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城市更美好!文明中国·重庆篇里的江津

政务   2024-10-09 15:50   重庆  


日前,“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江津,以行进式调研式关注江津。10月8日,新华网集中推出《文明中国·重庆篇丨江津:文明,让城市更美好》《文明中国·重庆篇丨江津:传承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文明中国·重庆篇丨“中国好人”张超、张芯语:夫妻扎根深山寻“精灵” 为上百种昆虫找到“身份证”》3篇文章,反映了江津区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全新的姿态,更加深入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8月1日,航拍江津区滨江新城全景。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具体报道如下
↓↓↓




文明中国·重庆篇

江津: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新华网重庆10月8日电 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不断涌现的榜样典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江津区以全新的姿态,更加深入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家园,携手共建。近年来,江津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统筹推动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文明创建工程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形成全域融合、全面融合、全程融合的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发展工作格局。

党的二十大以来,江津区开展义演义诊、慈善捐助等活动500余场,村庄清洁、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3000余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示范推广、家庭文明建设活动350余场,移风易俗宣传活动220余场次,成功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85个、文明村镇22个、文明校园9所、文明家庭5个,精神文明之花正在城乡遍地绽放。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

(新华网 张群 周胜武 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贺奎 陈婷)

8月9日,鸟瞰几江半岛。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3月9日,江津区70余名机关干部和志愿者走进珞璜镇森林火灾受损区域,共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网发(记者 贺奎 摄)

▲5月13日,学校餐桌上,惜福箴言提示同学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6月9日,江津区诗书画院群众文化舞台现场。新华网发(记者 贺奎 摄)

▲6月18日,江津区双福新华书店,一对双胞胎中学生正在阅读。新华网发(记者 贺奎 摄)

▲7月11日,江津区交巡警温仁建头顶烈日开展执勤,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7月12日,江津城区随处可见文明宣传标语。(记者 贺奎 摄)

▲8月17日,老旧小区改造后新面貌。(记者 陈婷 摄)

▲8月27日,环卫工人正在给植物浇水。由于烈日炎炎,每辆车每天要出车10次,浇水120吨。新华网发(记者 贺奎 摄)

▲9月10日,江津区滨江之夏群众文化广场演出活动盛大上演。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9月13日,江津区滨江新城云想公园到处可见市民休闲娱乐。新华网发(记者 苏盛宇 摄)






文明中国·重庆篇

江津:传承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新华网重庆10月8日电 江津,是一座光荣之城,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这里,拥有众多党史纪念设施、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名人,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如何利用好宝贵的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江津有着独到的见解。


学习聂帅崇高革命精神,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区级示范课

日前,“探寻聂帅足迹 走进红色吴滩”江津区“行走的思政课”区级示范课走进聂帅家乡吴滩镇,30余名来自江津各个小学的学生参加此次活动,共同深入了解家乡红色文化,接受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
孩子们向聂帅铜像敬礼,参观聂帅故居,聆听聂帅革命故事,深入了解聂荣臻元帅的光辉事迹和爱国情怀。“聂荣臻爷爷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心中想的是人民、国家。我一定努力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不负胸前飘扬的红领巾!”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全景(资料图)。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康东年 摄)
“孩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的重要力量。”江津区聂帅馆相关负责人说:“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将聂荣臻元帅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这正是活动的初衷。”
创新多种路径,盘活红色资源“鲜活教材”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激励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近年来,江津区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多种路径,深入挖掘和研究重庆市红色文化内涵,在集中梳理、集中修整、集中宣传、集中利用“四个集中”上下功夫,将红色资源盘活为“存史”“育人”的“鲜活教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以弘扬聂帅崇高革命精神为例。江津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聂荣臻元帅的崇高品德与伟大精神深深植根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中。针对党员干部,倾力打造《聂帅生平事迹报告会》《聂帅家风》等系列专题讲座,推出“五个一”党性教育套餐。针对青少年,创造性打造了大、中、小学不同版本的“聂帅故事进校园”活动,通过情景剧、歌曲、讲故事等形式,重点演绎聂帅孝顺厚道、勤学上进、立志报国、科学救国等方面的故事。针对普通游客朋友,则邀请游客参与升国旗、唱国歌、献花、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积极打造“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巡展巡讲”等品牌宣教活动,先后走进北京、上海等地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开展巡展巡讲。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参与活动受教育人数已突破2600余万,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让红色基因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融合革命精神,培育“厚道江津人”品牌

江津区结合打造“厚道江津人”宣传教育工作品牌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学习传承聂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与江津人民的厚道品质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厚道”元素和“做厚道江津人”在江津大地日益蓬勃兴盛,融入了帅乡儿女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江津区四屏镇守护国旗红的老党员丁文启(资料图)。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自“厚道江津人”宣传教育工作品牌建设启动以来,四屏镇守护国旗红传承爱国情的老党员丁文启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区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余海燕家庭、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涂洪志、全市最美退役军人何吉春等200余名国家、区级先进典型人物代表;江津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初评中位列重庆市第一名。
如今,江津这座光荣之城,凭借其深厚的红色资源底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图文:新华网 张群 周胜武 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邓浩 苏盛宇 康东年 视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赖宁 张晶晶 康东年)







