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你说巧不巧,黄山地区山峦叠嶂云出岫,溪泉相和风入松,数十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但是其中却鲜有大型猫科动物,诸如虎、豹等猛兽。如此一来,在黄山风景区西南部的一片洞天福地——由三十六巨峰之云门、桃花、浮丘三峰夹抱而成的峡谷地带,中国特有物种——黄山短尾猴,便成为了这里名符其实的山大王。
景色秀丽的黄山
黄山短尾猴一家
作为上海科技馆持续开发十余年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纪录片,自然不能错过这样的选题。摄制组从2023年春天开始,入驻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以浮溪为起点,向着周围的群山步步深入,只为寻找这群黄山的精灵。
出发前,老法师拍着我的肩膀说:“拍猴子比起拍其它野生动物,算是简单的了。猴子既不会长途迁徙,也不是昼伏夜出,你只要找到一群猴子盯着拍就行。”
我承认,一开始是我大意了。野生动物,就没有好拍的。
初到浮溪村是2023年的4月份,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住在村里的农家,早晨在安徽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指引下,扛着摄影器材,沿着山道徐徐上山。一路上山清水秀、胜景怡人,颇有些“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味道。约莫爬了20分钟,体力几乎不支。这时向导说“快到了”,我们振奋精神,咬牙快走两步,一座小亭子映入眼帘,依稀听到几声猴啸。原来,这是黄山灵长类野外观测基地的一个观测点。安徽大学的科研团队长期在这里做野外猴群的行为学研究。眼瞅着快到了,一位同事大叫一声,我们循声看去,这位同事的头发被淋湿了,再抬头寻找,尿完尿的肇事者跐溜一下在树枝间没了踪影。
顺着教授手指的方向,我们终于在林间看清了黄山短尾猴的真容。黄山短尾猴面阔体壮,长毛短尾。当我看到短得几乎看不出的尾巴时,不禁感慨“短尾猴名符其实”,没成想,这竟是个最大的误会。 早年间,动物学家根据短尾特性,认为这是生活在黄山地区的短尾猴种群,后来经过研究比对,发现黄山短尾猴并不属于短尾猴(种),而是藏酋猴(种)。两者都属于猕猴属,但个别器官形态有差异,且地理分布并无重叠,因此藏酋猴被确定为区别于短尾猴的独立物种。藏酋猴共有四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福建亚种、黄山亚种以及贵州亚种。黄山短尾猴即为藏酋猴黄山亚种。但是民间对于“黄山短尾猴”的称呼已经习惯,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中午时分,猴群密集出现在视野当中。原来,它们一天之中有两次觅食高峰——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中午正是猴群饭后玩耍的时间。我们抓紧机会开始拍摄,研究人员则开始观测记录。这本是个平淡无奇的工作场景,可我耳朵里总是传来一阵阵碎碎念,什么几点几分某某给某某理毛,几点几分某某向某某呈臀,几点几分某某打了某某……这不正是发生在我眼前的猴群的行为吗?难道说,研究人员已经能分清每只猴子了?!在科研团队持续40年的观测研究下,如今已经兼顾宏观的生态学研究和围微观的个体行为学研究。通过跟踪观测,研究人员甚至为猴群建立了详细的族谱!在我们拍摄的这个族群里,血统最尊贵的家族姓叶,另一个望族姓头,头姓还有两个支系。有了姓,名字则按照“春夏秋冬”“荣华富贵”来排辈分,最后一个字则根据性别特征来选,比如用明、昆、刚来给雄猴命名,用娟、红、雪来给雌猴命名。另外,青年雄性藏酋猴在成年之前常常会去别的群历练一番,因此每个猴群中总会有一些外来雄猴。这些猴的命名就用个体特征,比如“白眉”“断指”“歪鼻”之类。本就有点脸盲的我瞬间没了脾气,仿佛面前的每只猴都在问我同一个问题:尽管初来乍到的我们还完全分不清楚谁是谁,但好在总有些一目了然的区别,属于送分题:雄猴面青、体型宽大,雌猴面红、体型窄瘦,婴猴体白无毛,幼猴毛色金黄,成年猴毛色黑褐。