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第二十届年会暨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新污染物去除、高级氧化技术主题”专家介绍

学术   2024-11-01 14:17   天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PART.01

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41115-17日(15日报到,16日全天、17日上午报告,17日下午项目参观)


会议地点:长沙融通长城宾馆(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28号)


主办单位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威立雅水务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城市学院


支持单位

山东恒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智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济南浦华会展会服务有限公司


PART.02

新污染物去除、高级氧化技术报告专家简介







王盼盼
王盼盼,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纳米材料、膜材料、绿色净水与消毒的理论研究,开发了纳米强化膜滤水质净化与绿色消毒技术,成果应用于数十座受污染水源水净化、污水深度处理、新冠疫情防控与冷链消毒工程。获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冠疫情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


报告题目基于界面纳米结构构筑的水中微污染物强化去除技术

王春苗
王春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际水协(IWA)嗅味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是饮用水嗅味物质的识别与传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面上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资助,第一/通信作者在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5篇,参编专著3部,主持/参与编制嗅味检测与控制相关行标/指南/团标等8项。


报告题目饮用水嗅味识别与传感技术开发及应用


报告简介围绕饮用水嗅味问题,介绍嗅味物质识别与同步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并展望仿生传感技术用于典型嗅味物质快速检测。


丁颖

丁颖,威立雅水务技术公司亚太区的高级工艺工程师,负责并参与过亚太地区多个市政项目的设计工作,特别是东南亚地区饮用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她拥有十二年的水处理行业经验,近年来还参与公司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落地。


报告题目:日就月将,持续精进——威立雅针对新型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与实践分享


李彦澄
李彦澄,贵州大学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报告题目好氧甲烷氧化菌对典型抗生素的共代谢作用


报告简介好氧甲烷氧化菌在氧化甲烷时,能通过共代谢作用实现部分新污染物的降解,并能同步实现脱氮,在污水的生物深度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择典型的抗生素作为对象,通过好氧甲烷氧化菌,实现抗生素的降解,探讨了该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共代谢左右途径。


欧桦瑟
欧桦瑟,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副教授,从事环境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控制技术研发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1)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2)环境新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近年来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43篇,多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5项。


报告题目基于界面量子化学模拟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在老化微塑料表面吸附研究


报告简介大量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吸附环境中的多种有机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产生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微塑料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能节约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成本。本研究选取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PEPVC为吸附剂,苯、苯酚和萘为吸附质,结合实验室吸附实验和模型模拟预测,对比研究微塑料老化前后对苯、苯酚和萘的吸附效能。模型模拟预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重点模拟了不同吸附位点时吸附能、电荷密度和能态密度的变化。

戚菁
戚菁,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技术成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藻水处理中成功应用。


报告题目生物慢滤中藻菌互作机制及降解新污染物研究


报告简介生物慢滤池可在物理过滤的基础上发挥微生物降解的功能,去除水中的胶体、有机物、微量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其操作维护简单、水处理成本低,并且不需要进行化学消毒就可以安全饮用,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广应用。然而,由于氮、磷等营养盐的大量流入,许多饮用水源都存在富营养化的问题,极易造成藻类的迅速繁殖,这些藻类可黏附在滤料表面,造成滤料板结,进而导致滤池堵塞。申请人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锰氧化菌可以通过分泌抑藻活性物质的方式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且藻可以促进生物锰氧化物的生成,这就为通过强化生物慢滤池中锰氧化菌的富集来抑制藻的繁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杜尔登

杜尔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科协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新兴污染物、溶解性有机物(DOM)在环境介质和处理工艺中的迁移、转化及去除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项,产学研等合作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已授权发明专利5件(含国际专利2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2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报告题目PFASs/HAAs等典型新污染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特征与机理研究


报告简介阐明PFASsHAAs等新污染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与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理解新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引发过程,促进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采用多光谱和分子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五种HAAs、六种PFASs等与HSA的相互作用,并研究了它们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HAAsHSA的结合较弱,其中DBAA的结合常数最高。HSA的二级结构在与HAAs结合后发生变化,尤其是DBAA影响最大。分子对接显示TCAADBAADCAAHSA结合能力强。DFT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HAAs结构性质与HSA结合性能的联系,发现三个指标能有效预测结合性能。体外毒性试验表明,MBAAMCAADBAA对肝细胞毒性较高,而DCAATCAA毒性较低。这些发现对于评估HAA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贺凯
贺凯,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学者,主要从事光谱质谱检测及其大数据分析、水污染溯源与迁移转化机制、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及其产业化等相关工作,具体从污染监测仪器研发-污染物匹配溯源-污染物风险评估三个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先后完成1项日本国家学术振兴会基金和1项中日合作科研基金,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3项。


