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这一源自浙江东阳的传统木雕工艺,其工艺特点鲜明,以平面浮雕为核心,涵盖多种浮雕类型以及圆雕、透空雕等,雕刻材料多选用樟木等木材并注重保留原木特色,题材广泛,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营造意境。嘉庆、道光年间形成“雕花体”与“化工体”两大流派。
2006年,东阳木雕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开启了它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受到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也肩负起了传承民族文化记忆与展现传统工艺精髓的重要使命。
东阳木雕的起源甚为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其滥觞之态已隐现于彼时的艺术胚胎之中。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至唐代,它开始崭露头角,木雕技艺被巧妙地施用于建筑装饰领域,其中冯宿、冯定的府第冯家楼堪称典范,其雕饰之精美华丽,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唐代建筑艺术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光芒,为东阳木雕的发展历程镌刻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记。
1963年,在东阳县城南郊那座始建于五代越国时期的南寺塔遗址处,一场意义非凡的考古发现震撼世人。一尊建于北宋建隆二年的南寺塔佛像重见天日,其雕刻技艺之精湛细腻,可谓鬼斧神工,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纹饰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与匠心独运,这一珍贵文物无疑是东阳木雕在宋代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也为后人研究宋代木雕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及至明清时期,东阳木雕步入了它的鼎盛辉煌阶段。彼时,无论是庄严宏伟的建筑,还是精致典雅的家具,都广泛地运用了东阳木雕技艺。在建筑领域,它装点着门窗、梁柱、斗拱等各个部位,赋予建筑以灵动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家具制作中,它细腻地刻画于桌椅、橱柜、床榻之上,使家具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东阳木雕从选材、设计、雕刻到最后的修饰,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规范且独具特色的技艺流程,其艺术风格也趋于成熟完善,或古朴厚重,或精巧细腻,或典雅华贵,流派纷呈,佳作迭出,在中华木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掀起了壮阔的波澜,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宝库中一颗耀眼夺目的瑰宝。
雕刻技法,平面浮雕占据主导地位。薄浮雕如轻描淡写,于细微处展现精致;浅浮雕微微凸起,层次隐现;深浮雕则深陷有力,立体感顿生;高浮雕高高隆起,呼之欲出;多层叠雕层层交错,繁复华丽。此外,圆雕可独立成景,半圆雕、透空雕等更是巧夺天工,各种技法相互配合,使作品层次变化无穷,立体感与装饰性完美融合。
材料选用,多偏好樟木、椴木、楠木、柚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质地细腻,纹理天然优美,工匠们巧妙地保留原木的纹理色泽,使得木雕作品在精雕细琢中仍不失质朴自然之美,每一件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工技艺携手共创的杰作,触之温润,观之典雅。
题材内容,广泛得犹如一部文化的百科全书,人物形象鲜活,或颦或笑,跃然木上;山水画卷意境悠远,层峦叠嶂,流水潺潺;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娇艳花朵似有芬芳,灵动鸟儿仿若欲飞;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神话传说的奇幻神秘、民间故事的质朴亲切皆可入木三分,无论欣赏者钟情于何种风格,都能在东阳木雕中找到心灵的契合之处,满足多元的审美需求。
构图方式,采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打破常规的焦点局限,创作者得以自由地在木上经营位置,将不同时空的元素巧妙融合,注重意境的营造。画面布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却又不失整体的和谐,近景清晰细腻,远景朦胧含蓄,观者随着目光的游走,仿佛能步入木雕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之中,感受那无尽的诗意与遐想。
艺术流派
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领域涌现出“雕花体”与“化工体”两大艺术流派,二者各具独特魅力。
“雕花体”追求极致的工艺细节,工匠运刀如笔,刀法细腻入微,线条流畅婉转,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每一处雕刻都彰显出精湛的技艺功底,将木雕的形式美发挥到了极致。
“化工体”着重于作品意境神韵的传达。它突破了单纯雕刻技艺的束缚,积极借鉴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的长处,注重以形写神,以景抒情,使木雕作品不仅仅是木头上的雕刻,更成为蕴含深刻文化内涵与艺术情感的载体,让观者在欣赏时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的精神共鸣与心灵触动。
东阳巧刻千秋韵
文稿:焦一菲
图片来源:网络
排版:王传伟
审核:倪召欣 陈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