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新河起自山东武城县四女寺闸口,向东北经德州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县入渤海湾。全长230公里。为河北省与山东省界河。
漳卫新河是一条行洪河道,最大设计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漳卫新河在南皮境内13.4公里,流经寨子、潞灌两个乡镇。
漳卫新河原名鬲津河,是大禹治水时开挖疏通的九河之一,是沧州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河流。在远古的“九河时代”,古黄河下游分成9支,“呈扇形浩荡入海”,史书上有“九河所在,鬲津(河)最南,徒骇(河)最北”的记载。随着漫长岁月的推移,九河中的8条河流都已荡然无存,唯有鬲津河得以“幸存”下来,川流不息地继续分流和宣泄着古黄河大水,前后达数千年。
相传徐福即由此河乘船入海东渡日本。至唐宋时,黄河夺鬲津古河入海,一度成为宋辽、宋金之边界。后黄河南移,夺淮入海,此河遂逐渐湮没,变为废黄河,成为一时之患。至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建议开挖减河,泄水以平患。明朝永乐年以后,人们将来自山西的漳河和来自河南的卫河汇入鬲津河,初挖减河。至弘治3年,减河上口移至四女寺,并置闸,河遂名四女寺减河。后明清两代,河几度淤通,闸几度修废,至民国时,几成旱田,其害大矣。
1955年,对漳卫新河进行了扩挖改造,与其上游的四女寺减河统一命名为四女寺减河。原四女寺减河是一条长度只有十多华里的行洪河道,上接卫运河,下连鬲津河。1968年研究治理漳卫河时,定名为漳卫新河。1971年再次扩大治理时,改分洪为承泄卫运河洪水入海的主要河道,正式更名为漳卫新河。为利用河槽调蓄,服务于沿河农田灌溉,新建了辛集等六座拦河闸,可蓄水约1亿立方米。
漳卫新河流域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九达通衢"之德州、杂技之乡吴桥、徐福东渡之始千童镇,皆国之名镇;苏禄王墓、东光铁菩萨、碣石名山、板堂河故道、大口河入海口皆国之名胜;东方朔、李之仪、王翱、张之洞皆历史名人;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庆云海岛金山寺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