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敏专栏」:儿时的年

文摘   2025-01-06 00:07   河南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今年过中秋节那天的场景恍如昨日,可日子在不紧不慢中就已进入冬月,再有一个月就到了岁末年尾。

人到中年早已对过年过节少了那份激情,而多了份淡淡的忧愁。感叹时光如流水,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对少时的怀念。真可谓“物是人非今犹在,不见当年还复来”。

在回忆童年的时光里,那段清贫的日子如同一幅深沉的画卷,在我心中缓缓展开。那时,虽物质并不富足,但生活的点滴却充满了温馨与快乐。而长大后,我发现自己对过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充满憧憬,反而是害怕过年,更多了几份忧虑与不安。

时光荏苒,童年中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却一直在记忆深处永存。那时候,一进腊月,我就扳着指头数日子,盼着还有几天,就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能与小朋友们痛快地玩游戏,还盼望着过年享用美食。因为那时物质匮乏,一年省吃俭用,平时吃不到什么好吃东西,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奢侈几天。

那时农村的一个大院子里,大多都是住着好几户人家,父母兄弟都住在一起。我家院里就居住着爷爷、二爷爷、三个叔叔和我家共六户。二十多口人热热闹闹居住在一起,属于当时那一片人口众多的一个大杂院。同龄的孩子就有三个,我与二叔家小妹,还有二爷爷家的小叔叔,他和我们差一个辈份,却与我们同龄,我们在一起玩耍长大。大院里的孩子们大大小小总共有十几个,不用想象就能猜出来,平时这个大院子里有多热闹,过年就更不用说了。

那时没什么玩具,就是在一起用沙包踢三格,踢毽子,跳黄河,都是小孩子们创造的各种玩法。单脚抬起将沙包踢过线,如不过曲线,就算掉进河里输了;跳绳,单跳或双跳,从不知道累。玩捉迷藏最有意思,是众多小孩参与的玩游戏,一人藏起来,大家来回找,一会儿嘻嘻呵呵笑着找到了,换成另一个小伙伴藏起来。那时我们每天都玩着花样不同的游戏,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天黑,大人喊我们回家吃饭,小伙伴们才一哄而散各自回家。

到过年的时候,我们会互相攀比谁家吃的饭香,谁穿的衣服更漂亮。那时,平时添的新衣服少,每到快过年,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去赶集会,走进琳琅满目的会摊上 ,给我们挑选一身合适的新年衣服,买一双新鞋和袜子。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当新衣服买回来时,我就天天惦记着穿新衣服,盼着快点过年。有时趁母亲不在家,就悄悄地从柜里拿出新衣服试穿,从家里唯一的小镜子里欣赏自己。梳着两个小羊角辫的我,穿上新衣服感觉美美的,就是好看!恨不得立马穿出去,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可是还没到过年,尽管心里那个不舍,我还是不情愿地脱下来换上旧衣服,又悄悄叠好放进柜子里,每天都要看上几眼才放心。

过罢阳历年,心里就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尤其是腊月二十以后,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母亲会在土炕周围的土坯墙上,裱上一圈新报纸,刚用面糊裱上的报纸是湿的,皱巴巴的也看不清楚字迹,很不美观。等报纸干透,显的平平展展,字迹清晰可见,白纸黑字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在晚上灯光的照耀下,屋子里也亮堂了许多,我会指着报纸上只有认识的字,断断续续地念,上面的内容也似懂非懂。

那时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方格木制窗棂,上半部分是用白绵纸糊上抵御寒冷,下面是用玻璃透明,再安个小花窗帘。每到过年,都把旧的白纸撕下来,再换上一张新的白纸糊上。母亲先用湿布把玻璃擦拭干净,用红纸剪一对小红石榴窗花粘贴到上面,这时感觉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后来随着年龄渐渐长大,才略懂过年的意义。过年我们不仅要穿新衣吃美食,而且还要扫除尘埃,贴春联、放鞭炮、祭祖。还要忙碌购买春节需要的年货食品,走亲访友拜年,每一样都缺一不可,遵循着一年一度农村最重要的传统习俗。