几天之后,摄制组基本能够分辨出猴群的顺位高低了。猴群遵循一套严格的顺位等级制度。顺位越高,权力越大。猴王始终威风凛凛,在猴群中来回逡巡,不论是进食、社交还是交配,群猴莫敢不从。只要屁股一坐下,立刻就有谄媚的小猴上前给大王理毛,毕恭毕敬。我们将摄像头对准猴王和青年雄猴,期待着为以后的猴王争霸积累素材。几个月过去,天气越发炎热。尽管摄制组与猴群之间越发熟悉,但是拍到猴的几率却在肉眼可见地迅速下降。和科研人员一番攀谈我们得知,猴群的栖息海拔在600至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随着夏秋之际山中野果陆续成熟,猴群的觅食活动范围会显著扩大,在每个地方玩耍停留的时间也会缩短。
为了拍到素材,团队稍作休息,便扛上设备继续爬山。从山腰再往上已经无路可走,山壁陡峭难行,必须手脚并用、且走且爬。摄像师既要扛设备,又要爬山,不到10分钟就汗出如浆、腿脚发软。向导见我们辛苦,让我们到一旁的山泉边稍作休息。山泉清澈见底、叮咚有声,也是猴群的优质水源。顺着山泉艰难攀行了快一个钟头,终于来到了相对平坦的地带,视野骤然开阔起来。满眼尽是野茶树,山顶也感觉近在咫尺。我们四处张望,却一无所获。向导让我们少安毋躁,跳上一处大石,冲着天空“哦哦哦”地学起了猴啸。很快,四周传来此起彼伏的回应声。我们听不太真切,询问向导。向导向着对面山头一指:“就在那个山头。”
摄像师几乎崩溃。对面的山头就在眼前,可要想过去却难如登天。向导看出我们的为难,跟我们说:“你们就在这里休息一下,我去对面山头看看能不能把猴群赶过来。”向导从小在群山间与猴群为伴,这会儿没了我们拖累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我们衣服还没晒干,他已经窜到对面山坡上了。再过一会儿,就听见向导在对面山林中发出的猴啸声。我们赶紧架好机器严阵以待。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几只魁梧的身影就出现在了镜头里。一只雄猴在灌丛中翻找片刻,捏起一只昆虫,当着镜头的面塞进了嘴里。此前只拍到过猴吃树叶和果实的我们面面相觑,它还真是不挑食啊!
秋色渐浓,猴群躁动起来,为了争夺食物和交配权,族群内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激烈。秋季通常也是猴王更迭的高发季节。 我们重点关注了高顺位的几只雄猴,特别是猴王“圆脸”和老二“叶夏昆”,成功拍到了几次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打斗。可是朝夕相处的老大老二对于彼此的实力非常清楚,猴王始终技高一筹。猴群内没有可以撼动猴王地位的年轻雄猴,梦想中的猴王争霸大戏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渐渐蹉跎。
再拍到几次打斗后我们发现,尽管战斗无比残酷,但胜利者从不下杀手。就算败者身上伤痕累累,也总能苟全性命。有趣的是,战斗双方并不会因为一次打斗而变成终身的死敌,相反,失败者会在失败后主动接近胜利者,通过呈臀、理毛、爬跨等表示友好的行为与对方和解,而胜利者往往也会非常享受这一过程。科研团队的教授感慨说:再凶狠的猴也没有人类残暴。它们在争斗中很快就能意识到实力的差距并决出胜负。决出胜负只是为了决定权力的归属,而不会要对方的性命。相反,人类的冲突却往往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随着拍摄的深入,猴群对摄制组越来越熟悉。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是的,它们会神出鬼没偷东西——特别是当它觉得人类身上有食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尽可能掩盖自己的气味,减少随身的器材和背包,同时不带任何食物进山。