报告题目基于污水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分析的污水信息学研究及应用


报告简介污水信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交叉领域,通过深入分析污水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为估算人群消费行为、监测健康状况及评估药物滥用等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聚焦于卡马西平(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及其代谢物在污水中的定量分析,旨在通过污水信息学的创新途径,深入探索药物消费与公共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此,本研究针对性地研发了卡马西平及其代谢物的液相质谱定量分析方法。通过采集并分析污水样品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研究间接估算出了特定区域内人群对卡马西平的使用情况。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监测发现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卡马西平母体浓度呈现出异常增高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合成第二相代谢物——卡马西平葡萄糖醛酸苷化合物,利用批处理与柱实验验证了解离逆转化重新生成卡马西平母体的可能性。此外,研究还系统评估了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风险。综上,本研究不仅为理解药物及其代谢物在环境中的转化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还揭示了污水信息学在药物消费监测、公共健康评估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袁劼
袁劼,现为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饮用水处理、新污染物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曾获得2022年美国水行业协会学术成就奖。


报告题目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筛查识别与时空分布特征


报告简介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聚集湖南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然而,高密度的人类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新污染物,污染湘江流域水环境。本研究采集湘江上游到下游不同断面的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通过非靶向筛查识别潜在新污染物,同时通过靶向筛查确定一系列代表性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素、持久性有机物浓度。结果显示,非靶向筛查共识别出1414种潜在化学物质,包含潜在新污染物10余种;靶向筛查确定了如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3种全氟化合物等代表性新污染物的浓度。该研究揭示了湘江流域中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为推进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控制提供信息支撑。

贺维鹏
贺维鹏 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评为硕士生导师,2019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1611月至201711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欧洲脱盐协会(EDS)会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等杂志青年编委,《Water Research》、《中国给水排水》等中英文期刊审稿人。2012年获第二届李圭白专项基金市政工程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2016年获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获湖南大学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被评为湖南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目前主要从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被评为2019年校级品牌课程、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研究生饮用水安全与污水净化新技术等课程;主持或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40余项;2014年至今指导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20项,且在已结题的项目中有3项获校二等奖、1项获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一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人,且已完成答辩的学位论文中有1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2篇获评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和2019年);在《Water Research》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质饮用水的净化理论与安全保障技术;(2)高效低能耗颗粒介质及膜过滤工艺优化;(3)微污染物液固界面行为解析与净化机制;(4)多尺度排水管网流态模拟及优化设计;(5)净水工艺模型仿真与过程控制。


报告题目双阶段加载絮凝工艺对絮体成长及净水效能的强化效应研究


报告简介加载絮凝是一种基于物理化学处理的高效絮凝沉淀工艺。本研究选用聚丙烯酰胺(PAM)和微砂作为助凝剂和载体介质,将传统加载絮凝过程中PAM与微砂的单次投加替换为PAM分两阶段投加和同一比例下PAM与微砂分两阶段投加,考察在不同模拟原水条件下(水中浊质颗粒及腐殖酸(HA)含量、HA的分子量级别、天然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分阶段投加工况对加载絮体微形态演变的影响;通过研究加载絮体的粒度、结构和内部作用力等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各类模拟水样中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深入探究分阶段投加方式对加载絮体成长及加载絮凝净水效能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实际加载絮凝工艺运行过程中高分子聚合物和微砂分阶段投加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郭洪光
郭洪光,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年首席科学家,住建部国家节水型城市评审考核专家,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委员,美国化学学会 ACS 西南分会秘书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青年委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水务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四川大学领军人才,好未来优秀学者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饮用水与污水处理,环境新污染物识别、传感与治理技术,环境减污降碳与碳中和路线技术开发,包括水处理氧化与消毒技术、水//固污染修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高盐废水处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新能源电池高值回收与循环利用、市政与环境规划、智慧水务、海绵城市及城市节水等工作。主编、参编国内规划教材一部,外文专著一部。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在内多项科研项目,国内外发表文章 70 余篇。获四川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系列省部级奖项