尤其是腊月二十三,我们小孩们就念起了顺口溜: 
“二十三人口全,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蒸了吃,
二十八打铁(贴)锅,
二十九打黄酒,
三十捏泥儿(捏饺子),
初一磕头。”

这就是我们当地所流传的过年歌谣。

二十三那天,是所谓的小年,晚上家家户户在灶君前供奉上麦芽糖,磕头祈祷,让灶君爷爷上天多言人间好事,多替百姓说好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健康平安。大人磕头,我们小孩子在旁边念叨着歌谣:“二十三人口全,打发灶爷上了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待香灰滴落之后,我和堂哥堂妹们各自拿一根芝麻糖开始解馋。有时会到火上烤烤吃,一下子那酥脆的芝麻糖就像奶油一样绵软地弯曲下来,我们一边吹一边龇牙咧嘴,牙齿被粘的用力张合。吃罢还感觉仍意犹未尽,香甜的气息也溢满整个房间。

关于二十四扫房子,也不完全靠那天去打扫,要趁一个晴好的天气。把房子里外清扫一遍,看着墙上刚贴上的时兴年画、明星挂历和窗花,屋里立马就有了新年的味道,空气中也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气息。母亲再把拆洗、晾晒过后的被子、床单、铺好,让我们晚上躺在干净绵软的被窝里,在温暖和舒适中进入梦乡。

二十五磨豆腐,其实有时会提前几天磨好,早磨早吃。每年腊月二十以后,农村都是自己磨豆腐,因当时除了白菜,根本吃不到其它蔬菜。豆腐是农作物中最有营养的食物,白菜、豆腐、粉条是农家人最喜欢吃的烩菜,偶尔也会放点海菜。磨豆腐得提前一晚上把豆子泡好,豆子经过机器的加工,就成了奶白色的豆浆 ,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豆香味。然后盛到大锅熬到起泡沫时,用卤水在锅里来回转着圈点,像蜻蜓点水一样迅速点上N次,白色豆沫立马沉淀下去,当变成块状时,豆沫就变成了清凌凌的水。倒进框里,用稀布包扎好,等清水汤完全漏完,用一个重物压到上面,经过几个小时的压制,豆腐就制作完成。然后用刀切成小块,放到一个桶里,用清水浸泡住。能吃整个春节前后,招待亲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菜。

二十六去割肉,那时候家家户户每年都会养一头猪,来贴补家庭开支。到过年那几天,人们会找一片空旷的场地,来宰猪卖肉。每家都会买上几斤肉,除了做饺子馅用,再炒上一铁锅,储存到一个干净的罐里或陶瓷盆中。待肉冷却后变成晶莹透明块状,每次炒菜的时候,从里面挖一勺放到菜里面,一锅香喷喷的猪肉烩菜就做好了。那时吃的猪肉特别香,因为平时吃不上,只能到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这样待遇来饱口福。

接下来就是蒸年糕,那可是一项技术活,家家都在院里用大笼屉蒸。柴火在锅底熊熊燃烧,旺旺的火苗也兴奋着,时不时地窜出烟筒外,满院热气腾腾,散发出香甜的馍味。每年蒸年糕,母亲都会提前一天,用传统老酵把面醒发好,然后揉面做年糕。我站跟前看她捏各种花糕形状,只见母亲手里的面,如捏糖人一样灵巧,她用力把面和好揉光,醒发一会儿,再捏各种花糕、枣花、小鱼儿、豆馍。一会儿功夫,一大盆面就在她手下都变得像工艺品一样,鱼拱莲活龙活现。花糕和小鱼儿的寓意是:“年年有余,蒸蒸日上”的意思。蒸好后的名种花糕,叫过年初一早上给各位神灵供奉,只能吃豆馍。所以说蒸花糕、枣花、豆馍也不能早于二十七八,早的话容易干裂。

