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MR-TopoMap: 通信受限条件下基于拓扑图的多机器人探索

文摘   科技   2023-12-21 21:51   江苏  


标题:MR-TopoMap: Multi-Robot Exploration Based on Topological Map in Communication Restricted Environment

期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022, 7(4): 10794-10801.
作者:Zhaoliang Zhang, Jincheng Yu, Jiahao Tang, Yuanfan Xu and Yu Wang
单位: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研究背景

使用多个机器人协同探索未知区域可以提高效率,但要求每个机器人获取其他机器人的相对位姿(RelPose),而这种多机器人系统通常需依赖分布式同步定位和建图(DSLAM)来计算机器人的相对位姿。典型的DSLAM系统需要传输:1)位置信息,2)传感器数据,3)每个机器人子地图。在一些极端环境下,WiFi信号的强度随距离会剧烈变化,无法保证机器人之间实时通信。并且构建的占用栅格地图在多机器人通信传输中占用大部分带宽,因此通信成为多机器人系统的瓶颈。

拓扑图由一组表示特定区域的顶点组成,所涉及的边连接顶点以指示连通性,由于其传输的数据量很少,在通信受限的条件下具有吸引力。然而对环境抽象表示的拓扑图无法引导机器人避障和探索。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拓扑图形式,并利用它来构建一个多机器人探索系统

2、论文创新点:

1、基于拓扑图的多机器人探索框架,将机器人之间的通信降低84%~90%

2、基于创建的拓扑图的探索策略,将探索效率提高35%∼47%

3、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的基于拓扑图的多机器人探索框架如下图1所示:

1 基于拓扑图的多机器人探索框架图

新的拓扑图是由LiDAR构建的占用栅格地图与全景相机构建的拓扑图共同构成。占用栅格地图只在机器人本地保存,机器人之间不传输地图;其用于环境构建和机器人避障,以及引导机器人探索。而拓扑图是机器人根据全景相机的视觉信息构建,如果视觉信息判断到达未探索区域,则创建一个新顶点表示此区域;一旦创建新的顶点或边,就把新顶点和边发送给其他机器人,以进行拓扑图融合和探索策略更新。

拓扑图的构建依赖于视觉观察信息,来决定机器人是否移动到未探索区域,而机器人从前后两个方向观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图。因此本文在模拟和真实实验中分别使用四个90°视场角(FOV)和三个120°视场角(FOV)的RGB摄像头,从而捕捉360°的全景视图。

    拓扑图的构建流程如下图2所示,全景相机拍下全景图V,利用图像检索技术,从提取的全景图特征中计算位置描述符。将视图V的描述符与机器人本地拓扑图中所有顶点的描述符做内积,内积越大越有可能是从相同区域拍摄。如果不匹配,表明机器人未到过此区域,则构建新顶点,将此区域的视觉信息存入新顶点。SLAM模块使用Cartographer包建立占用栅格地图,机器人裁剪新顶点周围栅格地图并检测边界,把边界到新顶点的所有方向都存入新顶点中,作为机器人探索引导。同时如果有新创建的顶点和边,则将其发送给其他机器人

图2 拓扑图构建流程图

图融合算法如下图3所示,每个机器人接收来自其他机器人新建立的顶点和边,将传输顶点的描述符与机器人本地存储的所有顶点的描述符匹配。如果传输的新顶点与机器人所有顶点不匹配,则将此新顶点先存放,直到接收的顶点与自身拓扑图中的某个顶点匹配。利用匹配的一对顶点中保存的位姿信息计算几何变换,根据几何变换进行地图融合

图3 地图融合算法

基于拓扑图的探索策略分为地图融合前和地图融合后:

在地图融合之前,即机器人单独探索时。每次到达新地点前(添加新的顶点前),机器人计算现有顶点的中心c。一旦到达新的地点(建立新的顶点)并检测到边界时。先计算每个边界聚类的中心,然后计算顶点中心c到每个边界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选取距离最远的边界聚类中心点处作为机器人探索地点,贪婪的快速到达未探索区

图4 地图融合前探索策略图

器人探索过程中会更新拓扑图中节点保存的未探索方向。一旦某个探索方向探索完毕,则删除保存在节点中的相关探索方向,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拓扑图更新策略图

在地图融合之后,每个机器人根据其他机器人各自的所有顶点,计算所有机器人的顶点中心。利用所有机器人顶点中心来计算每个机器人获得收益最高的未探索方向,并作为下一个探索方向,目的是将机器人调度到远离其他机器人顶点中心的方向

图6 地图融合后的探索策略图

论文实验部分:本文设置了两个模拟地图和实体机器人,分别在模拟环境和真实平台验证。在同一环境分别与基于RRT的方法和基于APF方法(MMPF)对比,并采用探索用时和运行总轨迹长度两个指标。

首先,论文进行阈值的讨论,相关实验表明阈值降低到0.65,探索任务将失败;阈值设置为1,地图合并将失败。因此本文将阈值th设置为0.75。

其次,由于论文方法是利用未探索方向进行探索引导,不进行地图传输和全局地图构建,因此本文在测试中单独做了后台地图融合程序,用于验证全局地图覆盖率。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覆盖率下测试了勘探时间和轨迹长度,小环境为99%地图覆盖率,大环境为95%地图覆盖率。测试结果如下图7所示,对比基于RRT的方法和基于APF方法(MMPF),本文的拓扑图方法有效提升了探索效率

图7 探索时间和轨迹长度对比图

最后,实验对比了探索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量,如下图8所示。结果表明基于拓扑图的方法显著降低了数据传输量。

图8 数据传输量对比图
4、结论:

本文提出的在通信受限环境中,基于新的拓扑图形式的多机器人探索系统。提出的机器人在环境中移动时构建拓扑图,以及基于创建的拓扑图的探索策略。每个机器人都存储了用于避障和引导探索的局部栅格图,而不是在它们之间共享。考虑到探索任务,机器人选择正确方向的能力取决于另一个机器人的位置和未探索的区域。

与典型的DSLAM系统相比,通信负载降低了90%,与通信优化系统相比,减少了86%。此外,对于探索任务,本文的系统对RRT和MMPF更具吸引力,与RRT和MMPF相比,分别节省了50%和43%的探索用时



智能自主无人系统课题组
智能自主无人系统(IAUS)课题组坚持“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思路,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自主无人系统、机器人、智能工程装备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分享和发布最新科研动态及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