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往往是重污染天气易发多发时段。2025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形势如何,是否会出现大范围污染过程,可能的污染成因是什么?在本期专家解读中,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将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春节期间,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常有发生。2018—2024年的农历除夕夜间至正月初一凌晨,多地PM2.5浓度快速上升,全国平均PM2.5小时浓度峰值超过100微克/立方米;除2022年出现重污染天的城市较少,其他年份的除夕至初一,全国约两成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气。
特别是2024年,全国近1/3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约3/4城市PM2.5小时浓度峰值达到短时重度污染(参照日均评价标准)。2024年2月9–10日(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全国250余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鞍山、本溪、呼和浩特等10个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全国共1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出现PM2.5重污染天,41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天,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579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程度创“新高”。
2018—2024年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全国平均PM2.5小时浓度演变
2024年正月初一凌晨1时全国PM2.5小时浓度分布
一方面,春节期间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春节处于秋冬季,静稳高湿天气发生概率高,很容易诱发污染过程甚至重污染天气。以2020年春节为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持续近5天的近地面弱偏南风,夜间至上午接近100%的相对湿度,以及上下温差超过10℃的贴地逆温。持续偏南风使得河北、山东及河南的污染物在2—3米/秒的风场作用下向北输送,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山前城市风速降至不足1米/秒,导致区域输送的污染物不断累积,推高PM2.5浓度,京津冀中部出现持续一周左右的PM2.5重污染天气。另一方面,烟花爆竹燃放是春节期间重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在五成以上;在除夕夜间至初一凌晨烟花爆竹对部分城市PM2.5污染贡献可达八成以上。以2024年春节期间为例,基于空气质量监测和PM2.5组分数据,分析重点地区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污染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中,32个出现PM2.5重污染天,其中13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天;典型城市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污染贡献超七成,部分时段达九成。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市PM2.5小时浓度峰值达60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时段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污染贡献约为80%~85%,烟花爆竹示踪组分浓度明显升高,在PM2.5中占比达到75%~80%;河南省平顶山市PM2.5小时浓度峰值达1046微克/立方米,烟花爆竹燃放贡献约为90%,示踪组分占比在75%~80%左右。长三角地区中,15个城市出现PM2.5重污染天,其中徐州、宿迁、淮北3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天;汾渭平原中,5个城市出现PM2.5重污染天,1个城市(太原)出现严重污染天。在重污染时段,长三角和汾渭平原典型城市烟花爆竹燃放贡献比例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基本相似。石家庄市PM2.5与主要组分浓度时序变化特征
除夕白天起,我国大部扩散条件开始转差,存在烟花爆竹污染持续滞留的风险,预计将形成三天左右中至重度污染过程,初三起受冷空气自北向南逐步影响,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最新预测预报结果显示,随着1月26—27日强冷空气系统逐步东移入海,28日(农历除夕)白天起,我国除东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大气扩散条件开始转差,夜间起地面风速明显减弱,29日(正月初一)整体维持静稳,30日(初二)除华北、长三角及西部部分区域存在扰动外,全国总体仍以静稳特征为主。受此影响,如除夕及初一出现集中烟花爆竹燃放,预计我国大部地区可形成持续3天左右的污染过程,东北大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中西部、两湖地区、川渝及天山北坡城市群预计将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个别城市有出现严重污染的风险。31日(初三)起,随北部冷高压系统逐步南下,我国大部地区扩散条件自北向南显著改善,在2月1—4日(初四至初七)天气系统的持续活跃影响下,全国大部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至良好水平,期间部分城市预计仍将受到零星烟花燃放影响,有出现短时中度或以上污染的风险。
国内外均有研究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少放或不燃放烟花爆竹可以明显降低PM2.5短期暴露健康风险。科学认识烟花爆竹燃放的影响,建议在春节期间,依法依规按照各地禁限放政策在划定燃放区有序燃放,主动减少或不燃放环境影响大的烟花爆竹,积极倡导清新绿色过节氛围,为减少春节期间重污染天气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一份贡献。来源 | 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
一审 | 彭 鹃
二审 | 钟 宇
三审 | 赖颖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