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云文
赵红卫 男,1966年出生,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红卫大学毕业进入近代物理所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怀揣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与坚持,勤勉敬业,矢志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是国际离子加速器领域知名学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赵红卫和他领导的团队在强流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电子冷却、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使我国在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产生和连续波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这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型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核物理前沿基础研究、重离子肿瘤治疗、核废料嬗变研究和医用同位素产生等方面,为核物理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离子加速器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和甘肃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赵红卫在科研工作中敢于争先、勇于创新。为了满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重离子加速器等的需要,他带领团队提出了原创的高电荷态等离子体磁约束结构、磁场新构形、微波馈入新方法等。在国外同行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巨大挑战下,赵红卫带领团队一步步探索,反复实验验证,经过长期的攻关,解决了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产生和引出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全超导、全永磁、蒸发冷却新型强流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和激光离子源,将离子源产生的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提高了约两个量级,产生并不断刷新一批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的世界纪录。这对基于重离子加速器的核物理和原子物理等领域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和团队开展的研究也引领着国际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产生及ECR离子源技术发展。由于赵红卫在离子源领域的成就和突出贡献,他获得2009年度国际离子源领域最高奖“明亮奖(Brightness Award)”。赵红卫坚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将个人学术追求主动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他积极探索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他负责研制成功高性价比紧凑型回旋加速器注入器,为我国首台重离子治癌专用装置的自主研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领导团队研制成功国际上束流强度和束流功率最高的连续波质子束超导直线加速器,为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宽谱高通量中子源、同位素制备等重要应用奠定基础。他负责了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位素及靶向药物制备技术,积极推动同位素应用,在解决相关卡脖子问题保障我国同位素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力争为甘肃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尽心尽力为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近年来,赵红卫先后主持或负责多个重大项目,如: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国家“九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工程”高电荷态离子源、注入器改造和电子冷却三个分系统设计及建造、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重离子肿瘤治疗示范装置注入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注入器II-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设计和建造、科技部“973”项目“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先导研究”、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超导直线加速器注入器系统、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基于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靶向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建设等。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获得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荣誉。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赵红卫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个重大项目能够顺利推进,背后是赵红卫及其团队的默默坚守;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得以突破,离不开赵红卫与他的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和攻坚克难。如今,赵红卫院士仍带领他的团队奋战在科研一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来源丨甘肃科技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