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支边援藏校友的感人事迹,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嘱托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老西藏精神的生动案例,是我们福信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与传承。
人物介绍
张建明,男,汉族,湖南湘潭人,1976年10月出生,1992年9月入读福建地质学校(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1996年6月在母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7月毕业,他受学校前12位学长无私奉献支援西藏边疆地区壮举的鼓舞,申请支援西藏,在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大队)参加工作,现工龄28年,任项目负责,职称经济师。
主要工作简历如下:
1.1996年8月至1997年3月:大队后勤科,主要负责物资设备计划、采购、台帐等工作;
2.1997年3月至1998年3月:大队党群办,主要负责大队党政工团相关日常工作;
3.1998年3月至2004年3月:大队与西藏改则县合作的西藏力源黄金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物资设备管理、与改则县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行政管理等工作;
4.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大队西藏安多县锑矿普查项目,主要负责项目后勤保障、采样管理等工作;
5.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大队水文公司合作的西藏君建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代表大队参与公司管理,负责基地建设、生产流程监督、物资设备保障、成品销售等工作;
6.2009年3月至2023年5月:大队与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合作的地名普查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主要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技术监督等;
7.2023年6月至今:大队水环院承担的拉萨市南北山绿化配套水利设施施工维护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主要负责水利设施工程修建、运行维护、工程结算等工作。
人物事迹
张建明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投身海拔高、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的西藏地质队伍;秉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积极投入一线,不畏艰辛,长期坚持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那曲等地区的无人区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努力进取,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单位和同事们的认可,多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较好地树立和维护了福建信息学院地校人的形象。近三十年来,在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和无数可敬的地质人一样经历很多事情,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荒野独自坚守10天的张建明
1998年7月,正值西藏雨季,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本来无路的荒郊更显泥泞,平时通行的泥路上沟壑纵横。恰逢张建明为保障工地生产生活需要,押送一车柴油前往阿里地区改则县工地。整个荒野只有一车二人。沉重的汽车在越沟时打滑,无法前行。心生恐慌的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传动轴断裂。无过往车辆和百姓,无通讯,只能等。等什么呢?不知道,遇到什么等什么,也有可能什么都等不到。车上只有出发时采购的方便面、馒头、矿泉水。在等待1天后,好运降临,一个当地老百姓去班戈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善良的老百姓带着驾驶员到县城购买配件,建明一人只身守车守油。这一等就是10天。10天里,没有一个人路过,当初的老百姓也没有返回,可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绕行了其它路线。他吃完了所有食物,只能在1千多米外的湖边抓食生鱼、喝苦涩的湖水度日。10天后,驾驶员从县城雇了一辆摩托车,买回了配件,带来了食物,经过询问才得知,班戈县城没有配件,驾驶员去往那曲县才买得,在合力换好配件后,二人才回到工地。10天里,建明没有绝望,他说“我知道,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类似情况时有发生,总会有希望”。
突遇暴雪冷静组织撤离的张建明
1999年10月,按照大队要求,张建明所在的黄金开发公司从阿里地区改则县撤队。撤离途中突遇暴雪,导致车辆无法行驶。整个车队及60余人滞留在青藏公路边沿达4天4夜。他负责撤队事宜。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雪,他克服自身的恐慌,以保障生命、安全返队为目标,检查现有物资用品,冷静组织人员,沉着克服困难。首先,他组织仅有几个同样冷静的人员,安抚惊慌的队伍,让大家树立“组织必定保障生命安全”的信念、利用现有物资设备自救的决心。通过安抚动员,大家全体上阵,用汽油喷灯烧雪水,保障体能;克服平时的生活习惯,用糌粑果腹,恢复自救动力;用苫布御寒,度过零下30多度的寒夜。最终,拨得云开见日出,等来烈日,晒化了积雪,车辆方才通行。全员自救保证了无一伤亡,车队安全返回大队。返队途中,看着道路两旁冻死的黄羊、鸟雀,大家沉默无语。
