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永康人的乡愁记忆!正式开放了

民生   2025-01-26 15:01   浙江  

“雪瀑涵秋一水回,双溪流月转徘徊。高眠桥上寻残梦,暇对清溪话旧碑。”这首诗描述的正是位于南苑路与西津路交叉路口的西津桥。西津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历经多次修缮,最终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


西津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永康江之上,是我市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炽烈的乡愁记忆。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市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了对西津桥的勘察、修复方案研究与设计工作,并于2024年5月启动西津桥修缮项目。目前,西津桥修缮工程已圆满竣工,通过初验,正式开放。


修旧如旧 保护城市文物


据了解,此次西津桥修缮工程是对西津桥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维护。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遵循“最少干预”原则,所有需要更换的部件在材料和工艺上都力求与原物一致,缺失的桥顶小青瓦、滴水、桥脊灰塑等部分都按照原样进行了修补。此外,从龙泉、开化等地精选三年以上老杉木,待含水量达标后,制作成新的桥柱。项目负责人陶开杰介绍,此次维修工程还包括桥顶、残损桥梁桥廊的修复,维修面积约90平方米。原先拆下来的材料都做了标记,确保修复时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保持桥梁的原貌与历史风貌。



工艺独特 名列永康十景


西津桥全长166米,通阔4米,桥墩高于河岸,下方可通行船只。石墩之上架设了木梁,并铺设木板,其上共建有58间桥屋,中心设有亭阁,两侧为重檐。单步梁、歇山顶、阴阳瓦的设计巧妙,可抵御风雨侵袭。桥两侧设木壁窗棂,供凭栏眺望,桥柱之间还设有供行人休息的桥凳。从远处眺望,西津桥的整体造型宛如一条横卧于波涛之上的长龙,雄伟壮观。其独特之处还在于桥身直指上游,弧形向下游微曲,打破了传统的“河欲曲,桥务直”的理念。登临西津桥,放眼望去,景色无边,历代文人骚客途经西津桥时多有吟唱。


西津桥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结构而备受瞩目,更因其在全国古廊桥中的地位而声名远扬。作为迄今为止全国最长的古廊桥,西津桥被载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主编的《中国桥梁建筑史》一书,成为永康城区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茅以升还亲自为西津桥题写桥名,使其声名更加显赫,现已被选入“永康十景”之“西津寻梦”。


历经沧桑 承载乡愁记忆


据《永康县志》记载,西津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最初,这里只有一座浮桥,名曰“下浮桥”,后因废弃而改为渡口,名曰“西津渡”。正德九年(1514年),曾修过一桥,但不幸被洪水冲毁。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僧人“知和”募建木桥,而后在雍正初年进行了改建,由木桥变成石墩桥,并增设了桥廊。嘉庆五年(1800年),这座桥再次被洪水摧毁,直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得以重建。


西津桥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离不开历朝历代的修缮保护。史料记载,西津桥曾多次遭受洪水和大火的破坏,但每次都能得到及时修缮与重建。1987年,永康县人民政府对西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原貌修建,使其得以保存。1997年8月29日,西津桥被正式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永康市乃至浙江省的重要文化遗产。


“三百年来,西津桥已经深深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它不只是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永康人乡愁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应军表示,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放,迎接八方来客。

融媒记者:王佳涵

融媒编辑:应栩漪

校对:华偎兑

一审:董碧冰     二审:秦小建     终审:程德胜

永康市融媒体中心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等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永康人注意!继续免费!

最新通知!有调整!永康人注意

太美了!永康城区花灯亮了!

永康这些区域免费停车

+扩散周知

永康人
永康本地新闻、生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