报告题目基于亚氯酸盐活化的污染物控制新机理


报告简介:开发对水中目标新污染物去除具有强选择性、受水质干扰低的新技术现阶段仍然具有挑战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活化的创新策略:使用亚氯酸盐作为Mn(VII)的激活剂,使一些对Mn(VII)的呈反应惰性的新污染物转变为强反应性,为水净化工艺开辟新途径。以磺胺甲噁唑(SMX)为例,本研究探讨了电子跨氢键传递(TEHB)和活性锰(RMnS)氧化的耦合降解机制。研究发现,在TEHB机制中,亚氯酸盐首先与SMX的氨基结合,形成氢键复合物SMX-ClO2−*,该复合物对Mn(VII)表现出比自由态SMX更强的还原能力。在氢键复合物中的ClO2Mn(VII) 形成配位,建立新的反应中心(SMX-ClO2−−Mn(VII)),从而触发电子的跨氢键转移和SMX的初始降解。同时,Mn(VII)被还原为Mn(V)−ClO2Mn(III),进一步氧化污染物。研究表明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态对其去除效率至关重要而水基质对污染物去除几乎无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降低污染物氧化还原电位的新反应模式,为消毒副产物控制与新污染物高效水处理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鲁金凤
鲁金凤,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工程专业副系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南开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高级氧化、消毒副产物控制、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研究。


报告题目基于界面电荷高效转移的光催化降解抗生素及其DBPs生成势研究


报告简介通过构造表面缺陷或直接电荷路径调控实现对分子氧的活化利用和界面电荷转移,进而避免了光催化剂空穴-电子对的复合问题,生成了更多的活性物种,提升了催化氧化降解效能,并有效控制了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有效提升了对抗生素的安全高效降解。


孙文俊
孙文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董事会成员(Board Member),IUVA新冠疫情阻断技术工作组负责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兼职教授,中国环保机械协会紫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产力协会饮用水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现代净水团队负责人等。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消毒和高级氧化技术、水质与健康、节水和水资源化技术等。完成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主持编写多项国家标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数十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报告题目紫外线高级氧化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


报告简介探讨紫外线高级氧化技术(UV-AOPs)的发展历程,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报告将概述UV-AOPs在水处理等领域的原理和效果,分析其技术优势和挑战,并讨论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解决方案。


殷冉
殷冉,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14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20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2-202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在Nat. Water,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30篇,第一/通信作者40篇。入选环境工程领域斯坦福大学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得国际紫外线协会Rising Star Award、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后特别奖励计划等科研奖励10余项。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理事会委员、国际水协会青委会委员、Environ. Sci. Ecotechnol.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给水排水期刊青年编委等。


报告题目新型远紫外线用于水质风险控制的机会和挑战


报告简介分享了报告人近几年在使用新型远紫外线控制水中新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工作。

罗从伟
罗从伟,男,山东建筑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尔 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担任山东建筑大学资源与环境创新研究院智 慧环境研究所所长、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系党支部副书记。兼 任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顾问、《净水技术》青年编委、山东科技咨询协会专家委员、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 协会专家委员、山东省水处理协会专家委员。


研究方向为绿色低碳水污染控制技术,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和青年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项目、 课题9项,产学研企业委托项目11项;发表Water Research等高水平学术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47篇,高被引论文3篇,他引2026次,H-idex 21;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其中权利转让2项;编撰地方及团体标准3项;成果获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一等奖、中国创新挑战赛优胜奖、协会科技成果奖等6 项。研发基于污染物分子结构调控 的高毒性污染物定向氧化技术,已应用于蓬莱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 公司 3000m3/日污水处理工程,年减排COD 5000 吨。在饮用水安全保障领域。研发复合消毒技术,已应用于济南市泉水直饮惠民工程,惠及人口20余万人,并形成相应地方标准。积极建言献策,获山东省委书记肯定性批示2次、省长批示1次,获省人大常委会表彰。立德树人,已培养省优秀毕业生2人,指导省优秀硕士论文1项,获济南市青少年政协模拟提案优秀指导教师


