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晨曦中的黄山,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这里不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者。从取舍起,以黄山为鉴,我们可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智慧,进而领悟到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及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孟子所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此语深刻指出了人生选择的本质——取舍。在这个物质与精神交织的世界里,我们时常面临着类似鱼与熊掌的选择,而正确的取舍,则显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风范。正如黄山的奇松怪石,虽经过风霜雨雪,依旧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示了其坚强与高洁。这种从取舍中体现的坚韧,从苦寒中体现的清廉,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作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一个被提及且给予赞赏的中国人——王茂荫,他在自己的《家训与遗言》中始终强调“慎独”,其家训中云:“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将“从取舍起”的高尚品德具现化:意在告诫后人,在面对外界不为人知的诱惑时,能够坚守清廉,舍弃私欲,取道义。这种取舍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家风家教,而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积极引领,更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取舍之间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解放战争时期,“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之争,不仅是两种工作态度的较量,更是清廉与腐败的激烈对抗。历史选择了延安作风——那种深入实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它像黄山的坚韧,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能深根于岩石,生生不息。这正是黄山所传递的清廉基因,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坚守信念,守住底线,以清新脱俗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黎明。正是这样一种从严治党的取舍智慧,造就了我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成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
早在1948年,为了使子女树立起清正廉洁的思想观,陈云提出的“三不准”原则,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一直教育子女要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生活,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不沾染不良习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又出台八项规定,对领导人员配备车辆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领导干部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工作和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防微杜渐,守住底线。这些规定都是党的自我革命在作风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展现了我们党“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
站在黄山之巅,俯瞰云海,我们不难发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正如山中的风景,经历风雨洗礼后更显清新脱俗,我们党通过不断地自我革新,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取舍起,不仅仅是对物质欲望的抑制,更是一场精神层面的升华与提纯。
当代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在“从取舍起”的抉择中挺膺担当,尤为重要。在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今天,青年们应当学习黄山的坚韧与高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从取舍起”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年应秉承王茂荫的精神,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和挑战,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清廉的品格。
青年还应继承和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还是投身科研创新,都应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黄山的云雾渐散,山峰更加清晰,如同我们面对未来的道路,虽充满未知,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每一次的取舍都将指引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当代青年要自觉践行“从取舍起”的生活哲学,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从取舍起,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让我们以黄山为镜,以文化为魂,以时代为责,秉持清廉基因,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