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专船专运让新能源车过海更顺畅

时事   2025-01-31 11:04   湖北  






近日,记者来到湛江徐闻海安新港,港口内人来人往,车辆有序排队等待登船,现场忙碌却秩序井然。正在候船的旅客赵先生满脸笑意,主动和记者聊了起来:“我们家每年都会来海南岛度假过年,今年也不例外。这不,听说开通了新能源专班运输,方便又快捷,我们就把新能源车开过来了。一路过来,各个环节都安排得很妥当,目前一切都很顺利!”
而在2024年春运期间,琼州海峡过海新能源车曾因“一票难求”多次登上热搜。节前,许多新能源车主千里迢迢准备赶往海南过春节,却因买不到过海船票,被迫滞留港口。节后,海口新海港、秀英港附近酒店停车场内停满了新能源车,车主购买返程船票困难重重。甚至有旅客为不耽误节后工作,无奈花费近万元乘机离岛。
今年春运,新能源车过海是否还是“一票难求”?记者来到琼州海峡春运现场一探究竟。
滞留危机:2024年新能源车过海“一票难求”
琼州海峡过海运输季节性特征明显,尤其在春节前后,琼州海峡往往迎来客流量高峰。以2024年为例,平时日均运输旅客4.4万人、车辆1.3万台次;春运期间日均运输旅客12.1万人次、车辆2.8万台次,分别是平时的2.75倍、2.15倍。
根据海南出台的《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辆滚装运输作业指南》,对新能源车辆在船上停放位置、数量都有严格限制,单航次每艘货船运载的新能源汽车不得超过18辆,导致新能源车较燃油车待渡时间更长,船票更难买。
专家指出,政府部门之所以对新能源车采取严格管控措施,主要是出于对电池自燃业内隐患的担忧。“锂电池的特性导致一旦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在短时间内扑灭,再由于海上滚装运输的特殊性质,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时,记者了解到,2024年春运期间由于雾天停运导致码头内滞留了大量车客。尽管轮渡公司全力推行预约过海机制,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遭遇了较大阻碍。
为答好2025年春运“答卷”,琼州海峡两岸交通部门实施一系列举措,直击运输“痛点”“堵点”,托举春运温暖旅途。记者从海峡股份获悉,当前琼州海峡过海推行全面“预约过海”和船票预售模式,从2024年12月31日开始,琼州海峡执行出岛船票提前30天预售、进岛船票提前15天预售。在提升运力方面,相关部门通过对海安新港、秀英港、北海国际客运港部分泊位实施升级改造。同时,在春运高峰时段,启用海安港和秀英港的应急泊位,有效缓解了运输压力,保障了港口的高效运转。
同时,航运企业根据船舶满负荷运行的需求,合理增加船员配备,确保船舶在春运期间能够“人休船不休”,稳定发班,充分挖掘每艘船舶的运输潜力。海口至徐闻间航线采取“班轮化班期+加班”模式,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客流预测,预计日均发班270班以上,在春运高峰期,更是具备日开行340班以上的强大运输能力。
直击痛点:新能源汽车过海运输升级至3.0模式
1月8日上午,琼州海峡第二艘新能源车辆专用运输船舶“绿源二号”轮装载商品车从海安新港开出,顺利完成首航任务。今年春运期间,“绿源二号”将与“绿源一号”一起列入琼州海峡新能源汽车专班运输序列,为琼州海峡新能源汽车过海运输释放更大运能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绿源一号’和‘绿源二号’的投入使用,标志着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过海运输模式成功完成第三次迭代升级。”海口海事局危防中心四级主办赵强介绍。
在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过海方面,运输模式历经变革与创新,不断迭代升级。2022年,采用的是第一代运输模式,也就是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混装的运输模式。2023年至2024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运输的特殊需求,琼州海峡迎来了第二代运输模式——新能源汽车“专船专班”运输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在今年,运输模式迎来了新的飞跃,第三代运输模式正式登场,即新能源汽车专用运输船型运输模式。
“第三代运输模式使用经过改装后的平板驳船型船舶来运输新能源汽车过海,并且同样采用‘人车分装’的运行模式,新能源汽车由专用船舶运输,司机及随车人员则由配套客滚船运输。这种运输模式的单船运力在160—180 辆之间,大幅提升了运输能力,为新能源汽车的高效运输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赵强介绍。
为了确保春运期间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安全顺畅,海口海事局也在积极行动。据海口海事局安检员聂守亮介绍,2025年春运期间,海口海事局将强化新能源车辆滚装运输安全监管。一方面,督促企业根据《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辆滚装运输作业指南》制定平板驳载运新能源车辆运输方案、应急预案及落实增加配备消防器材等要求。另一方面,强化新能源车辆滚装运输现场监督检查,做到每船必检,全力保障春运期间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安全顺畅发展。
精准破局:加强电池监控防患于未“燃”
2023年7月26日,荷兰阿默兰海域附近的一艘货轮起火,货轮共载有3783辆汽车,其中包括498辆电动汽车,起火原因据报道称是电动汽车自燃引发的。消息一出,瞬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不禁心生疑虑:新能源车真的“更危险”吗?
关于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谁更易自燃,数据能给出客观答案。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自燃车辆中,燃油车有18360辆,新能源有640辆。燃油车保有量按31771万计算,自燃率约万分之0.58;新能源车保有量按1445.2万计算,自燃率约万分之0.44,新能源车着火概率低于燃油车。电动汽车的着火率其实与燃油车相当。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一旦着火,超过一半的火灾是由电池或连接线路起火引起的,不当使用和维护往往是罪魁祸首。
随着琼州海峡新能源汽车滚装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其运输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隐患问题也亟待破解。
在中国航海学会2024年“新能源车水路运输安全”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林倪博士指出:“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大部分原因在于电池起火。”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通常是由一些滥用条件导致的,像机械方面的针刺、挤压、冲撞,热方面的外界高温、火焰烤燃,电方面的过充过放等,这些情况都会引发一系列放热反应,致使温度升高,而高温又会反过来加速放热反应。
在海上运输过程中,船舶会受到海浪、海风等多种外力作用而产生晃动、摇摆和颠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在受到外力撞击或被尖锐物品刺穿时,可能导致内部结构受损,从而引发热失控。
面对这些问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学东给出了专业建议。他指出,运输过程中应提出差异化的荷电量限制。李学东解释道:“较高的荷电量往往意味更高的热释放效率和峰值,即火灾发展得更快和燃烧得更猛烈,同时起火的概率更高。”
此外,李学东还强调要加强电池状况检测预警技术和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电池热失控初期隐蔽性非常强,现有的烟感、温感和图像式探测器等现有火灾探测手段都难以及时发现锂电池热失控的征兆。李学东建议,对国内滚装客船运输在用电汽车,可以借助国家大数据监管平台开展状况检测。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动态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正在制定中。该标准涉及多项安全检测预警指标,动力电池火灾的及时预警便是其中一项关键要点。一旦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捕捉到相关报警信息,便会即刻启动后续流程,迅速通知相关部门和企业,促使其针对电池包的健康状态展开更深入、更细致的检测,以此确保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




中国水运报送福利啦!

精品文创

暖心发放

参与方式:①在中国水运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点击“赞”“留言”;②每月“点赞”“留言”总量前5名的粉丝将获得好礼1,共计10份获奖名单次月1日在此公布。数据由中国水运报后台自动统计。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全媒记者 龙巍 张植凡

责编:杨瑾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中国水运报
《中国水运报》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