术不理想协议”后,拿到了2万元的赔偿。 曾于2017年4月在郑大一附院手术的王小鹏,也向记者介绍,河南兰考患者家属向监管部门反映时,在材料中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事后,自己便接到了主治医师王福建电话,当天自己到郑大一附院的医疗纠纷办公室,很快拿到了退还的33600元现金。 王小鹏的病历资料显示,其在手术中共使用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但王小鹏夫妻俩均表示,术前、术后两人均未被告知,手术中使用了该器材。患者张喜军曾因未使用血管吻合器投诉郑大一附院,签署“手术不理想协议”后获得2万元赔偿2021年12月22日,前述9名患者中的4人,先后到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刑事侦查大队责任区一中队报案,接警民警对第一位患者详细了解情况后,告知报案人,经向院方了解,“微血管吻合装置”为一次性使用,不留存体内,故报案人提交的X光片,不能证实医生未使用该器械。2021年12月31日,郑大一附院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已对涉事医生王福建停职调查,并成立专班调查,下一步就调查情况,依法依规处理。
本文消息来源:新京报、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消费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