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全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如何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一道至关重要的“必答题”。
有人说,最好的城市养老服务,就是给予老人们足够多元化的选择,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挑选最合适的方式乐享银龄生活。上海老人的养老选择有多丰富?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五周年之际,记者选择有着124年历史的淮海路进行“样线调查”。行走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亲眼见证上海老龄事业的发展成果,亲身体验为上海老人“量身定制”的幸福养老生活。
制图:竹建英 底图:淮海中路街景 张龙 摄
在淮海路著名地标武康大楼所在的社区,老人们成立了一个乐队,要在音乐与歌声中优雅地慢慢老去;在湖南路上的社区食堂,掌管40多把钥匙的送餐员成了附近老人最信赖的人;在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社工和护理员为了哄老人乖乖吃饭,轮流扮演老人的老同事……从一条街看到的大城养老缩影,不只是宏大叙事,更有着温情与感动。
样线调查区域:淮海中路沿线
1
邻里汇社区食堂
一家由饭店改造而成的社区食堂,面积不大,但装修得颇有老洋房的味道,每天供应大约800客
2
上方花园小区家庭照护床位
助浴、排泄护理、推拿按摩、陪伴就医……徐汇区斜土街道第二敬老院的护理员把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服务项目还可个性化定制
3
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
服务居民“新阵地”、协商议事“新平台”、居民生活“新空间”,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精神文化的需求
4
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认知障碍照护单元
白房子1楼是社区食堂;2楼、3楼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护和短期托养服务,去年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单元
5
瑞金二路街道零距离家园·福瑞里日间照料中心
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提升,打造兼具党群、医疗、养老、文化、便民服务等综合功能的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
6
慧享福·福荟颐养院
1楼嵌入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融合社区食堂、日托中心、中医理疗等功能;2—5层开设养老院,共有113张养老床位
第1站
淮海中路1704号
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
“365天不打烊”“以乐会友”歌舞团出了名
居民:
我们要在这里一起优雅地慢慢老去。
武康居民区月光歌舞团正在排练
从凯旋路出发,沿着淮海西路一路向东行走,很快就能看到淮海路上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武康大楼。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大楼前几乎天天都有前来打卡的游客。有一个问题令他们很是好奇:武康大楼里的居民平时是怎么生活的?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向东再步行10分钟。
周日下午,阵阵歌声从淮海中路1704号一栋小屋里传来,这里是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此时,武康居民区月光歌舞团正在排练,小提琴、电钢琴、吉他……吹拉弹唱,煞是热闹。
团长张灏说,歌舞团的团员基本都是武康居民区的居民,其中一些就住在武康大楼。今年是武康大楼建成100周年,湖南街道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灏将他在5年前创作的诗词《赞美你,武康》改编成歌曲。乐团排练首演后,这首歌马上就出名了,已经在许多舞台上表演过。张灏说,最近准备再排练一个阿卡贝拉版本,可以适应不同场合的要求,把武康大楼的美好生活和居民的幸福感受分享给更多人。
武康居民区月光歌舞团正在排练
这个服务站位于寸土寸金的淮海路,面积不大,宽不过五六米,长约20米,一眼就能望到底——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的话说,是典型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柏祖芳向记者展示了10月份的活动排片表,从10月8日到31日,天天都有活动。有远程教育班、法律咨询、八段锦、梧桐声乐沙龙、形体舞、月光歌舞团,还有一场居民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公约审议表决会。从上午8时到晚上7时30分,不大的面积被充分利用起来“翻台子”,果真是她介绍的“365天不打烊”。
2017年前,这里是一个老年助餐点。2017年升级改造时,柏祖芳请来“梦想改造家”的设计师和居民们一起商议了很多次,居民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需求。她记得,张灏提出要装隔音设施,将来可以组建一个居民乐队。柏祖芳当时听了觉得是“天方夜谭”。没想到,有了空间载体,又搞了“老洋房里的新生活”自治项目,乐队不仅建起来了,还出名了!居民们给这个空间命名为“一起吧”课堂,大家一起看演出、一起唱唱跳跳,都说“我们要在这里一起优雅地慢慢老去”。
第2站
湖南路298号
邻里汇社区食堂
挂40多把钥匙不用标记也能记得清楚
送餐员殷师傅:
天天上门嘛,早都记在脑子里了!