购买年货是父亲的事情,写春联是他的强项,身为教师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就挥毫泼墨,写很多幅春联,字迹刚劲有力,内容新颖喜庆,有时我会站在旁边聚精会神地观看。父亲不仅给自家写,还帮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写,所以买红纸与墨水是首选。然后买糖果、花生、鞭炮、烟花、饼干等。盒装饼干是当时最流行的点心,也是春节后,走亲访友拜年所用,亲戚之间礼尚往来,必不可少的礼节。

贴对联大部分到二十九,家家户户的门框上贴着寓意不同的各种春联,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象征祝福,有的迎接美好的春天等。还有那威严勇猛的门神画,寓意:“驱邪避灾,保全家平安”。那年代就连屋里院中各种物件上也要贴上,比如:“粮食满仓、金银满柜、身体健康、小心火烛、清水满缸、鸡肥蛋多、六畜兴旺、枝繁叶茂、日行千里等”。春联贴上整个院里就焕然一新,红红的春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年的味道也就更浓烈了。

最为高兴的是三十和初一辞旧迎新这两天了,因为这两天我们全家聚在一起,高高兴兴说着笑着,吃着幸福团圆的美味饺子,还相互品尝看谁家的最香。然后我和堂妹们跟着奶奶在供桌前给神灵磕头祈祷。放鞭炮、放烟花,那流光溢彩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庭院上空,“炮打满天星”像天女散花,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

大年初一清晨,天还未完全透亮,在睡意朦胧中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惊醒。我们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新鞋,吃饺子,放鞭炮,然后跟着大人去给长辈们拜年磕头。每到一户,他们都笑着打招呼互相祝福,新年快乐!   也笑呵呵地塞给我们糖果、花生还有压岁钱,把我们的口袋装的满满的。然后我和小伙伴们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就这样,年在热热闹闹中也就告一段落,初二至十五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当然也少不了我们的参与。走罢亲戚,过罢元宵节,新年的氛围也就接近尾声了。

现在人到中年,快临近年关的时候,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在脑海里时常浮现,或许是因为时光的流逝,把那些美好瞬间成为永恒的回忆。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王爱敏,网名陌上花开,合涧镇王家村人,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红旗渠》报、《太行文学》《芝兰园》《林州文苑》《林州合涧民间文艺》等。闲暇时喜欢用拙笔记录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

敬请点击赏作者其他文章:
1、《小院》王爱敏
2、王爱敏散文
3、《我的小姑》王爱敏
4、《春的曙光》王爱敏
5、《崔金玉:一个执着的人》王爱敏
6、《年》王爱敏
7、《三叔病了》王爱敏
8、《西藏之行》王爱敏
9、《毛三叔》王爱敏
10、小说:春桃【王爱敏】
11、致敬环卫工【王爱敏】
12、梨花【王爱敏】
13、一扇窗【王爱敏】
14、致敬母亲【王爱敏】
15、我的母亲【王爱敏】
16、丫头【王爱敏】
17、雨【王爱敏】
18.孤儿王吉祥【王爱敏】
19.父亲让我爱上了养花【王爱敏】
20.我的三姨【王爱敏】
21. 等你在枫红的路口【王爱敏】                        
22.我的闺蜜【王爱敏】    
23.留守在村庄里的女人【王爱敏】                      
24.给高三儿子的一封信【王爱敏】
25.秋韵【王爱敏】
26.春天的诗行【王爱敏】
27.意外降临……【王爱敏】
28.唱大戏【王爱敏】
29.静静的村庄【王爱敏】
30.童年的零食【王爱敏】
31.故乡情【王爱敏】
32.“太行文学”颁奖典礼记【王爱敏】
33.忘却的记忆【王爱敏】
34.儿时割麦【王爱敏】
35.童年的零食【王爱敏】

太行文学
诗歌、散文,杂感、随笔,日记、小说,应有尽有! 一次相识,一生相知。 生活因文字而有色彩,文字因有你而越千年。太行文学欢迎你!鼓励原创,提倡原创! 投稿邮箱: 593863117@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