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时序交替,文脉赓续。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张家港这座城市以其不断前进的坚定步伐,积淀了厚重而深邃的历史底蕴。
它们或是一段动人的传说,一首悠扬的民歌,亦或是一段独特的舞蹈。这些非物质文化瑰宝,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见证着过往的历史,更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市政协2024年牵头市文体广旅局和市委党史办采编出版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年度文史书籍——《非遗张家港》,通过深入非遗发源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非遗的魅力。并以文字与镜头,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值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我们精选部分文稿在“张家港政协”公众号上发布,期待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双杏寺的传说
文·杜宏娟
在大家的印象中,寺院多在深山老林,唐代诗人常建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如若寺院不在深山,却与古树在一起,自然也有庄严肃穆之气。
双杏寺便是这样一座与百年银杏相生的寺院,它位于张家港市大新镇西南的年丰镇(旧称年旺街)东侧,此地人声鼎沸,房屋鳞次栉比,出现在民房中间的寺院,自然很接地气,庄严肃穆中又有了人间烟火味。寺前的“庙河”盛着一汪碧水,入得寺内,抬头望见三株巨大的银杏树,登时有了与悠悠岁月同行的清净之感。
双杏寺里的银杏树
双杏寺有银杏三株,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其实刚栽种的时候,确实只有两株银杏,第三株是在49年后才栽下。想知道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就得回到400多年前了。
人们常说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留痕迹,其实时光能留下印记,安静生活着的古木便是时光最好的载体,百年银杏禁住了时光的流逝,也让我们在今天能够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四百多年前,今日之“大新镇”尚处于江水中,直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才露出洲渚,被称之为“沙头”,又谓“江心洲”。两年后,江心洲全部成陆,被定名为“平凝沙”。可以想见,这块天赐之地在当时是多么炙手可热。江阴豪绅陈恒荣与朱吉禄在拿到围垦许可后,立即雇佣监工孙继福主持围垦工作。孙继福张榜招工,很快招到不少民工,一切就绪后,在农历二月下旬,开始围垦。
围垦看似简单,在江边筑堤即可,其实是个系统性大工程,若是考虑不到汛期,那么工程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一到汛期,难题就出现了,民工忙活几个月,抵不上潮水拍岸几秒钟,更别说潮水从堤岸底层的洞穴漫溢了。
大水无情,堤坝被冲出缺口,要是缺口不能填上,整段堤坝将会毁于一旦。民工们一筹莫展,孙继福更是急得睡不着觉。大家辛苦这么久,已经疲惫不堪,工程若是毁了,工钱也就无法兑现,这对干苦力养家的民工来说,实在是无法承受之重,全家人将面临饿肚子的困境。
正当众人绝望之际,江中忽然漂来一尊木偶佛像。一位唤作殷明的民工识得此神像,直说是江神老爷,前来保佑围堤的。他当即跳进急流,将神像推向堤岸。众人见了,合力将神像打捞上来。殷明率先跪在佛像跟前虔诚祈求,求江神保佑围堤成功。众人见状,也齐齐跪在佛像跟前,孙继福更是郑重许下誓言,“若江神保佑围堤成功,日后定塑菩萨金身,修江神庙堂,以表虔诚谢意。”
说来也巧,大水竟然退去,一落数丈,众人趁机将稻草制成的“泥牛”投入缺口,一个时辰后,堤坝成功合龙,平凝沙上第一圩田也就围成了。
众民工认为围堤能成功,殷明祈求江神保佑功劳最大,为了感谢他,纷纷提议圩田应定名为“殷明圩”。众人在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同时,也对改变普罗大众命运的平凡之人心怀感激,这块圩田也就有了“殷明圩”这个名字。
孙继福自然不忘誓言,他向东家陈述事情经过以及许下的誓言。东家听了,对这件事相当重视,毕竟,若围堤失败,他们将遭受巨大损失,再者东家也信佛,因此,关于建造江神庙一事,大家意见统一,从豪绅到民工,纷纷解囊,“江神庙”很快就建成了。
庙宇建在江边,江中来往船只甚多,人们便在庙前竖起一根高数丈的旗杆,夜间挂灯,作为航标,因此江神庙又被称作“旗杆庙”。
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奇怪,大水怎就这么巧冲来一尊佛像,会不会是别家寺院的失物呢?
还别说,真有人来找这尊佛像了。
他便是不二和尚。
这一日,不二和尚来到段山,登高望远,看到远处高高的旗杆,心知这是一处庙宇,也便来了。
不二和尚原本在安庆寺下院出家,不曾想大水将寺院冲垮,佛像被卷走了。不二和尚发愿要找回,于是沿着长江,不知走了多少路,访了多少家寺庙,终于在江神庙见到阔别已久的神像。
不二和尚见了佛像,说明来龙去脉,准备将佛像请回,但众人哪里肯依,江神庙失去江神,那还是江神庙吗?
