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赵楠教授团队与卢为党教授、邢成文教授、AI-Dhahir教授、Karagiannidis教授和杨小牛院士合作撰写智能通感综述。
文章下载
Zhang J F, Lu W D, Xing C W, et al. Intelligent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a survey. Sci China Inf Sci, 2025, 68(3): 131301
通感一体化技术通过共享频谱和硬件资源来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硬件尺寸和功耗,支撑各种5G新兴应用。然而,传统的通感一体化技术高度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场景中面临计算复杂度高、性能差等诸多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令人满意的泛化能力、快速的推理速度和对动态环境的高度适应性,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可行技术,促成了系统设计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通感一体化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该文对智能通感一体化的研究动机、典型应用、最新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通感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然后,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比了基于模型和基于人工智能的通感一体化方法;此外,还综述了人工智能在通感一体化中的典型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通感一体化最新发展趋势。最后,讨论了智能通感一体化未来的研究问题和挑战。本文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不限于机器学习,还包括联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迁移学习等。通过讨论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通感一体化中的广泛应用,为读者提供了对这一领域的全面了解,为后续研究铺平了道路。
图1 通感一体化在5G通信中的各种应用场景
尽管已经有许多智能通感一体化的研究,但仍有几个开放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1. 训练数据:一般来说,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样本来训练,特别是模型参数量特别大时。然而,在实践中,训练人工智能模型面临着几个挑战。首先,训练数据的质量会随着传感器和测量噪声的变化而变化,这可能会导致错误或有偏见的模型无法学习底层系统的正确模式。其次,由于某些特定场景中的数据安全问题,通感一体化网络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训练样本。此外,收集训练样本的过程可能既耗时又昂贵。因此,这些限制对在训练样本有限、延迟要求低的通感一体化系统中部署人工智能技术构成了巨大障碍。2. 模型自适应性:在通感一体化系统是静态的假设下,人工智能模型通常离线训练并在线部署,以提高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并满足实时要求。一旦人工智能模型经过良好训练,其权重在推理阶段保持不变,这可能会导致在一些高度动态的场景中性能下降。
3. 模型复杂度:尽管人工智能模型在建模各种通感一体化系统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但它可能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可学习参数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然而,复杂人工智能模型面临着几个实施问题。一方面,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大量参数,这阻碍了它在实时场景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某些实际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训练数据,增加了过拟合的风险。4. 模型解释性:全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缺乏足够的可解释性,很难理解复杂人工智能模型的底层学习机制。该特点对训练阶段超参数的调整构成了挑战。通过结合领域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模型驱动的深度学习可以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压缩模型参数量,并降低训练样本的要求。
图2 人工智能辅助的通感一体化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