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不听秦腔不识陕 一曲唱响千年韵

政务   2025-01-22 17:23   陕西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财富,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渭滨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宝鸡秦腔博物馆,走近历史悠久的“秦腔”。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文化“寻保传”

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府秦腔”盛行于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等地。唱腔细腻清朗、委婉动听。除板腔体外,保留了较多的“秦吹腔”,运用了“二黄”调、“勾腔”及“罗罗”腔等丰富自己的唱腔。并有不少独特技艺,讲究一角多能。脸谱化妆粗直大方,注重轮廓,显得庄重、魁伟而又富于夸张浪漫色彩。














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以及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增加,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既深刻改变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碰撞,又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宝鸡秦腔博物馆的建设,巧妙地将秦腔艺术的精髓融入建筑之中,从外观到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秦腔文化艺术氛围。让人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已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气息。

走进一楼展厅,仿佛踏入了秦腔艺术的起源之地。这里主要梳理了西府秦腔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根基,通过文字、图片、电子互动设备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了秦腔艺术的诞生过程。多媒体大屏上的精彩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戏曲繁荣的年代,亲眼见证秦腔艺术的辉煌历程。






二楼展厅则是秦腔艺术的声腔衍化与表演特色的集中展示区。在这里,秦腔四大行当角色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塑像和电子互动屏,游客可以详细了解秦腔行当的表演艺术、特技绝活、表演程式以及音乐曲牌等板块的内容。特别是那些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如虚拟影像换穿戏服等,更是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楼展厅则是对秦腔剧目、发展与保护的深入探索。展厅西侧介绍了秦腔脸谱艺术以及四大行当的装造和服饰,展示了秦腔艺术的独特美学。而展厅东侧则向西府秦腔班社和老艺人致敬,通过展示他们的风采和成就,体现了秦腔艺术的传承与振兴。同时,这里还打造了一个可看、可听的视觉享受空间,让游客在领略秦腔韵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四楼则是一座戏园,是为秦腔爱好者们更深层次交流搭建的一个舞台。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悠扬的秦腔曲调,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氛围。在特定的日子里,这里还会有戏曲演出和名家义演,让游客在欣赏中感受到秦腔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同时,四楼还设置有文创产品展销区,方便游客了解文创背后的非遗工艺,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通过开展此次寻访活动,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秦腔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的时代芳华,也为文化“寻保传”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下一步,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聚焦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领域,立足地域实际,将检察履职与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在寻访中感悟、学习先辈的智慧与创造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贡献检察力量。













来源:渭滨区人民检察院




宝鸡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宣传 检务公开 服务百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