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何难统一?不是少了个秦始皇,而是多了根搅史棍!

职场   2024-12-03 18:58   湖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乎成了定理,历史上中国即便数次分裂依旧能够走向统一,昭示着只要在这片大地上生存,统一将是必然的真理。

不过,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方,这片总面积与中国版图面积相当的地方,却零零散散的分散着几十个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有人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归咎于中国有秦始皇的存在,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欧洲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谁?他到底干了什么?

一、一统的必要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看,所有国家最早期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然后凭借着战争或者教育实现了文化同步,最终走向了融合,只靠历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于是就必须通过外力来解决这些后顾之忧。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一统,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所实现的,凭借着冠绝东方六国的超然实力,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陆续的灭掉了东方各国,最终组建起了大一统的秦王朝。

在组建秦朝之后,秦始皇都做了这样几件事情,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统一货币度量衡,甚至包括日常的礼仪。

现如今存在的伦理纲常群臣关系就是秦始皇时期存在的,这套关系一直影响了后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有了秦始皇这次开天辟地的壮举,华夏大地上的民众才有了大致相同的文化认同,由此催生出了后续各城池之间的商业往来,民众之间因此连接紧密,民族之间的隔阂感由此消失。

经过几代人的更迭后,相邻地区即便后续被分为两个行政区域,民众之间的交流也不会断绝,这种情况遍布中国大地,这便是中国有基础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不可否认,秦朝的这种做法有万世开太平的意义,但是从进程上来讲,还是过于激进,很多事情本应该历史演变,结果全部被秦朝的武力解决。

这样虽然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文化问题,但是历史的反噬也是相当明显的,强行他国拆毁宗庙文化,无异于绝祖坟根,在此期间,国家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秦朝反而继续对外征战,结果因为步子太大最后倒下。


这也并非秦朝之过,在秦朝之前并没有此类先例,由此秦朝本质上是为民族融合献祭了自己。用一个国家作为代价换取各民族的融合,相信除了中国这片土地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是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在欧洲。

二、现实制约

中国古代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广袤的平原,风调雨顺的节气赋予了这个民族在土地上创造的能力。

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当时欧洲显然不具备中国土地的优势。由此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相比,欧洲率先形成的是海洋文化。

在欧洲的传统文化宝典中,渔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来源,大多数传统神话童话故事也大多围绕着海洋,与中国传统山贼小说不同,欧洲文化中充斥着海盗因素。

在那个年代,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传统木质船帮结构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员,由此导致了欧洲虽然形成一些零星散小的国家,但是人员数量始终不多。

作为欧洲传统文化的摇篮,希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地区充斥着城堡,例如马拉松的来源,便是城邦联盟对抗波斯文化的过程。

一座城便可以囊括一个国家的人,这就注定了在这片大陆上将会有无数的城邦出现。

每一个城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或许城邦与城邦之间可以通过战争实现兼并融合,但是繁多的城邦数量,注定了单个强大的城邦无力一统大陆。

所以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零星几个城邦之间的融合,对于大一统国家之间的组建毫无意义。另外, 欧洲的海岸线破碎而绵长,远远达不到中国这般海陆分明的境地,漫长的海岸线导致外族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登陆,每一处都是作战的前沿。


没有明确的前方和后方的划分,传统欧洲国家无法专心的从事生产,导致国家的上限无法拔高,民众也无法享受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所带来的反哺,只能掏空家底建设军队。当国家无法把有限的人力节约出来,整个城邦就得不到所谓发展。

在欧洲历史上也有过数次统一,不过这种统一是局部的,短暂的和不充分的,无论是拿破仑还是罗马,亦或者是德意志,都是通过短期爆燃骤涨的武力实现的。

这种统一是初步的,短时间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子,反倒是给国家攒下了无数几种难返的矛盾,尤其是文化方面。欧洲不同于中国,中国虽然是多民族国家,但本质上是以汉族为主导,汉族拥有绝对多的人数。

在文化领域,自古就有胡入汉则汗之汗,入胡则胡之的说法,想要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必须是人数较多的一族对人数较少一族的文化浸染。


而且中国文化融合的难度耕地,即便是在秦始皇时期之前,东方六国各自有了自己的文化,本质上都是在炎黄文化、周朝制度之下发展而来的。

这一点欧洲并不具备,无论是日耳曼人,拉丁人还是斯拉夫人,三者之间势力相当,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当中。

当文化之间无法浸染,那就注定会带来各自为政的现实因素。而且从民众角度上讲,欧洲民众崇尚自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的文化则讲究大一统,讲究集体精神,由此就将底层民族文化融合的难度,拔高到一个难以触碰的层次。

不过终究是事在人为,当一个国家大一统建立起来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还是有希望实现的。但无一例外都无法做到的情况下,必然是有人在背后做手脚。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个背后的老六,英国了。

三、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中,丘吉尔有过这样一段总结,英国近几百年来的外交政策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反对欧洲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有侵略性的国家。

英国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总是在与相对弱小的一方联合在一起,打败欧洲陆地上的霸主。这便是所谓的均势外交政策。

这项政策意在维持欧洲政治的平衡,英国需要确保自己长期以来的军事强大,于是他希望削弱任何一个可能威胁的国家。

历史上,他曾经和法国爆发战争,与沙皇俄国爆发战争,与德爆发战争,抗击过拿破仑,反击苏联等。

在这种心态的作祟之下,英国才在二战之前,在整体实力不弱于德国的情况下,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历史书上介绍这是英国恐惧德国的表现,实际上则是完成借助德国之手变相削弱苏联等欧洲国家的目的。

英国这么作为,出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一个就是大陆情节,英国无数次希望重新回到欧洲大陆上争锋,只可惜由于英法战争导致英国只剩零星寸地。

为了尽早实现这个梦想,英国必须削弱欧洲本土的实力。

另外从20世纪之后,英国虽然依旧拥有世界第一的海军,但是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被美国超越,在军事上更是被德国等国家追赶。

此时英国的综合国力下降,为求自保维持地位,英国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以此来让世界霸主的地位苟延残喘三十年。


最后,在二战之前,英国依旧是日不落帝国,为了发展殖民地,构建贸易,英国必须维持世界态势的稳定。

而在这个阶段,英国逐渐养成了利用钱财解决战争的毛病,而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显然不是大国的做法,于是英国只能用钱去收买那些相对弱小的国家。

另外,在英国火急火燎的做生意的同时,英国各主要国家也在世界各地构建起殖民地。

欧洲内部同样在进行力量的重新划分与内部贸易,如果英国无法拥有超绝于欧洲本土国家的实力的话,那么欧洲本土贸易的这块蛋糕,英国肯定是不能分上一杯羹的。

实际上二战之后,在英,法,德三国的主导之下构建起的欧洲共同体,欧盟等组织,也是英国在均势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后来随着发展,英国发现自己越来越在联盟中成为弱势一方,于是才有了后来公投退出的闹剧。

结语

大一统国家,从来都不是一排脑门就能出现的,任何一项壮举都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才实现的,欧洲迟迟无法统一,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历史的积淀,以及背后还存在英国这个搅史棍。

如今的欧盟等机构,越来越有中国春秋战国的影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有幸能够看到欧洲统一的那一天。届时将是一只雄狮苏醒,世界各国为之震动。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