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市纪委监委有力监督推动下,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土地整治、灌排设施、机械道路等工程措施,提升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等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标准,为广大农民解决一系列农业生产难题。
全程参与 让农民宽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在宁都县会同乡桐口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口口宽阔的农田接连延伸至远方的山脚下,一条条沙石铺就的机耕道中间连接,一方方小土堆堆放在田边。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小土堆就是施工时,先将各田块的肥土铲起集中堆放,平整后再将肥土平盖到田块上,保证改造后农田肥力。
据了解,这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680亩,总投资约230万元,涉及该村5个村小组。
“我家的田一直自己耕种,(高标准农田)整治前想流转,但每亩50元到100元都没有人要,我们村还有的不要租金也没人接手。现在不一样了,每亩没达到500元以上,我们就不愿意流转了。”今年50多岁的宁都县会同乡桐口村村民彭伟说。
彭伟一家6口人,以前有4亩地,分散在7个地方,最远的一块离他家3公里,以前人工耕种时,挑一担谷子回家中途休息两次,至少要花1小时。当年,一家人种水稻、红薯、花生等,一年忙到头勉强够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他家的田变成了两块,一块一类田在他家房子后面,走路两分钟就可以到达,另一块二类田骑摩托车3分钟之内可到达。而且,整治前,相当多土地只能种旱作物,整治后大多可以种水稻了。
在宁都,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每个环节都让农民参与进来。
“在我们村,每个小组都有3个至5个村民代表参加整个过程监督,从开始决定参不参与建设,到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我们都全程参与,其他不是代表的,只要想参与,都可以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可以向村干部、乡镇干部、监理公司甚至县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反映,这样让大家宽心。”彭伟说。
“这是子孙田,不能乱来。”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林生说,与市政工程、桥梁工程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按当地农民的意愿来,因为最爱地的是农民,最懂地的是耕种人。在推进过程中,宁都县采取政府主导、乡村主建,挑选意愿强烈的村组做业主,村里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项目代表,各村小组长、党员村民等组成理事会进行监督,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民主体地位。
宁都县通过通路、通水、田块平整解决了耕种摩擦,降低了土地流转谈判成本,和谐了邻里和干群关系。该县赖村镇在建高标准农田均落实了经营主体,流转租金从原来的300元每亩提升到800元每亩,既增加群众收入也提高村集体收入。
小田变大田 让农民开心
“现在,宽田村真的有很宽的田了!”于都县宽田乡副乡长陈磊欣慰地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田变大田是关键一环。
在于都县宽田乡宽田村高标准农田现场,水稻已经收割完成,条条机耕道与田埂连接,如宽大的网覆盖在塅田上,丘丘稻田一层层延伸至对面山坡上。
这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有840多亩,已经平整了460多亩,共涉及9个小组300多户1700多村民。
今年78岁的宽田村大塘塆小组组长谢德煌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小组分田时,组里的田分成四个等级,每个家庭分了不同等级的田,每家至少4块地。我家5亩多地也分布在4个地方,从家里到最远的走路要20多分钟,挑了谷子时至少要走半小时;用水也很麻烦,要排班放水,有时水要流经他人的田却不让过,经常吵口。高标准农田建好后,可以机械化了,运输方便了,每丘田都有进出水口,灌溉方便了,不用跟人争水了。”
宽田村圩上小组组长金地长补充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是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力;二是基础设施建好了,可以用机械干农活了;三是减少了农户之间的矛盾,不用过水了,日常大家还能互相携带点东西;四是解决了旱涝灾害,不会出现高的没水,低的被泡的现象,耕地质量大有提升,产量更高了;五是通过整治,田埂少了,耕地面积更大了;第六点很重要,解决了老人种地的问题。”
“我们村这块高标准农田有840多亩,整治前约有8000丘丘田,整治后大概只有200多丘。现在已经整治的460多亩,全部流转给本村大户郭明华,相当于他一个人种了村里100多户500多人的地。将来整治完后,我们有信心流转出去。”宽田村党总支书记陈小平说,土地流转时,他们会要求承租方用工时,优先请承租地块的村民,人手不够才请其他人。去年,好几个村民除了收取每亩500元的租金外,光劳务收入一个人就1万多元,可抵上万斤粮,要耕10亩地才能打出这么多粮食。
为了实现小田变大田,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副股长刘君强告诉记者,他们在项目选址、组织动员等环节,发放承包地电子证照,消除群众顾虑,并主动让群众参与进来,按照能平尽平原则推进“小田变大田”,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智慧管护 让农民放心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高标准农田也一样。
近日,在赣县区湖江镇中塘村寒坑组,该小组村民范立标指着3丘田对记者说:“那些都是自己家的口粮田,种了两季水稻后,现在围起来种油菜。以前这些田的水渠会渗水,造成村民争水,有时还会打架。后来修了水渠,用水能保证了,还修了机耕道,以前干农活肩挑手提或用独轮车,现在可以用收割机和摩托车了。这些设施如果出现问题,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就告诉村党组织书记。”
该村高标准农田设施巡护员向记者展示他手机上的“智慧田管家”APP,指着前面一条水渠说:“这条水渠今年3月发生塌方无法过水,我在巡查发现后,当天在APP上报情况。”记者在处理流程上看到,该水圳损坏问题于3月28日上报,申请金额3.2万元,4月30日保险人员现场勘察认定出险,当天开始维修,5月6日巡护员验收,当天,县乡两级也相继通过验收。
自2022年以来,赣县区将工程设施保险纳入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又从有一定农田设施管理经验的村干部中择优选择村级管护员,用工补助采取基础补助和考核奖励补助,按照“田管家”平台巡护情况及上报问题保险维修情况予以拨付巡查员用工补助,提高巡查员积极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工程保质期结束前,保险公司安排专人,实地进行风险查勘,收集工程现状资料,并针对工程所在地理位置、工程质量等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和承保方案,农业农村局确认后,签订保险合同;村级巡护员在保险期间内发现工程存在质量缺陷,通过“田管家”智慧管护平台上传发现的问题,或向保险公司客户服务热线或服务门店进行报案,由保险公司派人勘察,提出解决方案,对在承保范围内的,立即定损并安排资金修复。通过“田管家+工程保险”措施,做到巡护分离、互相监督,提高问题处理效率。
针对全市高标准农田体量小微、分布散,导致农田监督管护难度大、“重建轻管”等问题,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市农业农村局探索创新管护模式,以县为主体,依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开发“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并作为今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民办实事之一。利用“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建前、建中、建后数据,构建责任到人的“建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管护人员管理难、管护资金监管难、管护效果评价难等问题。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已接入“田管家”平台开展建后管护,269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平台进行管理,2962名管护人员登记在册并开展日常巡查,有效巡护3.7万余次,平台上报问题1768个,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长效监管和科技管护水平。
为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农业生产急难愁盼问题,将好事办好,我市各县(市、区)均设立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共管账户,市级监管平台也上线运行,建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全力落实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在此过程中,全市拆除重建渠道3575米,修复机耕道1947米,整改路面不平整220处,修整耕地面积135亩,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明显得到提升。
来源:赣南日报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