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大地春潮涌 乡村振兴活力足——二〇二五年新春记者走基层一线写真之七

民生   2025-02-04 14:26   河北  



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迈向“绿富美”



















正月初二,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竹字下村,处处充满喜庆、吉祥、欢乐的气氛,红红的对联和灯笼、热闹的氛围、满满的年味儿,象征着对美好新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去年,我家种植了80亩金盏菊,可做茶、可入药,亩产干花500斤,每斤25元,以订单的形式销往安徽亳州等地,每亩地纯收入5000元。我家从2020年开始种植金盏菊80亩、苍术50亩、红景天70亩,吸纳了20余名脱贫户就业。”竹字下村党员邵建坡说。

宝元栈乡党委书记王海龙向记者介绍,去年,乡里组织了农产品推介会,不仅全面展示了当地农产品特色,还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金盏菊、木耳、中药材等产业,农户通过从事拔草、采摘、加工等工作就能挣到钱。

据悉,宝元栈乡竹字上村、竹字下村的草原风光优势明显,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林草下的野生蘑菇等菌类以及蒲公英、苦乐芽、蕨菜、黄花等山野珍品繁多,营养价值丰富,对广大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每年夏天,该乡都会通过乡企联合的方式开展木耳采摘节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在竹字下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村民魏然一直在这里务工,从事栽培木耳、晾晒木耳等工作。“每天120元的日结工资,让我切实感受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魏然说。

一片片小小的木耳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为村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和致富的希望。“宝元栈乡依托党建引领延伸发展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招引培育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宝元栈乡乡长李平说。

该乡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产业,以“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协调解决好基地用工和木耳种植、采摘、运输、晾晒问题,力争把“黑木耳”打造成“金产业”。

竹字下村在河北港口集团港口机械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成立了承德启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围塞宝竹”牌商标,实施山野蘑菇加工及木耳、黄芩茶、中药材、有机五谷杂粮的生产销售,常年带动100余名村民务工。



















隆化县苔山镇三道营村樱桃采摘大棚。


“和谐十二家”

让乡村洋溢幸福年味儿



















“过年好啊!愿你家和万事兴,身体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隆化县山湾乡,网格员马显娜来到邻居家,为他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1月29日,正月初一,记者在山湾乡看到,家家户户门前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村民们互相串门送上祝福,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祥和,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山湾村党支部书记徐国民说:“自从推广‘和谐十二家’以来,村民们每每相遇,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逢年过节都会送上祝福,互相邀请进屋喝杯茶、聊聊家常,共享这份难得的邻里温情。”

近年来,山湾乡以“和谐十二家”红色微网格为主体、道德文化促进会和说理委员会为两翼、新型共享式农民互助合作社为支撑、智慧综治中心为保障,推进“和谐十二家”红色网格化源头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过程人人参与、成效人人评价、成果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春节期间,这十二家组成的“大家庭”更是齐心协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方式,装扮家园,让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和创新的气息。

记者了解到,年前该乡玉皇庙村举办了一场“孝心饺子宴”,全村63位70岁以上老人如约“赴宴”。一位孤寡老人到场后真情地说:“我活了88岁,这是我吃过最香的一顿饺子,这顿饭有味儿更有心。”“孝心饺子宴”只是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春节前夕,各村还组织了村里的爱心妇女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以干净整洁的屋内新面貌迎接更有希望的一年。同时,该乡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带头参与到环境卫生清理活动中,对生产生活垃圾、乱堆放的柴草杂物进行了集中清理,为创造清洁、卫生、宜居的人居环境贡献了力量。

“新春佳节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内涵,推广‘和谐十二家’红色网格化源头治理模式,就是为了推动形成如今这样和谐、文明、宜居的生活环境。”山湾乡党委书记谢宇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山湾乡还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让大家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丰宁六道沟村蝴蝶兰种植基地。


