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绿色发展。眼下,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力开展绿色建筑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勾勒出城乡建设焕新出彩的新蓝图。绿色低碳,正成为黄渤海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引领示范 提升城市能级
12月份瑞雪纷飞,寒气袭人,但在万华人才中心,一片“艳阳天”却呼之欲出——正午煦暖的阳光透过玻纤增强聚氨酯门窗幕墙,让室内暖意升腾;中心采用聚氨酯结构保温一体化外墙体系等被动式节能新技术,建筑如同裹上了“羽绒服”;高效的地源热泵最大程度利用地下稳定的温度,更加智能节能;太阳能光电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持续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
今年,万华人才中心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近零能耗建筑标识,并入选省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名单。言及“绿色建筑”的种种优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人才中心综合运用四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智能化监测管理平台,实时管理运行能耗、碳排放强度、室内舒适度等关键指标。项目运行后,非可再生能源能耗为50kwh/(m2.a),比常规建筑降低60%以上,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万吨,同时打造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净的居住环境。
“该中心作为黄渤海新区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群,完美融合了创新的建筑理念与卓越的节能技术,对于后续新区节能建筑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引领意义,成功奏响了行业发展的序曲。”在万华人才中心顺利通过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专项验收活动上,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该项目在引领建筑行业绿色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筑和土木工程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接连在新区举办,成为展示新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平台;八角湾国际医院医疗配套区、万华人才中心、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先后获评省级建筑节能试点示范项目……近三年,新区新增绿色建筑626.5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282.2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一个个示范项目,一场场绿色大会,带来了巨大绿色发展动能,同样见证着新区在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中不断走在前、当先锋。
技术赋能 项目建设更高效
与示范项目、绿色建筑开枝散叶相呼应的,是绿色建材、绿色施工同步铺开。
近日,八角湾国际医院项目现场,一批批表面平滑如镜的混凝土预制构件陆续入场。“预制构件统一生产,可以减少施工现场材料的浪费。同时,预制构件的质量和成品的观感,也优于现场现浇的结构,可大大提升施工速度。”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装配式建筑摆脱“看天施工”的局限,克服北方冬季施工困难的短板,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同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绿色低碳,碳排放量也大幅降低。
在烟台国际节能环保科技园项目现场,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依托5G网络,以及无数个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监测无死角,并已连接上全区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可以做到现场交底、设备验收、监督检查等信息化传递。”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以节能为目标,以智慧为主线,将建设成为高标准智慧管理标杆项目。
技术赋能项目提质增效。近年来,黄渤海新区扎实推进智慧工地创建工作,全区百余个在建工地已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为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绵城市 让城建“收放自如”
自2022年烟台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黄渤海新区扛起大区担当,高标高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有机融合,推动城市和产业同步发展、互促共进。
天地广场改造前绿化地形无坡度,雨水排水不畅,而改造后则成为扮靓城市颜值的新名片和居民休闲娱乐的城市栖息地。“天地广场改造项目增建了雨水花园、调蓄水景、下沉广场、透水混凝土、调蓄池、下凹绿地等设施,实现广场内生态蓄水及场地部分雨水回用,实际调蓄能力达4200立方米,雨水资源利用率达26%。”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荣获“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入选山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名单。
不仅如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在一批项目建设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比如,今年正式投用的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创新园圃,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地形复杂、高差较大的特点,通过“+海绵”理念形成多维、共融、展示性高的海绵示范园区,使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1%。该项目不仅是一个科研园区,更是一个生态化、智能化的现代科研社区,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存共赢,生态景观成为了助力“科技”发展的绿色引擎。
逐“绿”而生,向“绿”而行。一幅“只此青绿”的唯美画卷,沿八角湾畔正徐徐展开。下步,黄渤海新区将充分发挥在超低能耗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绿色节能建材等方面的优势,高站位谋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落实,在城建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文字:马兴才 通讯员:唐付宁
编辑:单品嘉 审核:卢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