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对国家审计产生深刻影响,对审计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逻辑、场景和路径的系统性分析,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性力量、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正引领现代社会迈入智能时代。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研究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基本逻辑
赋能理论,也被称做赋权理论,其核心要义是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激发内在动力,从而使之在社会参与中改善其生产和生活状况。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赋能等技术赋能的形式,作为赋能理论的延伸和具体表现方式,技术赋能可理解为通过智能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某一主体赋予能力和力量,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基于该理论,本文将沿着“目标—主体—场景”的思路,试图厘清“为何赋能”“为谁赋能”“如何赋能”等基础性问题。在赋能目标方面,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其核心目标是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与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提供坚强的审计监督保障。在赋能主体方面,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是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两个最基本主体。在赋能场景方面,围绕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涉及审计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基础支撑等典型场景。
(一)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核心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国家审计顶层设计的不断健全完善,到具体工作的统筹推进落实,审计体制已完成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审计有效作为离不开人工智能。近年来,国家审计在查处重大典型问题线索、揭示重大经济社会风险隐患、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展、惩治腐败等方面成效显著,审计“独特作用”不断彰显。但仍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审计作为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地位的主要矛盾仍亟待稳步化解,审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也需有序解决。要更好发挥“独特作用”,国家审计需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利用智能技术赋能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以期构建起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高质量、现代化国家审计体系,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中实现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审计机关依法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审计人员高素质专业化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基本考量。
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的关键主体,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的核心要素。审计机关全面履行职责,必须消除审计监督的盲区和死角,实现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单位)的审计监督权全面覆盖。但无法回避的是,当前审计监督权的覆盖面仍有不少空白,从审计署公布数据来看,以2023年前11个月为例,全国共审计了5.6万多个单位和2万多名领导干部(人员),就全国范围而言,上述成果距离形成“持续的、实质的”审计监督震慑仍然任重道远。一些项目揭示问题深度也不够,问题不聚焦。必须坚持在审计覆盖面和穿透性上向人工智能要效率、要突破。
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员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最可倚重的力量,赋能审计人员提升综合能力是人工智能的重要任务。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全链条的深度感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追踪审计人员审计策略、审计行为全过程并进行分析,形成审计人员精准画像,揭示专长与短板,进而为不同人员技能提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审计人员。
(三)安全可控人工智能是赋能国家审计的关键手段。
人工智能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支撑。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审计中使用过度或使用不当都可能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比如造成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泄露、算法推荐导致形成“信息茧房”、人工智能导致思维惰化等。故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必须以可信可控为前提:一是合法性,国家审计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信息、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应贯穿始终;二是安全可控性,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固有的算法缺陷会导致形成算法黑箱,具有显著的决策模糊性和不可解释性,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应实现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三是鲁棒性,稳定性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至关重要,这是法定职能履行的必然要求,因此人工智能系统运行必须具有自适应性与抗干扰能力,要确保能应对异常和危险情况,确保相关审计数据安全。
二、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典型场景
从国家审计应用场景来看,人工智能赋能流程管理、质量控制、结果运用和审计整改等是其嵌入国家审计生态的主要范畴。
(一)赋能审计流程管理。
1.赋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当前,审计项目计划上下不贯通、审计重点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契合度不高等是计划管理中最普遍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引入将有助于打破不同层级审计机关边界,加速不同信息交叉融合,赋予传统项目计划新内涵。具体项目计划制定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建模、设计针对性算法等,可不断加强对政府工作报告、地区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党委政府领导指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行业系统工作报告、公众关注热点等进行系统分析,智能确定项目计划重点。同时,通过分析各级审计机关力量、综合考虑审计频率和覆盖面要求,自主科学配置审计资源,生成初步审计项目建议,进而大幅提高项目计划制定效率和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针对性。
2.赋能审计实施方案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促进审计实施方案更加科学精准,通过设定的算法模型自动对被审计单位职责范围和经营范围、主要业务活动、所在行业具体规章制度、业绩指标考核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相关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内外部经济社会因素等进行智能化分析,进而确定出比传统方式更为明确的审计目标、更精细的审计范围、更有针对性的审计重点和审计措施。同时,还可以结合审计组成员信息,比如专业特长等信息,智能安排审计内部职责分工等。