报告题目消毒工艺对轮胎磨损颗粒塑料老化影响与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报告简介轮胎微塑料(TMPs)作为全球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初级来源的第二大贡献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组成。然而对于TMPs的研究却一直处于初步阶段。相较于传统微塑料而言,TMPs因其本身具有释放量大、分布广泛、成分复杂、易扩散、持久存在的特点,会对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其直接毒性与间接毒性。TMPs直接毒性主要是其在自然水体中能够浸出加工过程中添加的一些有机和无机成分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是导致TMPs间接毒性的主要原因,TMPs通过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交互作用等机制吸附周围环境中的各类有机污染物,后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解吸,对环境产生复合污染。


近年来,水处理工艺对MPs的去除效果已有部分研究,但是传统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对小颗粒微塑料处理较差,而高级氧化处理工艺能有效改变MPs的物化性质,促进去除效果的同时,缓解其毒性。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报告选择了TMPs作为研究对象,热活化过硫酸盐(Heat/PDS)、紫外活化过硫酸盐(UV/PDS),紫外活化次氯酸钠(UV/NaClO)工艺作为研究体系,旨在比较不同高级氧化工艺对TMPs物化特性的影响,明确TMPs的生态毒性效应。

董慧峪
董慧峪,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A岗),研究方向为饮用水安全安全保障。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水协科技委常务委员、SCI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编委、Chemosphere专刊编委、Water专刊编委、《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项目10余项,主持地方政府、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


报告题目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溴代消毒副产物生成追因


报告简介:长江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其饮用水水质对公共卫生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水质开展空间评价,重点识别水中高毒性消毒副产物,溯源解析其生成原因。通过同步定量检测39个城市饮用水中49种消毒副产物(DBPs),发现溴代消毒副产物(Br-DBPs)是细胞毒性的重要来源,部分城市占比高达52%。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中Br-DBPs浓度与毒性贡献呈现出沿程递增的趋势,且黄河流域平均浓度与毒性(20.3μg/L3.54×10-4)显著高于长江流域(15.9μg/L2.73×10-4)。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水源水中溴离子变化联系紧密,溴离子在流域尺度具有累积性,黄河中上游支流汇入导致溴浓度提升680%,长江则呈现U型变化,上游高溴离子源于天然蒸发岩溶解,煤炭开采及燃烧发电活动是两流域溴离子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

吕建波
吕建波,教授,烟台大学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絮凝吸附、电化学和膜法水处理技术及水中有价资源回收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两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四部,获授权国家专利五项,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十余项。


报告题目铁电絮凝去除水中芳香族有机砷:性能、机理与安全性评价


报告简介简要介绍了芳香族有机砷的主要特征和去除技术,铁电絮凝作为有效的无机砷去除技术,其对水中芳香族有机砷的去除性能和机理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报告介绍了铁电絮凝去除两种典型芳香族有机砷阿散酸和洛克沙胂的主要性能,介绍了主要水质和电化学条件对其去除的影响规律,基于相关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分析,阐明了铁电絮凝去除芳香族有机砷的自由基氧化协同絮凝作用机制,并对其出水和污泥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初步探讨了连续流铁电絮凝-重力陶瓷膜滤组合工艺的除砷性能。

杨雪
杨雪,福建理工大学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系,2023年于香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新型水处理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发,复合材料在去除水体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的环境界面化学行为研究。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3项,相关工作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


报告题目多孔黏土矿物负载纳米尖晶石催化活化过硫酸盐对水中PPCPs的降解机制研究


报告简介本研究选取了片层状高岭土和管状埃洛石作为尖晶石型锰钴氧化物的载体,揭示了两种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反应性差异的关键因素,阐释了载体形貌对该锰钴氧化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的制约机制。相比于片层状高岭石,管状埃洛石使尖晶石型锰钴氧化物在管内成核生长,不仅有效减少晶粒尺寸,形成大量活性氧空位,同时促进低价锰离子的生成,提高活性氧物种产量。因此,埃洛石-尖晶石型锰钴氧化物对水中的PPCPs污染物具有更强的催化降解活性。但高岭石载体有助于提高尖晶石型锰钴氧化物的结构稳定性,抑制金属离子的溶出,减少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此外,黏土矿物载体与尖晶石型锰钴氧化物的复合还能有效提升对氧氟沙星、过硫酸盐等的吸附/静电吸引能力,表现良好的吸附-催化协同作用。


吴晓歌
吴晓歌,副教授,博士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超声化学中心,并在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就职于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现为Ultrasonic Sonochemistry执行编辑(Acoustics and Ultrasonics小类排名第一),《中国给水排水》青年编委,亚洲-太平洋超声化学AOSS协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第十届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