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殷明提议:庙宇缺少主事,不二和尚若是留下来主事,岂不两全其美。
众人纷纷赞同,不二和尚见大家诚意满满,又想佛像漂流至此,或许便是天意,也便决定留下,弘扬佛法,干一番事业。
江神庙中的江神由于只管江河,不管陆地,不二和尚也便有了在江神庙旁修建寺院的想法,为了筹措资金,他开始了化缘之旅。寺院相比庙宇,规模自然要大些,所需资金也多些。这次,众人被不二和尚的精神所感动,又一次慷慨解囊,富户更是自愿捐出巨资。很快,资金筹集到了,寺院也开始建造了,奠基、砌墙、竖柱、出檐,每一道工序不二和尚都亲自出马,念《大悲咒》《华严经》百遍,以示虔诚。明天启五年(1625年),寺院终于建成。
双杏寺正门
寺院为四合院格局,山门外为庙场,庙场之南为“庙河”。寺院前排西侧为张公殿,为纪念张士诚而建,内置关公等神像。前排东侧为宝善堂,为行善而设。后排是大雄宝殿,如来、观音、药师三尊主佛端坐殿中。大殿为双层屋面,飞檐斗拱,前后殿间之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内设僧寮、仓房、方丈室及念佛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寺院来说,如若古木参天,那便自带灵气,不二和尚深谙此道,决定种植有千年长寿树之称的银杏。而在当时有个说法,庙内只植一株,寺内宜种两株。于是不二和尚奔赴天目山,请回两株银杏树苗栽在寺院中,“双杏寺”因此得名。
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双杏寺
第三株银杏,其实与前两株为同根相连的“姐妹”。不二和尚在天目山请回两位“姐姐”,只剩“妹妹”在山里,“姐姐”在双杏寺内日夜思念“妹妹”,长势缓慢,四十多年下来,还是小树模样,来到寺内的香客们见了,也甚是奇怪:这两株树莫不是被封印了?只是,无人知晓树的心思。
49年后,双杏寺西侧的江神庙改建为城隍庙,双杏寺与城隍庙也便连成一体,由不二和尚统一管理。不二和尚寻思着在城隍庙内植一株树。
此时,“银杏姐姐”托梦给不二和尚,不二和尚这才明白银杏树长不大的原因,赶紧去山里请回“妹妹”,种在城隍庙内,于是双杏寺便有了三株银杏。不过由于“双杏寺”已经名声在外,因此还是沿用“双杏寺”之名。
“三姊妹”重聚之后,长势惊人,没几年就长成大树模样。三株银杏年年果实累累,但果形不同,中间一株,果形似圆圆的苹果;东边一株,果形似扁扁的柿子;西边一株,果形似尖尖的橄榄。“三姊妹”也便有了家常的名字,“圆圆”“扁扁”“尖尖”。不得不说,这样的称谓其实蕴含着幸福的味道。
秋日银杏之美
双杏寺因为有了银杏,也就有了门面担当,因此双杏寺的四季也就各有特色。秋冬时节,满树金黄,秋风起时,金色叶片瑟瑟落下。僧人感念季节厚赠,不再勤扫,任由落叶一层一层铺满殿前的空地,就像铺着金色的毯子。树叶落尽之后,银杏的枝丫如同在天空刻下铁骨铮铮般的版画图案,也挺令人震撼呢。春天到来的时候,便是万物复苏之时,银杏长出新绿,给光秃秃的枝丫化上生机勃勃的美妆。到了夏日,高大的银杏被浓绿的树冠膨胀出更加巨大的模样,视觉冲击力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银杏对于双杏寺的意义已不止树木那么简单,它与寺院长久陪伴,产生了很多传说,以至于在人们的印象里,银杏有着非凡的灵气,能为大家带来好运。据传有位姑娘学了三年裁缝,始终无法学会,一日她听人指点,到银杏树下叩拜半天,此后便变得心灵手巧,裁剪衣服得心应手。
双杏寺的传说除了平民百姓的故事,还有一位封疆大吏,他便是清代云贵总督杨名时。杨名时年轻时屡考屡败,十分苦恼,朋友朱诚忠建议他不妨去双杏寺祈求城隍指点迷津。杨明时便步行五十余里来到双杏寺,在城隍面前焚香点烛,求得了上上签,晚上又梦见城隍,城隍安慰他,有志者事竟成。他牢记指点,来年继续赶考,终于金榜题名,被封为云南巡抚。临行前,他特意到双杏寺烧香还愿,感谢保佑之恩。
游客参观双杏寺
双杏寺的人间烟火味还在于其与周围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以前每年七八月间,双杏寺周边百姓会举行一次城隍出会,这是双杏寺最大的佛事,场面壮观,规模宏大。一般历时三天,以双杏寺为中心,巡游平凝沙一周。
了解了双杏寺的这些故事,当你去双杏寺时,会不会有种特别的暖意沁入心间呢?
延伸阅读
文稿统筹丨市政协文化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