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号,可以视作纸币的身份证,具有如同人类指纹、DNA的特性。对人民币纸币收藏者来说,冠号负载着纸币的印制版次、时间、地点和发行量等丰富信息。因此,冠号成为纸币研究不可或缺的课题,对人民币纸币收藏尤其是冠号专题收藏至关重要。
冠字,也称作“字头”或“字轨”,即是印制在纸币票券号码前的符号,用以标示票券印制数量的批号。
第一套人民币“工农图”1元图示
早在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曾行文规定,冠字一律采用I、II、III、…IX、X等10个罗马字体的数码,每3位不同数码用括号括住为1个冠字,印在票券正面的左上方(东北银行印制的1000元“双马耕地”和“运煤耕地”的冠字在右侧为特例)。
第一套人民币1000元“双马耕地图)狭长版图示
依照规定,每一种票版所采用的冠字,其字体与位置应始终保持一致,不得变更。冠字的字体大小与排列顺序,按照规定每一个冠字印刷1亿张、1000万张、100万张,视其为8位数、7位数、6位数号码而定。
第一套人民币纸币首创以罗马数码为冠字的先河。在10个罗马数字之中,选出3个不同数字为一组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演绎出10*9*8=720个冠字。这种奇特、复杂又科学严谨的冠字排列顺序,是中国人的发明。
第一套人民币200元“炼钢图”版本图示
在罗马数字中没有“0”,“X”是“10”不是“0”。人民币纸币券面上的罗马数字,只是采用其“符号”来进行排列组合,作为纸币印制批次的“符号”标示看待,而且单一数字排列的先后顺序位I、II、III、…VIII、IX、X,“X”垫底最后而非第一个,这可以从第一个发行冠字IIIIII,而不是X I II得到验证。
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牧马图”图示
在读法上,不能按照罗马数字的规律来读,也不能转换成阿拉伯数字的规律来读,而是就数字读数字,即不加任何单位数,是什么数字记号据读作什么数字,例如“II X V”不能写成“205”,不读作“二零五”,也不读作“二百零五”,而是写作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的“2、10、5"或“二十五”,读作 “二 、十、 五”。
因此,人民币纸币上的罗马数字,只是被当作“符号”来进行排列组合,因此,冠字只有排列的先后顺序之分,没有数目大小之别。
第一套人民币5000元“耕地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