报告题目声空化/纳米金刚石声敏剂协同去除有毒蓝藻及其有机物研究


报告简介预氧化技术在强化混凝除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氧化可能导致藻细胞破裂,释放胞内有机物,增加消毒副产物风险。本工作旨在探讨一种理想的预氧化技术,即通过调理藻细胞表面而不破坏细胞完整性来实现除藻。我们设计并制备了掺氮金刚石材料N-ND,研究了其在超声作用下的声敏性能。通过材料表征,揭示了N-ND表面官能团对声敏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超声声学参数下自由基的产生规律。实验表明,N-ND在高频-低功率超声作用下能有效产生自由基,实现对蓝藻细胞表面的预氧化。N-ND在超声作用下的电子-空穴与水分子反应生成活性氧(ROS),其声化学催化效率显著高于ND。此外,N-ND的正电性有助于增强超声促絮凝除藻效果,促进藻细胞Zeta电位中和,形成网状结构而不破坏细胞完整性。本工作获得了超声-声敏剂预氧化除藻工艺的效率,并分析了该体系对水质的影响,为开发可控、高效、安全的预氧化除藻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吴明松
吴明松,东北大学副教授。兼任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PI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类、技术类双领域专家;全国化标委标准物质分会(SAC/TC118/SC10)委员;全国化标物委会二氧化氯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消毒产业分会理事及专家委员;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专家;《无机盐工业》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二氧化氯对给水管网中多重耐药菌的灭活效果及交叉耐药性


报告简介: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广泛存在的多重耐药菌已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给水管网中的抗性药剂,在消毒剂的长期环境协助下,也可能产生交叉耐药性。本研究对使用10年以上二氧化氯消毒的管网管垢中的主要耐药菌进行群落分析及耐药性评价,并考察其对二氧化氯的耐受性,及在MIC浓度下长期胁迫后耐受性的变化,从基因分析角度解析交叉耐药性的机理。最后提出采用二氧化氯灭活供水管网中抗生素耐药菌的方法建议。


PART.03

报告题目





年会主题报告

给水篇

报告题目

报告人

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建设与应用

魏忠庆 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深水龙岗水务集团城市绿元体:净零碳绿色水厂建设项目实践

王长平 深圳市深水龙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城镇供水系统低碳优化设计策略研究与应用实践

陈积义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总工程师、市政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

可原位降解水中嗅味物质和新污染物的机理及短流程工艺

张良纯 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双碳背景下的给水厂智能调控技术

南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基于改蒙石去除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技术的探讨

施周 湖南大学 教授

膜滤净水的功能化探索

梁恒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污水篇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孙永利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 城市环境研究院院长

基于按效付费的排水管网价格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

颜莹莹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六安市三峡智慧水管家有限责任公司 总工程师

污水资源化:回收啥,为什么,在哪?

郝晓地 北京建筑大学 教授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与提标扩容HPB技术研究与应用

韩红波 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北京排水集团碳中和规划与技术路径

王佳伟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 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西北地区低碳污水处理厂设计与思考

李建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设计院总工程师

ASMART 污水厂模型智控系统

吴远远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协同创新研究院研发总监

污水厂精准节能技术与应用

司曼 山东恒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基于BIM+UE的数字孪生运维模块研发与应用--以洋湖再生水厂三期工程为例

邓京楠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创新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溢流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篇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苏伊士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解决方案

陈智 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推广经理

蓝绿灰基础设施协同提升城市洪涝韧性思考

张春洋 中规院生态市政院 副院长

提高污水厂雨天处理能力控制溢流污染案例分析

尹华升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搭建水平台,跨越死亡之谷

曹效鑫 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一部副总经理

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的福州水系生态格局的构建及思考

高小平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


青年学者论坛

主题一:污水处理低碳化和资源化技术

召集人:

曹效鑫  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一部副总经理

王冬波  湖南大学 教授

   同济大学 副教授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苯胺工业废水的研究

张倩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自养型菌藻共生脱氮系统调控及应用

魏东 济南大学 教授

磁约束反应器设计及水处理初探

钟德来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

AnSBR-ASBR处理DMF废水的污泥理化特性及功能基因研究

宿程远 广西师范大学 教授

基于胞外电子传递强化厌氧处理难降解废水研究

吕龙义 河北工业大学水污染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改性生物炭强化污水有机碳捕获与碳源转化利用

李彭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污泥微粉在丝状菌AGS系统中的作用

刘俊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副教授

生物增强低温低碳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张多英 黑龙江大学 教授

稀土尾水厌氧氨氧化研究现状及进展

朱易春江西理工大学 教授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沼液的自养脱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宫徽 同济大学 副教授

双碳视阈下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设计策略研究

刘阳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

工艺+数字化双轮驱动的智慧水务

牟悦  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副总监

生产性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再现:偶然现象还是必然趋势?

