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意味着寒去暖来,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冬至,老百姓都说“头九”到了,也意味着“数九”天的开始。每年的冬至,北方人家家都要吃饺子。这天,就连大街小巷的餐馆外都特别贴着冬至饺子的醒目广告,足以见得冬至吃饺子是多么重要的事。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成了冬至这天最幸福的美味!
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一次回乡,正是冬季。他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并喝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治好了。后人将“娇耳”做成日常饭食,叫“饺子”或“扁食”。这当然只是传说。据确切记载,饺子在南北朝时才出现,但冬至吃饺子祈愿身体康健却是民众的美好愿望。
在儿时的记忆里,冬至是家里一场舌尖上的盛事。每年冬至,奶奶系着围裙,便在灶台边开始忙活,和面揉面、拣菜洗菜、精选牛羊肉。准备停当后,就要开始精心调拌馅料,新鲜牛羊肉剁碎,混入焯过水后改过刀的青菜、萝卜、蘑菇,再佐以姜葱提味,香油一淋,香气瞬间四溢,那浓郁味道在鼻尖跳跃,仿佛迫不及待要钻进饺子皮里去。一家人围坐包饺子,是最温馨的时刻。我笨拙地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拿起饺子皮,舀一勺馅料,小心翼翼折合、捏褶,可那饺子总歪扭不成形。奶奶微笑着接过我手中的半成品,轻轻巧巧一捏,瞬间有模有样,褶皱细密整齐,宛如精致花边。奶奶说:“冬至吃饺,不冻耳朵,这老理儿咱可得守着!”语气温柔,像窗外寒风里不灭的暖灯,暖了幼年懵懂的我,也暖了一屋子亲情。
我问奶奶:“为什么从冬至开始数九呢?”奶奶告诉我,冬至过后,逢九数九,数过了四九,就跟着太阳走。还教我《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记住了奶奶的话,从二年级开始,除了读仅有的课本,还去父亲的书架上找年历节气的书。一天,我果然在《中国节气》里看见:“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历书上又看到:“从冬至后壬日起,进入数九寒天。过了九九,即春暖花开。”此外,还记住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等节气常识。
虽然奶奶再三叮嘱“交九了,冻耳朵”,但冬天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打雪仗怎么能错过呢?我和六十子、狗蛋、冬娃子几个小朋友打起雪仗就忘了时间,当雪球飞来飞去,欢声笑语中,我们早忘了寒冷。往往一场雪仗下来,每个人的小脸都红扑扑的,头顶还冒着热气。那是童年冬季里,我最快乐的时光。
数九寒天,或许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但在我的记忆里是融融暖意。
来源 | 新疆日报
编辑 | 王丽
责编 | 靳春燕 苗立
审核 | 姚吉文