细心抢救同事的张建明
2006年11月,因工作需要,张建明与同事甘工乘单位派车前往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处理民爆用品。冬日的那曲,虽有太阳照射,但路是冰的,水是冰的,风也是气温低至零下30-40度,矿泉水和红牛要在中午烈日下才有所融化。他们一行颠簸4天到达目的地。连日寒风和少有饮食,同事甘工在接近双湖时已微有感冒,到达双湖后,感冒在半日内加重,引发肺水肿。来过高原的人都知道,肺水肿是高原主要病症,肺水肿症发4个小时内,如无对症的治疗,致命机率高达90%以上。双湖特别区交通偏远,平均海拔4600米,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甘工病发时已次日凌晨4点,他自觉难受,即刻叫醒建明,建明立即爬起,披上羊皮大衣,照亮电筒(夜无电)步行前往800米外的县医院,驾驶员留在招待所照看甘工。黑夜的800米,路无一人,街道上尽是栖息的野狗和牦牛。靠着微弱的电筒光束,克服恐惧,建明终于找到了医院的大门。但是,大门上铁链紧锁,整个医院一片漆黑,建明没有放弃,绕医院围墙大声呼叫医生。根据多年野外工作的经验,建明知道医院肯定有医生值守。功夫不负有心人,值班医生终于打亮电筒,出来开门了。简单的介绍情况后,两人立即赶到招待所,为甘工输液治疗。20分钟后,看着甘工脸色渐转正常,建明终于放下心来。甘工笑着说:“谢谢建明!不瞒你说,刚才我一直握着手机,拨好了老婆的号码,准备随时交待后事了”。事后,他们得知值班医生姓惠,之后每年建明他们再去双湖特别区,都要带点礼品以示感谢。
类似的事情常有发生。2007年10月,建明与同事董工前往双湖特别区海拔5200米的工地处理设备事宜。因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只用了两天就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赶了近千公里。由于连路颠簸,加之路途无饭馆,只是吃了点自己带的冷硬食物,到工地还没来得及喝口热水,董工突然脸色苍白,头冒虚汗,捂肚蹲地,直呼疼痛。建明一看情形不对,在喂了董工一点温水后,让驾驶员给车辆加满油,即刻连夜出工地,赶往最近具备医疗条件的那曲地区,他们以最快速度赶路。经过一夜的颠簸,终于在次日11点赶到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经检查,董工因肠胃不好,加之食用硬冷食物和一路颠簸,引发了急性肠梗阻。经过3天治疗,董工才脱离了危险,建明又立即陪同董工坐火车赶往医疗条件更好的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继续住院治疗。
哪里需要哪里亮的张建明
2006年至2009年,张建明根据大队安排,代表大队参与合作公司西藏君建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管理,负责基地建设、生产流程监督、物资设备保障、成品销售等工作。4年合作运行期间,他在维护大队合作利益的同时,虚心请教学习,很快融入工作氛围,积极投入公司管理和运作,善于思考,提出合适的管理工作建议,身先士卒,不辞辛劳,是大家眼中的“舍命郎”,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可,维护了大队的形象。因运作原因,公司于2009年重组,大队拟抽调参与合作管理的人员到其他项目工作,他是合作方唯一要求挽留的人员。
2009年至2016年,根据国务院安排部署,全国各省市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和普查工作,西藏的地名普查由业务主管部门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完成。民政厅作为行政机构,无相应技术力量。在寻求技术合作中,地质五队脱颖而出,承接了地名普查技术支持任务,派建明等组成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西藏地名普查试点技术指导和服务。由于抽出的人员较少,建明在规划项目实施的同时,自学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业务,很快融入业务工作,结合西藏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野外工作时间少的实际情况,主动与民政厅沟通,调整了民政部普查技术安排,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亲自编写普查教材,跑遍了全区所有县区,行程十余万公里,实地培训、指导各县普查工作的开展。由于他在工作中科学谋划、身先士卒、全力投入,团队人员团结协作、不辞辛劳,西藏的地名普查成效多项指标位列全国前茅,得到了国家民政部表扬,建明于2014年荣获自治区“地名普查先进个人”荣誉。他及团队获得了民政厅高度褒奖,为项目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民政厅挽留他和团队负责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通过2年的不懈努力,他们项目组收集编纂地名21万余条,形成书籍单套23册,约3000万字,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编制,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完成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省份。民政厅还邀请建明参与了由民政部牵头部署的国家重点地名项目,因为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受到民政部办公厅书面表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ND
稿件来源:校友会
编辑:钟艳菲
初审:李林富(师)、余庶灏
二审:柯蓝(师)
终审:林劭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