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沧州日报》宣传报道张会亭镇现代农业园区茴香产业壮大发展情况。
盐碱地里香味浓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兴县张会亭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看到几位工人正在收割茴香。只见她们并未将茴香连根拔起,而是像割韭菜一样,把茴香的根留在了土壤里。
“我们种植的是多刀茴香。播下茴香籽后,约过两个月,在茴香长到38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割头刀了。留下根,茴香能继续生长。只要管理得当,每过30天工人就能割一次,一个生长季下来,约能收上6刀茴香。”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负责人刘雪竣说,这种方式收获的茴香更加鲜嫩。
多刀茴香是张会亭镇的特色农产品。张会亭镇有60多年的多刀茴香种植历史,农户种植的一直是多年前的老品种。每年秋季,农户会把露天茴香的根挖出来,放到窖里悉心储存,等到第二年春季,再把根种在地里,一刀也不割,直到秋季打籽留种。
为守住这盐碱地的特色老品种,张会亭镇不断加强种子保护,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了多刀茴香种子商标。“虽然我镇的不少耕地是轻度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适合种植茴香。通过露天种植和棚室种植,我镇可全年面向市场供应多刀茴香。”张会亭镇副镇长王瑞鸿介绍。
他说,由于品种特殊,再加上产自盐碱地,多刀茴香浓郁,吃起来别有风味。不仅如此,因为香味浓郁、抗逆性强,多刀茴香不招虫害、少染病害,因此品质格外好。目前,张会亭镇的多刀茴香已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蔬菜”,获得了“沧州时蔬”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
为了保持多刀茴香的优良品质,张会镇还制定了《多刀茴香绿色种植规程》 ,从品种选择、播种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化管控。此外,《盐碱地多刀茴香栽培技术规程》也已经被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对于提升盐碱地多刀茴香产品质量、促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建社共发展
在海兴县张会亭镇现代农业园区的道路两侧,一排排温室大棚在田野中十分醒目。
“为带动村民们增收,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我镇积极打造特色产业联合社,相继谋划、建设了75个温室大棚。”张会亭镇党委书记李岳晓说,“原先多刀茴香都是农户们小规模散种,产业化发展受限。建起温室大棚规模化发展后,我镇积极引导联合社打造多刀茴香种植区,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统一种子、统一农资、统一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和产品品质。”
李岳晓讲到的特色产业联合社,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由致富带动能力强的村党支部牵头、各村党支部领办的村合作社联合建立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把原本分散到各村的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整合使用,还能发挥统一管理优势,推动特色多刀茴香产业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
202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张会亭镇双庙村、南齐村、北齐村等10个村率先“组团”发展,成立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在北齐村流转了220多亩土地,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随着多刀茴香种植收益的水涨船高,去年,加入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的10个村庄分别分红3.5万元。看到多刀茴香不仅“铺”绿了盐碱地,还帮各村“敲”开了“致富门”,张会亭镇党委、政府继续统筹谋划,鼓励更多村庄跨村共建,构建协同连片发展带。去年,另有5个村庄成立了聚农福蔬菜种植联合社,建起15个温室大棚,加入多刀茴香种植队伍。今年,又有10个村庄成立了康利蔬菜种植联合社,建起了30个温室大棚。
“随着土地流转、棚室建设的不断推进,现在我镇的多刀茴香种植面积接近千亩。目前,多刀茴香种植区已被确定为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级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李岳晓说。
净菜茴香俏商超
在海兴县张会亭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南齐新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几位工人正忙着择掉茴香上的杂叶、黄叶,然后按照每袋装0.5公斤茴香的标准用保鲜袋分装。
“我的合作社主要负责向农户和联合社收购茴香,再对接商超,销售净菜茴香。被加工成净菜后,每公斤茴香能多卖几元钱,还供不应求。”南齐新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长岩介绍,“消费者把茴香买回家,直接清洗、加工,省去不少麻烦。”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将净菜茴香的相关信息录入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并生成二维码贴在保鲜袋上,让消费者能追溯产品信息、企业信息等。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合作社还引进了自动化包装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快速对茴香进行包装、称重、贴标,一小时就能包装500公斤茴香。
“这两年,园区还给我们合作社新建了保鲜冷库,让产业化发展有了‘保鲜膜’。”齐长岩说,茴香保鲜期短,尤其在夏季,储存是个难题。现在有了保鲜冷库,茴香能够保鲜,再加上精细加工,品质提高了一大截。
目前,南齐新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净菜茴香除了卖到我市几家大型商超,还销往北京、石家庄等地的连锁超市。济南的客户也联系齐长岩,计划销售合作社的净菜茴香。
“今年,我镇的多刀茴香种植区被认定为‘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接下来,镇里计划再向上级申请建设1座保鲜冷库与1个电商中心,希望能通过不断完善加工、储藏、销售环节,提高净菜茴香的品质,让多刀茴香进入更多好市场,进一步助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李岳晓期待着。
集体村民双增收
多刀茴香产业发展红火,也拓宽了园区内农户的增收渠道。
在南齐新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净菜茴香的几名工人都是周边村庄的妇女。
“我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不便去更远的地方打工,来合作社干活时间自由,一个月能挣2000来块钱补贴家用。”双庙村村民李红霞说。
被带动起来的不止这些人。自多年前开始,张会亭镇多刀茴香产业就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对接市场、合作社培训技术,让北齐村、双庙村的不少农户通过种植多刀茴香增收。
近两年,通过跨村共建特色产业联合社,张会亭镇多刀茴香产业又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新模式。特色产业联合社大规模流转土地,每亩地支付给农户800元。这样一来,农户不仅可以“旱涝保收”,还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再挣一份工资。
“有了规模优势,茴香的销路广了,身价也比以前高了少。刨去各项成本,每亩地每年的种植收益达到一两万元。”刘雪竣说,“今年,我村的一个妇女,看到在露天地里种植多刀茴香的收益好,雇人种植了10多亩地茴香,每亩地收入2万余元。”
不仅如此,附近的群众到多刀茴香种植基地打工,单是割茴香,一天能收入近百元。目前,多刀茴香产业已帮助附近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地里收成好,村里的变化也不小。近两年,村集体每年增收数万元,用这些钱为村里换了路灯、修了排水沟。村庄更干净、宜居,大伙儿十分高兴。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多刀茴香的种植管理,让村集体多增收,为村民们谋更多福利。”作为双庙村的党支部书记,刘雪竣筹划着全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