食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干净整洁,老人们都喜欢到这里吃饭
同样属于武康居民区,从淮海中路走到湖南路,立刻就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老人为主的居住型社区。在湖南路298号邻里汇社区食堂,记者看到殷师傅刚完成送餐工作返回,他的身上竟然挂着40多把钥匙。
原来,食堂的几位送餐员每天走街串巷给有需求的老人送餐上门,早就成了老人们信赖的老朋友。很多老人把1楼防盗门和入户门的钥匙交给送餐员,方便他们出入。有时候他们外出不在家,就让送餐员把饭菜放进家里。别看殷师傅有40多把钥匙,他能不用贴标签就分得清清楚楚。“天天上门嘛,早都记在脑子里了!”
湖南路298号最早是一家饭店,后来改为老年助餐点,又在今年提升了整体功能,把2楼原本用于老年日间照护和办公的空间拿出来作为餐厅和公共活动空间使用。虽然总体面积不大,每天供应大约800客,但装修得颇有老洋房的味道。员工稳定性也高,几年做下来,早就和老街坊们成了熟人。老人们都喜欢到这里吃饭。走过来只要五六分钟的严老伯说,他几乎每天都要来打包几份菜,带回家和老伴一起吃。几年下来,食堂的阿姨都认识他了,还知道老夫妻俩的口味,“一个眼神看过去就很默契”。
今年,食堂开始提供面向快递小哥的12元爱心套餐,很受欢迎。“大前天7客、前天10客、昨天9客……”负责人老鲁拿出手机,展示微信群里每天统计的数字,“用餐高峰期老人有爱心专座,小哥套餐从1时开始供应,老人不怕没位子。”
老人们正在食堂选餐
送餐员不仅能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有时候还能发挥大作用。前不久,送餐员给一名老人送餐时,发现前一天送去的饭菜放在门口没动,加上没听老人说过要外出,便感觉不对劲,连忙敲门,随后听到屋里传出轻微的动静。送餐员赶紧报告居委会,居委会干部和社区民警破门后发现,老人因洗澡时在浴缸里摔了一跤,已动弹不得。所幸送餐员机敏,老人被及时送医,避免了一场悲剧。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好几次。在这个高度老龄化的武康居民区里,“15分钟生活圈”的温度通过社区食堂的点滴细节,传递到居民心里。
第3站
淮海中路1285弄
上方花园小区家庭照护床位
项目量身定制 不仅是护理员更是朋友
85岁居民温敏乐:
因为她,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午后,徐汇区斜土街道第二敬老院护理员唐赞赞在温敏乐家中,为老人进行家床服务
离开了邻里汇社区食堂,沿着淮海中路继续向东行走,经过常熟路,就能看到上方花园小区。每个周二和周四的午后,徐汇区斜土街道第二敬老院的护理员唐赞赞会准时来到这里,为85岁的温敏乐进行家床服务。
家床服务,即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是一种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从而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助浴、排泄护理、推拿按摩、陪伴就医……服务项目还可以个性化定制。
走过玄关,登上一层木制楼梯,就来到了温敏乐的房间。她在家期盼着唐赞赞的到来。在温敏乐的心中,唐赞赞不仅是护理员,更是朋友,每一次来访都能带给她莫大的慰藉。帮温敏乐清洁过身体后,唐赞赞搬来一把椅子让她坐下,随后站在其身后从头到肩力道均匀地按摩起来,在洒满阳光的窗前留下一幅幸福的剪影。唐赞赞告诉记者,推拿按摩会持续一个小时,坐姿、卧姿,从头到脚踝都会照顾到。她也会边按摩边询问,观察温敏乐的血液循环和身体受压等情况。
唐赞赞为老人推拿按摩
“今年7月,居委会工作人员问我有没有家床服务的需求,我当即表示想试试看,一下子就签约了一年。”温敏乐的女儿赵慧玲告诉记者,4年前,母亲患上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双脚不能行动,半边身体还有些麻木。赵慧玲觉得,家床服务中的推拿服务正是母亲需要的,一次服务只需要45元,长护险评估符合要求,签约一年还有补贴。“护理员刚来的时候,母亲一直头晕难以坐起来,排便也有点困难。现在好多了,有时候状态好的话,还能下来吃饭。这就是小唐的细心照护起到了作用。”
温敏乐更是对唐赞赞的服务感到满意。之前她动不了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给儿女添了麻烦,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小唐每次来都鼓励我,说我脸上有福相,子女也孝顺,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因为她,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第4站
长乐路528号