文明中国·重庆篇

“中国好人”张超、张芯语:夫妻扎根深山寻“精灵” 为上百种昆虫找到“身份证”





新华网重庆10月8日电 采集蛾类标本1000余件,为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身份证”,发现“芯语红鹰天蛾”等5个新物种,并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等刊发……多年来,张超、张芯语夫妻二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蛾类昆虫调查,他们的发现为蛾类物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等提供重要资料。  

▲2024年9月9日,“中国好人”张超、张芯语夫妇正在观察刚刚采集到的蛾类。张超,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站长;张芯语,重庆市江津区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站工作人员。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热爱:夫妻为虫入林“来对地方”

  蛾类具有趋光性,灯诱须在夜深时空旷的林间开展。

  当天色暗下来,山林深处,一盏灯亮起,四周展开白布,不时有飞蛾到来,停留在幕布上。张超蹲在幕布旁,仔细观察着各种飞蛾翅面的斑纹、微微颤动的触角,不时有飞蛾落在他的脸上,还有昆虫爬上裤腿。这是张超进行飞蛾灯诱采集的日常。

  “进山寻虫,夏季除了全副武装拴紧袖口、裤腿,还要将抽纸捏团塞好耳朵,防止昆虫进入。”张超说,而到了冬季,在山里待上一会儿就冻得慌,即使穿着厚衣服裹上棉被,身体也捂不暖和,但是那些冬天活动的小虫不常见,“这么冷,虫虫们都要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进山呢。”

▲张超正在采集幕布上的蛾类(资料图)。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张超出生在东北,家庭条件优越,但从小对“昆虫世界”无比热爱。他与张芯语也是因虫结缘,受他喜爱昆虫的影响,张芯语读研究生时也选择了昆虫分类学方向。

  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们放弃了大公司高薪工作来到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初到单位,二人就被安排到山里的森林管护点驻点锻炼。张芯语是过敏体质,进山时水土不服,沾到飞蛾鳞粉,皮肤常起疹子、红肿,张超看了很是心疼。张芯语宽慰他:“这是与昆虫难得的‘亲密接触’,能看到林间、草丛中各种见过或没见过的昆虫,我觉得来对地方了!”

执着:探寻发现天蛾科新物种

  四面山平均海拔1500米,距离重庆中心城区近140公里,山高路险,人烟稀少。为了进行蛾类调查,张超夫妻俩曾80多次深夜进入高山密林。夏季采集,丛林深处更多的是蛇蚊鼠蚁,一个晚上两人身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包”。对于这种“危险重重”的事,张超夫妻表示:“这是常态,习惯了。”  

▲2019年3月3日,张芯语在江津区四面山首次采集到天蛾科新物种。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2019年3月3日,山里飘着小雨,气温不到5℃。张超夫妻俩又一次进山。

  “这只天蛾感觉有点不一样。”在灯诱幕布前蹲守两个多小时后,一只翅面赭黄色的飞蛾引起了张芯语的注意,张超也赶紧凑上前观察。

  “看体型、翅面等特征,肯定是天蛾科,但跟以前发现的有些不同。”长期研究,练就了张超识别昆虫的“火眼金睛”。大多数昆虫,他扫一眼就能大概确定其科属。

  会不会是新物种?回到办公室,张超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云南大学蛾类学者许振邦,交流讨论后,他们一致认为,这很可能是此前未曾描述过的种类。

  由于当天采集的3只天蛾翅面有磨损,难以鉴定,要想获得更多特征、数据,还得再进山。蹲守了两个寒冬后,2021年2月,他们终于再次发现了这种天蛾。经过形态对比和提取DNA分析,最终确定为天蛾科新物种。2022年3月,他们发现的新物种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上刊发,张超为感谢妻子的陪伴和支持,以妻子的名字命名并描述了这个飞蛾新种“芯语红鹰天蛾”。

▲2024年9月9日,张超、张芯语采集到的芯语红鹰天蛾。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发现: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

  很多人对蛾虫并不了解,张超说:“其实,能够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及其生活习性,能够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和自然环境相处。”  

▲2024年9月9日,张超、张芯语在进行蛾类采集、拍照工作。新华网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苏盛宇 摄)

  张超说,从事野外调查、标本采集等工作,能进一步厘清各个物种的分布范围、生境状况,归根结底是为了更科学保护物种。从山里采集到的标本,从拳头大小到以毫米计,张超都带回办公室。单位专门为他购置了干燥柜存放标本,每件标本的标签中,都详细记录着日期、采集地、采集人。这些也为后期开展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截至2024年5月,张超夫妻共采集蛾类标本1000余件,为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了“身份证”,相继发现了“四面山狄苔蛾”“四面山条刺蛾”“芯语红鹰天蛾”“芯语咖苔蛾”“四面山缎斑蛾”5个蛾类新物种。

(图文:新华网 张群 周胜武 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吕晓 苏盛宇 视频:重庆市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康东年 赖宁 张晶晶)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佳蔚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周    娅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江津发布
江津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区政府新闻办官方发布。我们提供江津权威发布、最新资讯,更希望成为您又一个喜欢江津的理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