余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博士后


主题二:水中新污染物监测与去除

召集人:

楚文海 同济大学 教授

周石庆 湖南大学 教授

杜尔登 常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基于界面纳米结构构筑的水中微污染物强化去除技术

王盼盼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饮用水嗅味识别与传感技术开发及应用

王春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日就月将,持续精进——威立雅针对新型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与实践分享

丁颖 威立雅水务技术公司亚太区 高级工艺工程师

好氧甲烷氧化菌对典型抗生素的共代谢作用

李彦澄 贵州大学 教授

基于界面量子化学模拟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在老化微塑料表面吸附研究

欧桦瑟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 副教授

生物慢滤中藻菌互作机制及降解新污染物研究

戚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PFASs/HAAs等典型新污染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特征与机理研究

杜尔登 常州大学 教授

基于污水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分析的污水信息学研究及应用

贺凯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湘江流域新污染物筛查识别与时空分布特征

袁劼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助理教授

双阶段加载絮凝工艺对絮体成长及净水效能的强化效应研究

贺维鹏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主题三:水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

召集人:

楚文海 同济大学 教授

周石庆 湖南大学 教授

杜尔登 常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基于亚氯酸盐活化的污染物控制新机理

郭洪光 四川大学 教授

基于界面电荷高效转移的光催化降解抗生素及其DBPs生成势研究

鲁金凤 南开大学 教授

紫外线高级氧化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

孙文俊 清华大学副教授

新型远紫外线用于水质风险控制的机会和挑战

殷冉 南京大学 副教授

消毒工艺对轮胎磨损颗粒塑料老化影响与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罗从伟 山东建筑大学 研究员

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溴代消毒副产物生成追因

董慧峪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铁电絮凝去除水中芳香族有机砷:性能、机理与安全性评价

吕建波 烟台大学 教授

多孔黏土矿物负载纳米尖晶石催化活化过硫酸盐对水中PPCPs的降解机制研究

杨雪 福建理工大学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副教授

声空化/纳米金刚石声敏剂协同去除有毒蓝藻及其有机物研究

吴晓歌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二氧化氯对给水管网中多重耐药菌的灭活效果及交叉耐药性

吴明松 东北大学 副教授


主题四:膜处理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

田家宇  河北工业大学 教授

   重庆工商大学 教授

余华荣  广州大学 副教授

报告题目

报告人

致密薄层复合疏水膜的制备及其膜蒸馏性能的提升

邵森林 武汉大学 副教授

聚赖氨酸改性生物炭强化超滤膜除病原体研究

丁安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教授

活性自持藻菌膜光生物反应器(MB-MPBR)处理城市污水之初步探索

王朝朝 华北理工大学 副教授

重力驱动膜生物滤饼层演化过程中的微生物行为及其对膜污染控制启示

路则栋 北京工业大学 讲师、博士

卷式膜元件进水隔网结构对水力特性和膜污染的影响机制

林炜琛 清华大学 博士后

绿色微能源辅助膜分离系统机制与性能

柳斌 湖南大学

大型超滤膜水厂膜污染演变及控制

常海庆 四川大学 副研究员

基于荧光光谱的膜污染原位表征

余华荣 广州大学 副教授

基于群体感应淬灭技术的AnMBR膜污染控制研究

许博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副教授


主题五: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循环利用

召集人:

魏亮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孙士权  长沙理工大学 教授

周爱娟  太原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基于大数据的城镇多源污泥处置路线优选与低碳技术路线开发

魏亮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基于超声技术的污泥全量消减与资源化

张光明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授

噬菌体协同蚯蚓削减污泥中耐药基因与耐药病原菌的效果研究

黄魁 兰州交通大学 教授

硫代硫酸盐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短链脂肪酸效能及机理研究

郭刚 华中科技大学 副研究员

磷石膏磷素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王敬富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河湖底泥低碳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

