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大雨,排洪不通畅,河水倒灌,直接淹到我家屋子里了。”“河水经常涌上来,冲进我家院子,房屋地基都塌陷了,村上能不能想想办法,重修下水毁路?”……
今年,我市遭遇“7·22”暴洪灾害,徽县水阳镇胡河村也是受灾村庄之一,洪水将通往胡河村杨院社的跨河桥梁冲毁,导致杨院社13户居民出行不便,饱受河水倒灌的困扰。“固定说事日”上,村民们纷纷提出,希望村里能帮忙解决这一困难。收到村民的诉求,胡河村两委迅速反应、自觉“领办”,第一时间召开民事直说会议,收集大家的具体意见,明确分工、调派力量,组织本村技术人员和工程机械参与进来。由于之前的桥梁损毁严重,已无法修复,经过重新选址,打算在另一处重新修建一座便民桥,保障胡河村杨院社群众出行。“当时全县大面积受灾,我们把这个问题报上去之后,考虑到重建资金的紧张,就想着能不能我们自己想办法,不等不靠解决问题。”胡河村支部书记张建荣说。于是村两委利用村内生产建设资金购买材料,发动农闲群众参与,一起修建,大家积极响应、通力协作,10天左右就修好了这座通联两地的“爱心便民桥。”像这样以民事直说聚民力、以实事落地暖民心的事情在水阳还有不少。自2022年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推广实行以来,水阳镇以搭建群众说事平台为基础,以推进事项办理为关键,严格落实“说、议、办、评”四个流程标准,全力推进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不断走深走实,基层治理的好做法、好经验层出不穷。
位于水阳镇东北的刘沟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内农户大多以种植杂粮为主。以前有个人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农户的粮食用来加工生产粮油产品。但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场地不足等原因,合作社效益并不好,无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在村里召开的民事直说现场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积极献策,提出了很多改造提升合作社的新思路、新方法,最终经过举手表决,决定以村集体投资的形式,扩展经营面积、升级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并将合作社转为村集体所有,以分红的形式再反哺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今年5月着手改造提升,8月投产,改造后村民们自己来磨面榨油的更多了,还有我们自己生产的高品质面粉、菜籽油等产品,供应给周边的超市都卖的很好。现在我们注册了‘老谷坊’品牌,开设了网点,请了主播直播带货,很多外地人都会来购买我们的产品。”刘沟村支部书记刘辉光说。目前,改造过的合作社投产已有三个多月,带动了很多周边村镇的种植户加种五谷杂粮,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约1000亩,生产高峰期带动的临时用工更是高达200余人次。“我们现在效益挺好的,按现阶段的情况估算,每年可实现收入200多万元,盈利能达到50万元以上。”刘辉光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民事直说串联起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搭建起了党群互通、干群互通的“连心桥”。在水阳,一桩桩一件件暖人心、解人意的实事要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牟坝村通过民事直说建起了小广场,让村民散步有处去、活动有地办,“点亮”群众幸福美好新生活。新寺村通过民事直说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依靠紧邻县城的交通便利,办起了蔬菜瓜果仓储租赁产业,将闲置地、闲置房提升改造,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从“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出发,让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期盼事有人说、马上办。水阳镇围绕深化民事直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稳推进、强落实,有效打通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水阳镇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5件,办结276件。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集聚。水阳镇以“民事直说”为“圆心”,绘出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