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认知障碍照护单元
耐心+陪伴+鼓励 轮流扮演老同事“哄吃饭”
社工刘红:
照顾这些老人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老人们一起插花
由上方花园小区向东步行10分钟,距离淮海中路不远的长乐路上有一幢白房子。这里1楼是一家社区食堂,平时每到饭点,就有不少居民前来就餐。而就餐时间一过,大门就会关闭。原来这里还守护着一群特殊的老人。
这幢白房子是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其中2楼、3楼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护和短期托养服务。去年,这里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单元,照顾的老人多半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步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为了帮助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感知周围空间,这里的公共区域非常宽敞,装修处处参照上海老洋房的布局,墙上还挂着不少上海地标的老照片,每间房间门口都有一个水果标记,方便老人识别记忆。电动护理床、呼叫器等设施一应俱全,房间里的智能床垫还具有体征监测和离床报警功能。
记者在2楼活动区域看到,一群老人正围在一张大桌旁,全神贯注地用色彩斑斓的毛毡板制作手工花篮。有的老人在制作过程中会偶尔停下,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茫。这时,细心的社工总能及时察觉,轻轻上前,耐心提醒对方接下来的制作步骤。
社工刘红是2020年毕业的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已有4年。她告诉记者,今天的手工制作主要通过颜色、图案的刺激和手眼协调的制作活动,帮助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延缓病情的发展。“照顾这些老人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他们有时做着做着就会忘记步骤。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分辨颜色、大小等概念。”在活动区域一旁,有一个木制的小房子,上面挂满了各种开关、钟表、电话、水龙头、鞋带等模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们的记忆会逐渐衰退,很可能连开门、拉拉链、系扣子等最日常的技能都会忘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教会他们、提醒他们。
老人正在做益智小游戏
手工活动结束了,老人们要吃晚饭了。记者看到,一位穿着衬衫的老人突然停下送饭的勺子,愣在桌前。观察到异样,刘红连忙上前凑到他的耳边,提醒他继续用餐。刘红告诉记者,对于认知障碍的老人来说,他们有时候会忘记自己在吃饭,甚至会忘记面前的是食物。这位老人曾经是一名球类运动员,但过往的光辉经历似乎都已被他遗忘。
“照顾这些老人,一是要有耐心,另外就是要陪伴、鼓励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延缓老人生活技能的退化。”刘红回忆,为了照顾一位不肯用餐的老人,社工和护理员4人轮流扮演老人年轻时工厂里的同事,告诉他“吃完饭厂长要来巡视,耽误工作的话月底要扣饭票了”,老人这才顺利用餐。
第5站
南昌路44号
瑞金二路街道零距离家园·福瑞里
日间照料中心
8分钟800步 每天“上班”享受“日托时光”
独居老人戚尚珍:
这里的氛围比家里更好。
享受日托养老服务的戚阿姨在吃午餐
回到淮海中路继续向东行走,很快进入黄浦区,周边的商业氛围也浓厚起来。在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街对面有一个摆满鲜花的窗台,一位老人正趴在窗口看着熙熙攘攘的街景。她叫戚尚珍,今年84岁,是住在淮海中路沿街的一位老居民。幸福晚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概念,对她而言则是一个距离,一共要走800步。
每天上午8时,戚尚珍都会穿戴整齐,早早地出门。邻居看到她都会打招呼说:“戚阿婆,又去上班啦。”“是的,是的,上班去了。”戚尚珍所说的“上班”,就是去位于南昌路的瑞金二路街道零距离家园·福瑞里日间照料中心报到,两年来保持着全勤记录。从淮海中路经过雁荡路抵达南昌路,一共需要走800步,8分钟就能到达。
