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又红校园春
刘辉
我工作和生活的福清三中,也是我曾经在此学习的母校。我熟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爱校园的四季。春天来临时,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两棵百岁大榕树,似耄耆老者,须发长垂,安详端坐,凸显出学校厚重的底蕴。不过,在满目葱茏里,我却偏爱校门口那一棵棵高大的木棉。它们挺直粗犷欣长的枝干,在校园主干道一侧站成一排整齐的士兵。三月时光,木棉花依约而来,穿过浅浅淡淡的阳光,开出满树如醉酡红,那么英姿飒爽。
沿着校园这红绿相映的风景徐步慢行,就来到了柯林·约翰逊纪念堂前。这是校园内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栋融美中学时代(福清三中的前身)的老建筑,系三层木石结构,故又称“石厝楼”。楼前圆拱状的廊柱,有着鲜明的西式建筑的风格。石厝楼现做为校史馆使用,馆内保存了自1892年创校以来学校和历届校友的大量历史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次陪同客人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位老者。他在楼前大廊柱周围流连忘返,不停地用手摩挲,还摘下眼镜,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仔细端详,我过去询问究竟。他说,现在中间的廊柱大概是被粉刷成一体了,原貌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两根并立的圆柱,中间留有缝隙的。因为他父亲(融美时期校友)曾亲历当年的“龙高农民暴动”。回忆当时场面,走头无路的林靖匪兵被暴动群众围困在与融美中学毗邻的文昌阁内,双方僵持不下,义兵决定采用火攻,几次攀梯上墙,不幸都中弹身亡。在危急关头,融美中学薛永香老师手持猎枪潜到石厝楼,将枪架在廊前的两根大圆柱间缝隙,眼明手快,一枪即中想要爬出并向外开枪的匪兵。义兵趁机而上,倒油点火,顿时火焰四起,匪尸狼藉,终于拿下文昌阁。
校史馆中保留的石厝楼的历史照片,证实了这位老先生对廊柱形状的质疑,而以上对薛永香先生的参战过程的描述也记载在《福清市志》中。
我心中曾有个疑问:“薛永香先生,一个在校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德高望重、儒雅朴素的教师,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是什么驱使他毅然拿起了手中枪呢?”
我决定翻阅历史,想探寻其中的奥秘。
我的思绪回到了1911年,眼前逐渐浮现出一场画面:
在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之后,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华夏大地。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在风雨中摇摇欲坠。11月6日,融美中学堂教士楼一房间内灯火通明,众人围坐一圈,听中间站立一人演说。原来,是时任融美中学堂监学黄治基之侄、革命党人黄家宸来学校宣传革命道理,只见他振臂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激烈的措辞让听者无不动容!于是,在其影响下,薛嘉音、余其明等一批校友参加了光复福州,积极投身到争取民族的独立、推翻清王朝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洪流之中去。
当时的融美中学堂虽是一所教会学校,本质上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产物,但是客观而言,在当时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也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来自西方的新的信仰系统和知识系统以及科学思想,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国民沉睡已久的民族解放和革命的意识开始慢慢苏醒。有句话说的好:“殖民者在这里播下了‘跳蚤’,却使中华民族收获了‘龙种’”。
革命的火种,从此埋下!
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后,袁世凯夺权篡国。1913年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林振坤、周吉仙等校友又响应号召,参加了讨袁战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学校革命的传统从未中断,一直得以传承发展......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融美中学的大批校友甘洒热血,勇抛头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1934年在本校就学的陈振先,1941年初中毕业生张聿恩,以及曹于芳、施传璋、陈欲信等校友,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们就像那校园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勇敢冲向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化成绚丽的春泥!多么无畏的壮举啊!
我突然想到了学校最近在提炼的“融美精神”-----“勤勉有为,大爱无疆”。具体说,就是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献身事业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不就是那些壮举背后推动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的伟大力量吗!
“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牢记和珍惜历史,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铸就的融美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三中人的光荣的义务与责任。想到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骄傲!
又是一年春到,木棉花正红,我再次徜徉在校园的美景之中。
“老师,我们的包干区任务太重了!你看,到处都是木棉花,扫干净了又落下,真讨厌!”有个学生抱怨道。
“过来,大家过来一下。”我停下脚步,转过身,原来是那个和学生一起打扫的年轻教师。
他拈起起一朵木棉花,轻轻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花啊!”
“木棉花是英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