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叹息的老牌重点大学!因地理位置而兴,又因此而衰弱……

文摘   2024-11-29 14:29   山东  

兰州大学,这所曾被誉为西北高教明珠的老牌重点大学,如今正经历“地理位置兴盛,又因地理位置衰弱”的尴尬命运。从“一门八院士”到排名38,是什么让这匹“瘦死的骆驼”逐渐掉队?

提起兰州大学,老一辈人会肃然起敬: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兰州大学凭借着硬核的科研实力和人才梯队,硬是在资源匮乏的西北杀出了一条学术血路,创造了令全国高校叹服的“兰大现象”。

当年,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辉煌堪称传奇——一门学科培养出8位“两院”院士,“一门八院士”的金字招牌不仅让兰州大学扬名国内,更是让西北的学术地图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2年、1993年,兰州大学的SCI收录论文数量甚至仅次于清华、北大,位列全国第三。彼时的兰州大学,真可谓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但如今,再看兰州大学的现状,着实令人唏嘘。2024年的软科榜单上,兰州大学排名第38位,早已跌出30强,甚至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均经费排名也垫底,位列第51位。更扎心的是,在高考录取中,兰州大学的全国物理类平均录取分数线仅排第50位。这个从前的“西北学术巨星”,如今在各项指标中全面掉队。

那么,是什么让兰州大学辉煌不再?有人说,是“地理位置”这把双刃剑。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战略,兰州大学得以迅速崛起。作为西北中心城市的兰州,当时吸引了全国一大批顶尖学者和高端人才扎根。程溥、韦镜权等一众大牛,带着“拓荒精神”奔赴兰州,为兰大的学科建设打下了牢固的根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转型,东西部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却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最突出的,就是人才流失问题。数据显示,兰州大学自主培养的一大批院士中,大多数选择了离开,奔赴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东部高校。曾经的王牌化学学科,也因为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而逐渐式微。显然,兰州大学在“招得进人,留不住人”这场战役中,输得一败涂地。    

当然,兰州大学也不是没努力过。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学校提出了“十四五发展规划”,试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异地校区。然而,教育部一纸“严控部属高校异地办学”的文件,直接堵住了兰大的“东扩”路。想要复制西南交大在峨眉山外设校区的模式?不好意思,政策先卡死你。

退而求其次,兰州大学选择从研究生教育入手,试图通过“南通教育基地”“南京航空研究院”等项目在东部寻找突破口。但效果如何,尚未可知。

   

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兰州大学在努力自救,但资源的不对等依然让它步履维艰。2024年,兰州大学的预算仅为66.21亿元,在“双一流”高校中排名42位,远远落后于北京大学(491亿元)和清华大学(523亿元)。这种巨大的资源差距,让兰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很难与东部高校抗衡。

不过,话要说回来,兰州大学的衰落,真的是因为“地理位置”吗?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同样地处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同样位于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些高校不仅没有因为地理位置边缘化而衰退,反而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显然,“地理位置”只是兰州大学困境的“外因”,真正的“内伤”还在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模式。

兰州大学近年来的学科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理化学科,忽视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国际化办学上,也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最重要的是,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始终缺乏一套系统的、可持续的战略规划。

当然,兰州大学的现状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也不能对这所老牌重点大学失去信心。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学科建设水平来看,兰州大学依然位列全国前30,特别是地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仍是全国顶尖水平。

而且,兰州大学的困境,也折射出了中国高校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矛盾: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如何打破“资源匮乏、人才流失、学科落后”的恶性循环?这是兰州大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高教领域需要破解的难题

那最后我想问:兰州大学的兴衰,真的是“地理位置”的锅吗?在“资源”与“自救”之间,老牌高校如何找到自己的破局之路?对此你怎么看?    

薄荷与鹿
终身学习,陪伴成长,愿与你一同探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