乡村发展结硕果

村民笑开颜



















香气四溢的芝麻油、新鲜牛羊肉、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春节假期,暖阳高照,在围场克勒沟镇克勒沟村,大集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附近村民们或步行或骑车,三五成群前来采买年货。

曾经的一条坑洼难行的山间土石小路,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六米宽的集市大道,成为乡村振兴之路的美丽缩影,也见证了这里的蝶变。

克勒沟村是围场老县城所在地,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向生态要效益、以山水润民心,引导创意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集聚发展。

“原来这路又弯又陡,两边全是土坯房,顶多门框处砌上一圈青砖,路旁不少猪圈、厕所,垃圾遍地。”今年53岁的村民李世文指着远处说,现在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家盖起了2层楼房,再也不用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了。

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克勒沟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完成路面硬化,铁路、111线贯穿全境,民用电及动力电配套完备,工商、法庭、卫生室、国家电网等单位配备完善,带动全村个体工商业的飞速发展,现有农民合作社11家、储窖和保险库7座、大型超市4家、个体工商户门店176家。

“以前根本不敢想,冬季农闲的时候还能有钱赚。”村民杨景文说,“现在草莓应季,正是村里草莓基地忙的时候,好多游客来采摘草莓,我们在草莓基地帮帮忙,也能有点收入。”克勒沟镇打造的五村联建草莓基地,通过“优先纬度”自主品牌,建立了盒马生鲜、京东生鲜、抖音、快手等线上销售平台,福满家超市、宽广超市等线下签约实体,带动脱贫户380人致富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大利说,下一步计划盘活村里现有闲置资产,通过整合出租的形式,在便民的同时,逐步积累村集体收入,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克勒沟村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各类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乡贤、新农人等智慧力量,不断催生新业态,打造“一村一品”。同时,积极建设农村公路,助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添上“农”墨重彩的一笔。



















春节期间,农货大集购销两旺。


长城脚下赶大集

感受热腾烟火气



















“过年吃年糕,年年高升!”“看一看,尝一尝,刚出锅的煎饼嘞!”春节期间,在滦平县两间房镇涝洼村的年货大集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还有亲友间的拜年问候声,让记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烟火气中的浓浓年味儿。

“今天早晨起个大早儿就为了上这儿赶集,和卖肉的大姐都非常熟了。赶集最大感觉就是品味乡土情,这里的年味儿更浓。”从县城来的丁淑云大姐告诉记者。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式各样的摊位上摆放着当地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有卤水豆腐、烙糕儿、玉米煎饼等传统美食,还有新小米、玉米碴儿、野山蘑等乡野特产,让久居都市的游客感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位于金山岭长城脚下的涝洼村,与北京市密云区一山之隔,这里群山环抱,空气清爽,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优质的农副产品,年货大集不仅是当地乡亲们的钟爱,也受到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追捧。

在集上,记者还遇到了帮着老乡售卖农产品的滦平县两间房镇党委副书记董浩,他说:“为了办好这个年货大集,我们一边精心组织村民把招牌产品都亮出来,保证品质;一边与北京旅行社合作,免费接送北京市民来赶大集、备年货。邀请北京的朋友们到这里感受农村过年赶大集的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小山村,让大家能够来这里旅游康养。”

如今,尽管网购很方便,但更多的人越来越怀念儿时的集市,更愿意去乡村体验年节的味道。赶年货大集便是这种乡情乡愁的回归,大家心心念念的是去大集上寻味自己的童年,去找回那个儿时的自己。 

热热闹闹赶大集,红红火火过大年。滦平县两间房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于乡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农村集市培育并推动持续运营,让其成为拓宽农民就业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载体和展现新时代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窗口。




















记者/赵可会、邢璐瑶、王畅、焦帅、陈瑞平,通讯员/王东岭、王鑫、张东辉/文 承德日报摄影部/摄

编辑/夏朗

责编/王馨颖

监审/张强 李立成
终审/周易

 评论区已开放 

欢迎留言


承德日报社
承德本地权威的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