纪莎莎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中心主任

城市污泥碳高值转化及资源化利用

周爱娟 太原理工大学 教授

电化学系统强化污泥发酵产中链脂肪酸

马晶伟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基于压电效应的多场耦合市政污泥高干脱水研究

周芳  中国计量大学 副教授

高效沼渣基生物炭制备及其强化厨余垃圾干式消化的探究

赵建伟 青岛理工大学 副教授


主题六:海绵城市与水环境综合整治

召集人:

宫永伟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柴宏祥   重庆大学 教授

张显忠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环交院院长助理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排水韧性评价”及“韧性城市源头雨水径流量质双控系统”的构建

张显忠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环交院院长助理

平急两用滞涝池设计案例

王文亮 北京建筑大学 海绵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水务规划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实施路径研究

王永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建分院副院长、海绵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

轮胎磨损颗粒对生物滞留设施减污降碳的生态影响

陈垚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教授

西部半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田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水务院工程规划研究所所长

典型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案例分析及若干技术瓶颈

许文斌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长沙湘江大道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三期工程设计与实践

史义雄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环工院副总工程师

铝污泥型人工湿地的技术创新与前沿探索之路

任柏铭 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城市老旧排水管网更新改造策略与实践

李文涛 广州市政总院设计三院院长

城市排水管道长效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吴俊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排水研究所副所长


PART.04

会务费及住宿





会务费普通参会人员为1800/(注:现场报到只能现金缴费,若不能现金缴费请务必提前汇款)


收款单位:《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建行天津河西支行

账号1200 1635 4000 5251 9625


住宿: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标间和大床房价格均为450/(天·间),数量有限,预定从速。


长沙融通长城宾馆房间预定联系人:李经理,电话:18674864134



PART.05

联系方式





有意申请报告或通过会议进行交流、宣传的企业、厂家等,请与《中国给水排水》编辑部联系。


联系人:丁彩娟

联系电话:022-27835913    13502042821(同微信)

E-maildingding0124@126.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


2024长沙年会回执.docx






参观项目简介






国际领先,创新技术


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简称HPB)技术全球首创采用微米级生物载体材料及回收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空白,可将传统污水处理效率提高12倍,有效解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新建过程中面临的征地拆迁难、投资运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突出问题。


HPB技术与常规工艺相比具有三省(省费用、省用地、省工期)三高(高标准、高效率、高保障)一低(低碳排)的优势。自2019年产业化以来,HPB技术以其显著的优势在全国得到迅速应用。5年时间里,已在近20余省市落地30余个示范工程,北至黑龙江鹤岗、南至海南海口、西至新疆乌鲁木齐、东至江浙沪,累计污水处理量超300×104m3/d


HPB技术不仅经多位院士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获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授权了30余项发明专利(其中国际专利8项),发布了5项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等,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体系。



典型案例 绿色标杆


长沙新开铺水质净化厂是湖南三友HPB技术首个大规模工程应用案例。新开铺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10.0×104m3/d,出水标准执行国标一级A标准,二期改扩建工程需将设计规模提升至19×104m3/d,同时出水标准需提升至地表准排放标准,原设计需在厂区东侧征拆94亩用地,但征拆投资及征拆时长远高于预期,原设计无法实施,需采用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本次改扩建目标。

提质增效,节省投资。经多方考察,新开铺水质净化厂最终创新性采用HPB技术作为主体工艺,在不新征任何用地且不停产、不减产改造的前提下,实现了改扩建工程。通过HPB技术,最终全厂节省用地94亩,节省投资8.8亿元(含7.4亿元征拆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智慧管理,绿色低碳。与此同时,该厂于202211月上线由湖南三友独立开发的全厂智慧污水厂平台,包含运营管理平台、工艺仿真系统、专家系统、智能曝气系统、智能加药系统、及数字孪生系统等,并在三个月内完成了系统调试。平台上线以来,在出水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吨水风机电耗下降15%以上,碳源投加量下降30%以上,除磷药剂投加量下降20%以上,运行成本显著降低,真正实现了污水厂精细化管理及绿色低碳运行。


微信号:CNWW1985

投稿咨询:022-27835707

广告咨询:022-27835639

发行咨询:022-27835520

官方网站:www.cnww1985.com

联系邮箱:cnwater@vip.163.com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中国给水排水
发布杂志最新动态,提供给排水行业最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