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参加活动时,发现有位嘉宾的抬头是“资深媒体人”。请问怎样才算是“资深媒体人”,它有什么硬标准么?
哎呀不瞒您说,我以前出席活动的时候,也用过这个该死的抬头。
我说扯淡么。我离开传统媒体好多年了。而且我也不喜欢“媒体人”这个称呼。一个“工具”加上一个“人”,算什么身份表达呢。怎么不说汽车人桌子人铁锹人呢。
我说我是个编剧。或者是个博主。人家说不行,就要叫媒体人。客户和观众认这个。而且你一把年纪了,加个“资深”,大家就觉得更厉害了。
你看,它没什么像样的标准和门槛,就是一顶随便扣的帽子。含金量比附近野球场的“平阳五村库里”高不到哪里去。它太虚了。“资深”无非就是年纪大了,“媒体”只是一个载体。它的实际价值,远不如某某某文章的作者。
我现在更喜欢用一些具体项目作为抬头。比如《健康脱口秀》总编剧,或者《少年经济学院》作者,或者《给孩子的商业周刊》讲师,或者《小猫文学》创作人,或者《五分钟读懂朋友圈》主播……或者是一些相对实的身份,比如区里新联会的副会长啊,宠物服务业协会的理事啊……根据不同场合按需使用其中一两个就行。
那才是能代表自己,有标志性的身份。
“资深媒体人”,啧。实在太多了。
@人**吗:
按规划长大,一定能少走弯路吗?
这是音频平台后台“个人成长”系列里的打榜问题。我看到很多主播认认真真地进行了思辨,有些还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正方反方很热闹。
我就不一样了。我脱离三界,跳出五行,觉得题目里有一个天然的BUG。
就是“按规划”这个前提,在当今这个时代不存在。
比如,我读大学时,父母会给我做规划,哎呀,去某某报做到退休很好的。现在某某报早就不见了;再比如,我前些年做教培机构的课件时,心里也会琢磨,哎呀我这本事,怎么着在将来都是金牌课件师啊,结果教培机构也不见了;再再比如,前两年想出门时……这就不展开了。
有没有发现,“规划”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可能你去年想着今年的年夜饭要去某家饭店吃,现在去预定的时候发现饭店都没了。
有句老话叫“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需要的不是规划——我没那么厉害的远见,我需要的是应对变化的能力。
比如,当行业明显在走不可逆的下坡路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它,争取做点儿转型;比如,当新技术新工具出现的时候,能抱着好奇心用一用,不要到“不得不用”时成为无奈又痛苦的接收者……
什么直路弯路。我们都是走一段路,看一段路。
@小**间:我妈偶尔也会被人问路。。但有一次,一人问的路名太偏僻,她如实说不知道后,被当面嘲笑“你不是说你是上海人吗,问个路都不知道”。。。从此有人问路,她都说自己不是本地人,抱歉帮不上忙。。。。
上期关于“问路”话题里的一条评论。
大家肯定义愤填膺的。“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其实这是一种“过激防御”——它不能完全归咎于“不可理喻”,也不一定是嘲笑——而是问路的人假定了一个场景,简单描述就是:
我问路时,上海人会嫌弃我是外地人,故意不给我指路。
一旦那边真的反馈“我也不知道”,他便会把这个场景带入现实,进行反击。哪怕“嫌弃”这件事情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所带来结果。如果沟通的前提是“假设对方有恶意”,那必然是自己率先释放恶意。更关键的是,他非但意识不到自己是误解的创造者,反而会把“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比如:
“我去上海问路,一个大妈果然不给我指路!”
于是这个刻板印象会在更大的范围里传播开来。
不仅仅是问路,它会出现在很多沟通的场景里。这可能是错误信息灌输导致的,也可能是自卑导致的。
我们其实经常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