“我的先生4年前过世了,现在我一个人住在家里很不方便,是社区的养老顾问告诉我可以来这里享受社区的日托养老服务。”戚尚珍告诉记者,来这里日托的老人大多是像她一样的独居老人。在她看来,一个人在家浑浑噩噩度日,对于健康很不利,活泼好动的她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满足社交、照护、就餐和高质量打发闲暇时间的地方,这家日间照料中心就完美地满足了她的所有需求。更让她满意的是,这里的价格很便宜,一个月只要300元,扣除街道补贴100元,自己只要支付200元。
每天上午8时30分日间照料中心开门,戚尚珍总是比员工来得早。她进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开放式厨房和客厅来一杯特色养生茶,从冰箱里拿出前一日准备好的早点,让工作人员帮忙热一下。“这里的氛围就和家里一样,应该说比家里更好。”中央空调令屋子里冬暖夏凉,工作人员亲切贴心,有理发、修理等小摊提供为老服务,医疗站点还有医生值班并可配药。而最吸引她的莫过于隔三岔五举办的各种活动。“今天是做奶茶,前天做手工,现在我家里的小玩意已经堆成山了。”
中午买上一客20元的光明邨午餐,饭后散步再小睡一会儿,下午看一场工作人员准备的精彩电影。下午4时,戚尚珍“下班”了,回到家吃好饭收拾梳洗一下便准备入睡,满心期待第二天的到来。“说起来,现在好像和我小时候去幼儿园差不多呢。”戚尚珍说,每天都能感到被爱包裹的充盈与幸福,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第6站
淡水路325号
慧享福·福荟颐养院
搬到马路对面 从长吁短叹到携妻安居
92岁居民钱炳根:
开始我是不想来的,但现在不这么想了。
钱老伯夫妇在养老院里过得十分惬意
“我的窠没了,窠没了……”几个月前,92岁的钱炳根老伯刚住进养老院时,成天长吁短叹,觉得自己“背井离乡”。其实他家就在养老院对面,从房间窗口还能看到自家阳台,但老观念让他对住养老院非常抵触。如今,他已完全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是什么让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在淮海中路周边的养老机构中,位于淡水路的慧享福·福荟颐养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1楼嵌入了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按照黄浦区“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这里1楼是社区食堂、日托中心、中医理疗、文养中心、健康小屋、便民驿站、红色走廊等功能区,2至5楼开设养老院,共有113张养老床位,可满足不同长者的普惠性住养需求。
当记者来到3楼时,钱炳根和杨缙琪这对九旬老夫妻正在公共休息空间聊天。去年,身体一向健朗的钱炳根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没能从手术台下来。出院后,他有着较高的康复护理需求,同为92岁的妻子有心无力,于是,子女们就在家对面新开的这家养老院帮他办理了入住手续。
“开始我是不想来的,觉得养老院肯定没有自己家好,但现在不这么想了。”钱炳根说,入住后他才发现自己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已经过时了,这里团队之专业、设施之完备、理念之先进,远超他的想象。很快,钱炳根就开始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在精心照护下,人都胖了一圈,身体也康复了。没多久,他还把妻子接来同住一间夫妻房。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安心。
平日里,钱炳根在房间里画画,和妻子聊天,子女们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望。如果想起来要去家里取些东西,他就和养老院报备一下,过条马路就能到家。得益于上海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发展,钱炳根夫妇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机构养老服务。夫妻恩爱、子女孝顺、老有所养、健康长寿,对于钱炳根而言,这就是最完美的晚年生活。
继续向东,很快就来到淮海东路的终点——人民路。如同这一路名,建设人民城市的目标,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走过的6.6公里淮海路不算长,但足够精彩、足够温暖。百年淮海路,于无声处见证着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转自:新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