(二)赋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从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角度来看,重点可从优秀审计项目示范、自动化质量控制体系、审计指南编制三个层面把握。第一,人工智能可促进优秀审计项目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全国、相关省级优秀审计项目的智能学习,自动分析相关项目在计划安排、实施方案编制、审计证据取得、审计报告编写、重大违纪违法线索查处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形成可参考的模板,供不同级次不同地域审计机关学习借鉴。第二,人工智能可促进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嵌入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审计取证、审计风险控制等实时信息进行呈现,相关业务复核主管部门可提前介入,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防范审计风险和提升审计质量。第三,人工智能可促进编写、修订各专业领域的审计指南。人工智能模型通过对相关具体行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主要风险点、常见问题等进行智能自动化分析,生成切实可行的审计指南,提升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三)赋能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运用是国家审计价值转化的集中体现。第一,人工智能可促进形成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等审计产品。通过智能分析各级审计机关产生的审计结果和相关信息,同时进行横向跨地域、跨领域分析,纵向跨年度、跨行业的综合比较,迅速提炼出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形成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供党委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第二,人工智能可促进审计结果公开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告力度。通过算法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进行智能评测,系统分析公告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的影响程度,动态精准发布相关审计公告,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第三,人工智能可进一步促进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分析技术提高审计移送问题线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增强与其他监督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自动化沟通协调,实现处理进度提醒、辅助资料补充、处理结果提示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协同合力。
(四)赋能审计整改。人工智能赋能审计整改,具体应用场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助力问题精准登记管理。整改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可实现对审计报告等结论性文书的综合分析和智能判断,自动及时将相关问题清单式登记进管理系统,根据设立的算法自动匹配问题类型、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反馈形式,通过交互系统自动向相关主体推送整改要求,提高问题反馈的针对性和及时性;第二,助力核查整改真实性。通过引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等,将整改责任单位报送的整改资料进行智能分析,系统比对资金流向数据、关联部门工作动态、公众反馈情况和整改现场进展影像等,防止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情况;第三,助力提高整改工作质效。通过算法设计,自动监测相关整改进度,并对整改完成率低、整改质量不高的自动发出整改督促提醒函,实时督促整改。同时,还可实现对屡改屡犯、边改边犯类问题的自动识别,通过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意见等促进制度机制完善。
三、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实践路径
推动理念更新、能力建设、基础支撑、实践探索等是人工智能赋能国家审计的主要实践路径。
(一)主动迎接智能时代,积极接纳人工智能。
技术革新必须以理念革新为前提。面对人工智能带给国家审计的机遇和挑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主动应变,积极作为。一是转变观念,重视人工智能的价值。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原理、内涵及作用的了解甚至是系统学习,消除理念认知中已然存在的“科学鸿沟”,要认识到作为一项变革性技术,人工智能必将重构国家审计生态全链条,深刻改变审计监督形式。二是早谋先动,主动求变。各级审计科研所、省市级审计机关等应作为第一梯队主动出击,围绕审计应用实践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在审计具体场景中的操作指南,并规范指导审计人员加以应用,引导审计人员逐步认识人工智能、接纳人工智能。
(二)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养与技能。
持续的教育培训是应对当前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的不二途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调研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需求,针对各级审计机关现状,精准调研分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需求,设计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分类分级培训体系;二是开展多形式的审计人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培训。将人工智能技术素养与技能融入各类培训之中,邀请行业专家等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系统及平台功能演练等培训;三是探索和高等院校等共建共享,共同搭建审计相关应用场景实训平台,围绕智能审计目标,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懂科技、懂审计”的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
(三)强化基础支撑,有序推进人工智能环境构建。
发展人工智能必然离不开智能算力供给、高质量数据供给等相关基础支撑。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这为国家审计提供了乘势发展良机。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和融入智能算力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保障作用,推动各地人工智能算力建设政策落实,助力有序建设各地国家智算中心,同时要积极融入地方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充分运用各地政府通用人工智能优质普惠算力,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数据资源采集汇聚,确保高质量数据供给。围绕国家审计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在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汇聚国家审计大模型所需的法规政策、财政、国土测绘等相关数据,稳步建设高质量的审计行业数据库,为人工智能赋能打牢基础。
(四)实施试点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系统铺开。
国家审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要坚持典型引路。一是选取有条件的审计机关进行专项试点。选取和鼓励部分审计机关“先行先试”,鼓励大胆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审计实施全过程,持续观察与衡量人工智能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等的综合影响,研究相关模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及时“查漏补缺”。二是积极稳妥与社会力量合作。积极对接行业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在维护数据安全和模型产权的前提下,鼓励第三方参与建设国家审计行业大模型、开展模型算法研究,同时配套建设大模型应用方案相关验证平台,适时验证大模型应用系统应用场景的代表性、可用性、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