“亲密”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黄山迎来了2023年的暴雪,肃杀的冬季随之来临。当我们全副武装、踩着钉鞋再次进山拍摄的时候,猴群却不见踪迹。多日寻找无果,科研人员推测猴群应该在某个栖息地避寒。我们无奈,只得暂且下山等待时机。没过几天,研究团队传来消息,说原本的猴群分群了。当一个猴群的个体数量太多,以至于领地内的资源不足以满足猴群繁衍的时候,分群的行为就会发生。令人诧异的是,这次分群行动的发起者,竟然是曾经高居第一顺位的雌猴“叶红”。一想到秋天时还拍到她和猴王的亲密无间,短短数月,竟然带着二十几只亲信决然离去,不禁感慨万千。当然,摄像机再一次无缘记录下分群的发生——遗憾+1。经过分群事件,摄制组对于猴群的母系氏族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猴王是雄性,并掌握着最高的权力,雄猴因为更大更强壮,顺位也普遍比雌猴更高,但是,婴猴出生后只知道母亲是谁,并不知道父亲是谁,因此氏族内的血脉传承是由雌猴来完成的。雌猴与更强壮的雄猴交配,生出的小猴则会拥有更强壮的基因,这本身有利于种群的发展。所以,雌猴之间的顺位通常更为稳定,高顺位雌猴生出的贵族小猴天生就会拥有更高顺位。这也就不难理解分群事件为什么会是雌猴发起的了。在猴群中,雌猴凭借自己的血统,有一套独特的权力机制——民主决策。是的,在等级森严的猴群中,民主决策同样发挥着作用。高影响力的雌猴(通常是猴后)会针对食源地、夜宿地等关系到族群发展的大事做出决策——她会和猴王共同向一个方向走,然后停下观察猴群中的其它个体是否追随。如果过半的猴追随而来,那么投票成功,猴群会跟随领袖前往目的地。反之,如果多数猴不同意,则会有别的雌猴发起新的方向投票,直到民主决策生效为止。成功发起决策的雌猴将会得到氏族的肯定从而提升自己的顺位。2024年的春节临近,摄制组先后回家过节。就在冰天雪地的山林中,婴猴陆续出生了。当摄制组节后回到拍摄地,却得知我们错过了一只婴猴的意外死亡。死亡现场无人目睹,但研究人员观测到有好几天里,一只雌猴的怀中都抱着一只死婴。后来的某一天,护林员在山中找到了死婴的尸体。难怪有人说,纪录片就是遗憾的艺术。但还好,我们并非一无所获。摄制组一路冒雪追踪跋涉,终于找到了一处猴群躲避风雪的场所。黄山短尾猴比较畏寒,他们会以家庭为单位,将小猴围在最中间抱团取暖。面对同样饥饿、不时在空中盘桓的猛禽,猴王一马当先攀上树冠,对着天空凶猛嘶吼预警,以此保护族群中的幼猴。从他们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个体的竞争只是插曲,群体的合作才是主题。
转眼间,冰雪消融,冬去春归。随着婴儿潮的出生,种群又一次壮大了起来。婴猴开始尝试探索世界,母亲则拽着婴猴的一只腿,保护孩子的安全。稍大的幼猴们在树上嬉戏打闹,模仿学习成年猴的各种行为礼仪。孩子一多,拍摄到黄山短尾猴一种独特行为——架桥的几率自然也就增多了。所谓“架桥”,是一种独特的示好行为。当一只猴想对另一只猴示好的时候,它会抱过一只雄性幼猴(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呈递到对方面前,让对方舔舐幼猴的生殖器。这种行为在猴群中是一种崇高的礼仪,能够很快地增进双方的感情。经研究,这似乎是猕猴属的一种特有的礼仪行为。
经过一年的跟踪拍摄,我们在山崖上一次次滑倒摔伤,被毒虫蜇咬,与暴雪封山竞速赛跑,驱车绕遍了黄山周围的山头村落,也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如今,纪录片已经进入到后期剪辑阶段。当我们回看素材、着手剪辑的时候,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和一个个熟悉的行为不断勾起我们的回忆。在和地核桌游工作室沟通之后,我们同设计师一起,以个体竞争与合作为核心,设计了一套上手简单同时颇具策略性和娱乐性的科学桌游——猴猴玩啊。游戏以纪录片素材为基底,将黄山短尾猴的行为绘制成妙趣横生的卡牌,围绕“诈唬”的核心玩法构建了一个既拟真又有趣的黄山短尾猴的世界。如今,《猴猴玩啊》正在摩点平台众筹。希望这款科学桌游能和纪录片一起,将黄山短尾猴的精彩世界带到每一个人的身旁。
作者:黄洵杰,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导演
科学审核:张通,安徽大学生态学,博士
编辑:HYJ
— END —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