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公历12月 21 - 23 日交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以后,太阳将转头一路向北,阳光的照射与白昼的时间将一天天增加,生命的活动也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冬至之时,阳气虽已开始萌动,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它会蜷缩着身体,像打了结一样。
麋和鹿同属一科,却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鹿阳而麋阴。在冬至这个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麋感知到阳气的初生,它的角开始脱落。
冬至过后,阳气在地下开始生发,深埋于地下的泉水开始有了温热之感,并且有了涌动的迹象。
在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是最为盛行的习俗之一。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被冻烂,便发明了 “祛寒娇耳汤”,用面皮包上驱寒的药材和羊肉,做成耳朵形状的 “娇耳” 分给百姓,人们吃后浑身暖和,耳朵也逐渐痊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在冬至这天包饺子吃,饺子的形状与耳朵相似,也寓意着护佑耳朵不受寒冷侵袭。
南方普遍流行冬至吃汤圆。汤圆白白嫩嫩,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圆满。因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天代表阳,冬至阳气初生,食用象征着 “阳” 的圆子,可以庆贺 “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
在湖南兴宁以及山东、四川等许多地方,羊肉是冬至的常见食品。羊肉性温,可滋补身体,暖身驱寒。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鲜美,赞不绝口,从此民间便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民间有冬至日喝赤豆粥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相关记载。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死于冬至这天,变为疫鬼,他畏惧红小豆,所以人们做赤豆粥用以趋避厉鬼,防灾祛病。从医学角度来看,红小豆确有清热解毒、消肿、通气、止吐等功效。
在客家地区、广西贵港以及江浙地区,有冬至酿酒的习俗。江浙地区尤以冬至酿造的冬酿花雕最为极品,苏州地区在冬至日要畅饮冬酿酒,其用糯米或黄米加入桂花酿造,甘甜爽口,桂香馥郁。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
【宋】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文稿:刘兴旺
排版:赵泓宇
审核:倪召欣 陈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