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六大专业遭高校集体“下架”,未来就业路在何方?

文摘   2024-12-07 14:30   山东  

“选专业真是个玄学,选错了,不仅毕业没工作,连专业都要被学校直接删档重启!”最近,高校撤销专业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专业被高校“集体下架”,就像电视剧里的配角,一声不吭就领了盒饭。专业的“上新”与“下架”这场大戏,到底是高校的“自我纠错”,还是社会需求的晴雨表?

专业撤销这事儿,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意思是:哪个专业就业率低、市场认同感差,就要被及时“优化”甚至“砍掉”。从2019年到2023年,全国高校撤销的本科专业数量暴涨了近5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专业淘汰的真相:就业难不是唯一理由

先别急着给专业贴标签,说它们“烂”“没未来”。其实,专业被撤销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就业率太低,大树底下不长草 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连续多年霸占“撤销榜”的榜首。为什么?因为这个专业听名字很唬人,实操性却很弱,毕业生去当公务员吧,竞争不过其他专业;转去企业吧,专业技术含量又不够,干啥啥不行,混职场全靠拼脸皮和悟性。你说,这种专业不砍,留着当摆设吗?

   

社会需求变了,专业匹配不上了 拿“服装与服饰设计”来说,曾经是艺术生的梦想,结果现在市场饱和,行业内卷严重。很多人学了四年,最后发现自己连淘宝店的设计图都画不过AI。再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十年前简直是大热门,如今却连招生都很困难,因为市场需要的是更细分、更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一个“万金油”式的学科。

学校自己作死,盲目跟风开专业 有的高校喜欢蹭热点,看到哪个行业火爆,就赶紧开设相关专业,还没来得及研究市场需求,就匆匆上马。等到发现学生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才后知后觉地撤销。比如某大学的“酿酒工程”专业,刚开设时轰轰烈烈,结果几年后发现连酒厂都不收毕业生,最后只能把资源整合到生物工程中。

专业“上新”与“下架”背后的逻辑:不是淘汰,是升级

有人说,专业被撤销,是高校的“失败”。其实不然,这更像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就像手机从功能机进化到智能机,专业的调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增专业,更贴合国家战略 你看这几年新增的专业:未来机器人、安全生产监管、乡村治理、生物统计学……一个比一个“高大上”。这些专业的设置,完全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急需,比如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换句话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已经开始“量体裁衣”了。

淘汰旧专业,优化资源配置 一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师资、资金、实验设备等等,不能被“吃白饭”的专业占着。把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撤掉,腾出空间给更有潜力的新专业,这对学生和学校都是好事。再说了,那些被撤销的专业,大多在招生时早已“凉凉”,关停它们,只是给它们一个“体面的离场”。

选专业,别只盯着“热门”二字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和家长开始慌了:“选个专业都这么难,万一选了个‘下架’的怎么办?”别急,选专业确实是一门艺术,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看行业趋势,选有前景的专业 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这些领域目前都在快速发展,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也别一窝蜂地扎堆,热门专业过几年可能就会饱和。    

选学校的“王牌专业” 别看专业名字多么高大上,关键要看学校在这个领域有没有“话语权”。比如某些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制造”,虽然听起来传统,但因为学校实力强,就业率反而很高。

结合兴趣和实际能力 专业热门不代表适合你。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了一个完全没兴趣的专业,四年下来只会痛不欲生。

关注新增专业,抓住“捡漏”机会 新增专业通常没有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作为参考,但这些专业往往师资力量雄厚,未来就业潜力很大。如果你愿意挑战,可以考虑报考。

专业调整背后的深意:高校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归根结底,专业的“上新”与“下架”,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这种“双向奔赴”,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也让社会获得了更精准的“供给”。

不过,高校的专业调整还需要更科学、更透明。比如,撤销专业时,应该提前公示,并为在读学生提供合理的转专业或过渡方案;新增专业时,也要充分调研市场需求,避免“一窝蜂”上马。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现在的专业被撤销了,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高考生,你会选一个“热门”专业,还是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对此你怎么看?

    

薄荷与鹿
终身学习,陪伴成长,愿与你一同探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